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大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隐喻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语篇理解中,隐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语篇的理解,因此外语教学要重视隐喻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非英语专业的60名大二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普遍低下,且隐喻能力低的学习者其语篇理解能力也相应的较低。词汇记忆方式、文化因素、思维方式以及自身建构新知旧知的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二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针对这些因素分别从词汇隐喻、语法隐喻以及语篇隐喻角度提出了隐喻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以期激发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其隐喻认知能力,进而提升其语篇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超 《科技信息》2009,(4):82-82
Lakoff和Iohnson于1980年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隐喻性认知在隐喻性语言中得到沉淀,语言教学中使用隐喻能增加词汇、阅读、写作甚至语法教学的理据性,能满足教学对象的新奇感,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同时隐喻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词汇学习并增强学习者用隐喻思维解决问题和作为有效的交际策略的能力。笔者通过对所授班级进行的隐喻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涉及的隐喻概念多以中国的文化方式进行解释。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加入概念体系与隐喻知识必不可少。教师应以隐喻概念教学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学生认识并跨越母语的隐喻性认知机制与目标语认知机制的差异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目标语特有的认知方式,培养其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3.
隐喻能力包括理解、解释和创造使用隐喻的能力。由于它包含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认知机制和在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一些研究者将其纳入语言能力的范畴。本文将从隐喻能力的定义出发,讨论它和外语学习的关系并针对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现状就如何培养目标语的隐喻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隐喻认知的本质属性及其蕴含的互动属性和文化属性不仅加深了对语言、思维和文化关系的理解,更是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将隐喻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的各个层面会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隐喻的分类及认知功能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本文简要地论述了隐喻的分类及其认知功能,结合英语词汇教学特点,探索隐喻认知功能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  相似文献   

6.
郭雪 《科技信息》2010,(27):I0235-I0235,I0274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手段。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隐喻认知能力在语言交际中运用和创造隐喻对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尝试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角度探讨其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白晶  韩近菊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5):93-94,97
本文在介绍语块理论的同时,重点论述语块与语篇能力提高之关系以及掌握语块对提高语篇能力的作用.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论述采提高耳语学习者和教授者对语块的认知,将语块理论在日语的语言教学中有效利用,并充分发挥语块学的价值,以提高学习者的语篇能力.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语言的重要属性,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在二语词汇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者成功实现二语习得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多停留在隐喻机制对二语词汇习得积极作用的理论方面的探讨,尚未就隐喻理论下二语词汇习得的实践路径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对具体词汇习得路径的研究仍有待突破。对隐喻机制作用下二语词汇习得具体过程和特点的分析,将对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认知系统的成功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将对二语词汇教学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语际语语用学领域,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语际语使用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特征。文献研究显示不仅不同语言文化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是不同的,而且不同认知能力即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言语行为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不仅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联,而且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也说明,无论学习者语言水平发展到何等程度,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都无法达到本族语者的语用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认知功能教学法能够促进学习者语言学能发展"的假设并对其验证,进而论证"语能发展观"。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功能教学法能够促进学习者"语言学能",尤其是"语言分析能力"的发展;语言学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以提高;语言学能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语言石化是二语学习者中的普遍现象,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影响着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从隐喻对语言形式的解释力和概念流利性两个方面探讨培养隐喻能力对防止语言石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语际语语用学领域,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语际语使用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特征。文献研究显示不仅不同语言文化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是不同的,而且不同认知能力即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言语行为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不仅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联,而且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也说明,无论学习者语言水平发展到何等程度,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都无法达到本族语者的语用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语用失误研究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茹 《科技信息》2011,(3):224-224,241
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频频出现语用失误,本文分析、研究语用失误是为了避免语用失误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并提出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文章以跨文化交际为依托,对中美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言语交际下跨文化意识的差异并分析成因,以期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意识到培养学习者语用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很多研究表明只教一些目的语的固定词组或语用准则对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相反,语用意识能使英语学习者对语用差异和决定语言使用的因素产生敏感性,因此本文研究培养语用意识的必要性。文章的理论框架是Schmidl;(1993)的注意假说。  相似文献   

16.
从元认知策略的内涵入手,阐述了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对词汇学习和词汇能力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是词汇学习的一个要求,还是词汇能力发展的一个因素。同时,通过探讨词汇学习和词汇能力发展,提出学习者在词汇学习和词汇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有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取向,并认为元认知策略可以有效地引导学习者获得词汇学习的高效率,进而实现词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车艳云 《科技信息》2013,(25):251-251,294
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体现在能否在特定的情境中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话语。本文在对学生的语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语用知识、英语文化等方面,探讨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根据线索一依存遗忘理论、语块理论、短时记忆理论,从听写式语言输入训练入手,探讨如何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听力理解力。通过分析查找学员听力薄弱的原因,联系教学实际提出了用听写来增强研究生的英语听力敏感性,并阐述了听写教学的几种形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是美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现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出发点,选取作品中典型语料,对蕴含其中的隐喻语言及隐喻现象进行解析,进而对以容器隐喻为纲、路径隐喻为线的概念隐喻框架展开研究,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人物命运的把握,并从认知层面上拓展对该小说的研究范围,为读者提供另一种解读小说的方法,提高对小说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更为全面地解读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