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德勒兹认为,福柯是极少数以自己所构思的死亡概念死去的人。福柯以巴洛克的方式开始自己的写作,通过当代法国哲学重要的差异性思考方式,不断地将死亡设定为生命的内在性结构,通过思考死亡与生命之间的特殊关系,以褶子的方式不断地展开与折叠体现了死亡与生命的特殊结构,从而写就了自己独有的死亡诗学。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否定在场方式,作为生命的对立结构,即人类不可避免地一种形式,然而在福柯那里,死亡将不是作为生命最后的完结形式,而是转换为体现为人类抒情的核心,不再是人类古老的悲剧天堂,而是作为不可见的真理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死亡、恐怖进入审美视野的时间还不长,但是死亡作为恐怖的基本来源,作为人类永恒的宿命,一开始就成为悲剧乐于借助的主题。死亡虽引发人们消解不去的恐惧,却也缔造了完美。死亡的真谛其实不是为了毁灭,而在于展示毁灭中的永生,于生命存在之时进行无限生命意义的再造。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饱受心灵痛苦的折磨后,便会萌生一种解脱的潜在欲望,便会去寻找解脱或冲淡痛苦的灵丹妙药。并且,这种寻求解脱的欲望与人生的苦难几乎是同时产生。生命觉醒了的中国古代文人,在承受着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情感折磨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适当的途径来延长生命的长度,增加生命的密度,使自己从人生虚幻与尘世苦难的双重困惑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最高价值与文化的自由价值,“存在自由”与“人性自由”共同构成人类自由价值母题的双重言说方式。存在自由是指主体存在所获得或享有的自由价值与自由权利,而人性自由则是指人类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力量自由。以多义性的“自由”概念来解读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基本组织结构的自由主义学说,势必陷入学理含混与意图谬见之中,从而导致西方自由主义言说的“中国化”症结。  相似文献   

5.
昝雪峰 《科技信息》2012,(34):I0096-I0096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可持续生存发展,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目标,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可持续的自觉文化精神。医学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就是为解除病痛对人类的伤害,实现生命的价值,树立同情生命、敬畏生命的职业操守。医学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决定着他们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应该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人类健康事业而努力,成为大医精诚的追求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学习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必须依赖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师专教师应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意识,改善其学习状况。  相似文献   

7.
英国当代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杯酒留痕》通过一段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的旅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展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与死亡的思考。本文以法国当代哲学家德勒兹的生命哲学理论为切入点,分别从死亡的超脱、死亡的主题、死亡的尊严等方面论述分析《杯酒留痕》中人物在各个不同的层面所体现的死亡感悟。挖掘出作品内涵:生命不应有权力的场域隔阂,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尊严。  相似文献   

8.
穆旦是中国新诗派诗人中风格最浓烈且最有成就的诗人。作为一位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他走过了一个从荒原意识到宗教情绪的心路历程。荒原意识表现为对现实生活、战争、爱情、历史和未来的批判、怀疑、否定以及绝望的反抗。对荒原世界的拯救,诗人的选择是对基督教的皈依。他诗作中的宗教情绪表现为对人生苦难的体认,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对上帝的赞美和祈求。  相似文献   

9.
所有人类意识活动所能涉及到的领域均存在着生命符号。文学这种生命符号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同其他艺术一,具有区别于陈文学艺术以外的其他生命符号的寓言性特征。这个寓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揭示生命符号的寓言性特征。这个寓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揭示生命符号意蕴的多义性,热衷生命活动的过程性和文学艺术接受的同时性等方面。另外,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特征是文学的语言文字媒体的非原生态特征和包含要素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文学能够是最大限度地最直接地揭示了人类生命符号的全部意蕴,文学比其它艺术具有更鲜明的寓言性特征,是极其鲜明的人类生命的寓言符号。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命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势,法律意义上的生命仅指自然人,而不指其他生命形式,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人类保护有生命的野生动物,但野生动物并不享有生命权,生命权的内容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和有限制的生命利益支配权,文章还通过生命权的法律保护,生命权与健康权,生命权与人格尊严,生命权与其他利益的关系来论述了生命权的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对于月亮意象阴晴圆缺的透视有三篇代表性的小说,小说展示了女性的边缘处境,揭示了女性根深蒂固的“女奴意识”。张爱玲之所以选取月亮意象作为女性悲剧命运的象征,客观原因是对传统文学中“女人是月亮”喻象的继承,主观原因是张爱玲自身的独特经历与感悟。  相似文献   

12.
葛水平作为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山西作家,不仅因其高水平的小说创作而备受关注,还有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她的散文集《心灵的行走》中的诸篇,或发思古之幽情,或记游历之感叹,或怀亲人之思念,无不内蕴着她后来小说中的一些元素。在她的散文中不仅有对乡土情怀的坚守,更表现出难得的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对生命意识的高扬。通过揭示葛水平散文的这种美学意识与文化情怀,有利于理解她的文学理想和创作特点,进而也更能确认葛水平在山西文学界乃至当下文坛中所处的坐标。  相似文献   

13.
《帝国女人》是赛珍珠以慈禧太后的生活为蓝本创作的一部作品,由于翻译的原因,在中国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在结合中西方叙事方式的同时,赛珍珠从自身独特的中西文化互渗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慈禧传统又独立的个性,这部小说一方面描写了慈禧作为女性统治者刚强的一面,另一方面也细腻地刻画慈禧丰富的情感变化,彰显出女性意识,丰富了慈禧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用清新自然的高雅之词书写人生真实的生命情感体验,体现出她独特的审美意蕴追求.其审美意蕴表现在:以阴柔之美为主,同时兼容阳刚之美,二者相互渗透融合,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雅俗共赏及审美性与功利性的完美融合亦是其突出特点.她用词作通过形而下的方式追问形而上的价值和意义,展示出宋王朝独特的词学审美意蕴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词是李清照的写作方式,亦是其生命本真状态之体现,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于春秋 《龙岩学院学报》2014,(2):98-102,120
针对高校学生审美素养普遍较差的现状,阐述美育的功能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忽视美育,大学生美学知识贫乏,尚未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现状;提出加强审美教育的途径和策略,即应当普遍开设美育课程,提高对任课教师的要求,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审美教育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飘零与孤独,使她喜散不喜聚,在日常生活中爱哭流泪,经常说“死”。林黛玉诗词抒写其内心的哀伤凄怆、抑郁不平、苦闷颓伤的情感,孤傲高洁的性情,对自己生离死别的命运有强烈的预感,蕴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死亡意识使林黛玉成为最富有诗意也最凄美的生命,使《红楼梦》成为一曲女性生命的挽歌,一出旷世未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异数",她笔下主要描写了在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交织下普通男女的情爱生活。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以丑为美的审美风格刻画了许多行为诡异、心理变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深处最真实的一面。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男女主人公的际遇反映了张爱玲丑的审美艺术及其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8.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写实小说中,方方的小说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她众多风格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桃花灿烂》唤起了读者的强烈审美意向。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的性格的形成、人生际遇抉择与生存环境的相克相生,人性弱点与理想张扬的纠缠不清,现代男女对爱情的执著与追求,也看到了这人世间那无法解脱的爱情以及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关注。作者的冷峻笔法延续了她一贯的行文风格,同时,冷峻中又处处点缀著理想美好的情素。正视爱情幻灭的悲剧,也享受着过程的美妙与精彩。  相似文献   

20.
王燕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9-112
秦可卿,《红楼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形象。曹雪芹曾接受畸笏叟的建议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改"淫丧"为"病死",使其由初稿中一个饱暖思淫欲的女子成为了今稿中寄予作者"兼美"理想的形象。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作者塑造与读者接受的复杂变异,也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