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9,(9):1-1
本期的特别策划文章是《恐龙为什么长这么大》。长期以来,生物学家对蜥脚类恐龙为什么拥有庞大的体型感到困惑不解:它们为什么能长到如此之大,为什么在它们之前和之后没有其他任何陆地动物能长这么大……本文介绍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从1995年诺贝尔医学奖谈起奇云编译为什么鸟能长出翅膀在天空飞翔,而人却没有翅膀只能在地上行走?为什么有的果蝇没有触角,有的则在长触角的部位生长出一对前肢?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不是有眼无珠,就是缺胳膊少腿?所有这些,都与神奇的“同源异形金基因”(hom...  相似文献   

3.
你问我答     
《知识就是力量》2009,(2):80-80
问:如今每逢年节都会用各种彩色气球烘托气氛,可是过不多久它们很快就收缩变瘪了。橡胶有很好的气密性,为什么还会跑气呢?答:气球看上去是不透气的,汽车轮胎也是橡胶质的,如果很容易跑气麻烦就大了。但是,只要经历的时间足够长同样会瘪掉。且不说封口手段所造成的跑气,从分子的水平来看,橡胶分子间也是有间隙的.气体分子足以从中通过,所以它们从气球里面跑出来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文蒂 《科学之友》2010,(8):46-49
如果你从今天起不再吃饭,那你绝不可能活过两个月,而鳄鱼不吃不喝却能活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与鳄鱼之间的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我们是温血动物,我们每天所吃食物产生的大部分能量都在调节体温的过程中消耗掉了;鳄鱼则是冷血动物(也称变温动物),它们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维持体温和生理机能。  相似文献   

5.
谁是大耳朵?     
“奶奶,你的耳朵怎么这么大?” “这是为了能听清你说话,乖孙子!” 这是著名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中假扮成奶奶的大灰狼骗取小红帽信任的理由。的确,狼的耳朵不小。不过要是同其他的动物相比,狼的耳朵顶多只能算中等。那么,动物世界里谁的耳朵最大呢? 一谈起大耳朵动物,我们首先自然会想到大象。非洲象的大耳朵从耳根到耳梢有1.5米,印度象的耳朵小一些,有0.5米。被称为毛象的猛玛的耳朵更小一些,但这并不足为怪,因为它们生活在冰原冻土带,如果耳朵太大很快就会被冻掉。大象的耳朵虽然很大,但就其近5-6米的身长、近4米的高度来说,它们的大耳朵的长度都不及自身体长的四分之一。 非洲有一种小狐狸,它们的身长比猫短,只有35-40厘米,尾巴有15-20厘米,但它们的耳朵却尤如人的手掌一样长,大约有15厘米,看来它们的耳朵算比较大了。还有一种人工繁殖培育的观赏型家兔也长着一对长长的耳朵,它的名字怪怪的,叫“布鲁塞尔绵羊”。这种兔子的耳朵向两边弯曲着,真有点像卷起的绵羊角。要是将它那卷曲的耳朵伸展开来足足也有2-3米长,可谓 “大耳朵”了。但要是与生活在中国和蒙古国的一种名叫长耳跳鼠的动物相比,还算不上大。长耳跳鼠的体长只有9厘米,但耳...  相似文献   

6.
创造力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最骄傲的特征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便充当起世界改造者的角色。但是,动物们呢——它们有创造力吗?它们有自己的文化吗?为什么动物要努力地改变其身处的环境?科学家发现了这种创造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大海中鲸的歌声使海洋科学家和海洋研究爱好者为之沉迷,鲸白勺声音在我们听起来很像是美妙的音乐。但是无论是陆地上的鸟儿,还是深海中庞大的鲸,它们的“歌声”是否也承载着某些情感信息,是否也表达了它们的喜怒哀乐呢?为什么我们管鸟儿、鲸,以及各种昆虫发出的声音称之为它们的“歌声”呢?因为在它们发出的声音里传送着某种信息,让我们感受到音乐之美,我们能感受到它们流畅悦耳的韵律,令我们为之动容。多年来,科学家们谨慎地求证着,试图解开动物的歌声之谜。人类逐渐认识到动物发声中内在的音乐特性,以及动物的“音乐”对动物互相之间的交流沟通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温顺的庞然大物 海象是一种比较温顺的动物,尽管它们长着巨齿獠牙,身上的气味也不敢让人恭维。不久前,有两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来到北极研究海象,他们很快发现,海象这种动物是何等的迷人而可爱。这些动物对人类的好奇心就像人们对它们一样。每当看到人来到跟前,它们会用突起的鼻子向你问候,就好像要嗅你的味道,与你接触。不过,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它们的北极栖息地还能让它们生存下去吗?  相似文献   

9.
野生动物的季节性集群迁徙活动一直是科学家最想解开的谜题之一。动物为什么要迁徙?是何种因素触发了动物的迁徙运动?面对数百甚至数千千米的迁徙路程,动物是如何定向,又是如何准确、及时地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迁徙途中,它们在何处停留,在那里又会发生什么情况……科学家目前正着手解答其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说起海绵,人们第一印象通常是一块软软的、能吸很多水的东西,用手一捏,水又会"吐"出来。这是最常见的工业海绵之一,常用于洗刷和化妆用具中。在浩瀚的化学世界中,当然不止一种能吸水的"海绵"了。大家一定知道婴儿用的纸尿片,以及花瓶里色彩斑斓的水晶泥都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海绵,但为什么它们都具有吸水保水的能力呢?而且它们与普通海绵的外观和吸水性能也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另类"海绵"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马林·绍利亚契奇.在一连三个晚上睡梦中,都被“电池电量不足”的“滴滴”声吵醒,于是想到:“为什么墙里的电不能直接给我的手机充电呢?”他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逐步创立了一种可以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利用电磁能的新理论。按此理论,只要让电磁能发射器同接收设备在相同频率上产生共振.它们之间就可以进行能量互换。  相似文献   

12.
非凡的疣猪     
有人说疣猪是非洲大陆上最神奇最非凡的动物,这话确实有些道理。首先。疣猪的外貌就很出众,它们的脑袋大得出奇,大到居然占到身体的1/3,如此巨大的脑袋使得脖子似乎有些不堪重负,但疣猪顶着个大脑袋照样行动自如。疣猪的“脸”上位于两眼后方长着两对骨状突起,动物学家把这种突起叫做疣突。疣猪也因此而得名。雄疣猪看起来比雌疣猪更狰狞,这是因为它们的吻部多长了一对疣突。疣猪的疣突究竟有什么用?据研究,它们能在挖土取食时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它们为什么不恋手足之情?它们为什么同胞相残?动物界的这种同胞相残的奇异现象,一直困扰着众多科学家。目前,科学家们正对此寻求种种科学的解释,以期揭开其中之迷。几千年来,谦卑的蚂蚁常被人类奉为学习的楷模所罗门国王常常告诫他的臣民:“去看看蚂蚁吧.思考一下他们的行为,你们会变得聪明起来。”所罗门国王赞赏蚂蚁的辛勤劳动.是因为蚂蚁总是忙碌地为越夏和越冬的仓库储藏粮食。蚂蚁最受人推崇的是它们的无私奉献。蚂蚁中的工蚁常被描绘成长有6只脚的“特丽莎母亲”,她从不知疲劳,总是忙碌地为蚁丘中的其他蚂蚁服务。工蚁虽…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生活中,辣椒是再普通不过的植物了。那么,辣椒为什么这么辣?辣椒的辣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科学家前往辣椒的故乡——玻利维亚森林,希望能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很多动物不同程度地都具有使用一侧肢体的偏好性。动物为什么会有这种偏爱性呢?是否它们和人类一样,也具有不同的左右半脑分工?  相似文献   

16.
吴权 《科学24小时》2011,(12):44-45
大伟是某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中下,智力较好,性格倔强,自尊心强。他的书桌上总是乱七八糟的,各种资料东放一张,西放一张。常常是做作业时找不到本子,上语文课抓出一本数学课本。该交作业了才想起它还在家里。每天,找东西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长。自习课上,看到同桌在做数学作业,自己也开始做数学题;听到后面的同学讨论一道物理题,自己也翻开了物理书……大伟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就管不住自己呢?  相似文献   

17.
虫趣     
武峰 《科学之友》2006,(2):57-57
千足虫在昆虫世界里,多足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如查要问世界上哪种昆虫脚最多?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号称“百脚之虫”的蜈蚣。其实。蜈蚣一般全身只有24个环节,每节长对脚,共生有48只脚。那么,为什么人们将蜈蚣称为“百足虫”呢?它并没有长100只脚呀!在牙买加热带地区,有一种蜈蚣,它的两侧各长着180只脚,共有360只脚。不过,这种“百脚”蜈蚣还不能称为“多脚冠军”。  相似文献   

18.
非凡的鸟     
身体灰白,长着一对黑色的翅膀和一个长长的嘴;每当种子成熟的时节,它们就会在树林里轻快地穿梭,为即将来临的严冬储备食物。这就是克拉克星鸟。一只克拉克星鸟每年能在至少2500个不同的地方储藏22000至33000颗种子,1年过后,它们还能将其中2/3左右的储粮找出来。这些小家伙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出色呢?几十年来鸟类学家一直在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9.
水果能发电,是因为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电解质——果酸。但不同的水果发电情况是如何的呢?同一种水果串联起来、并联起来,发电情况又是如何的呢?不同的水果能否串联发电或并联发电呢?水果为什么能够发电呢?水果发电原理有何实际应用呢?禽蛋也能发电吗?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11,(4):55-55
参照上述五条标准,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玩耍行为在哺乳动物身上比在爬行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身上更容易被辨识。哺乳动物是温血动物,它们通常能得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至少享有安全且舒适的童年;相反,冷血动物需要随时关注体温的调节、防范天敌的猎杀和四处寻觅食物,因此它们极少能真正体验到安全感和舒适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