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盐丰47”为试材,采取小区对比与大区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播量、穴距、氮肥运筹、土壤水分胁迫等因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多项试验基础上,创建了以定量播种旱育壮秧、定量本株稀植移栽、定量施肥、定量灌溉为主体的滨海稻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编制了滨海稻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模式图,并在辽宁滨海盐碱稻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当季氮肥利用率提高到40%左右,水分生产效率达到1.45kg/m^3。与常规生产相比,氮肥利用率提高5~7个百分点,每667m^2增产稻谷25~40kg,节省灌溉用水100m^3,节支增收100余元。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4):15-15
1课题简介 本课题以长江中下游稻区普遍发生的主要水稻病害——纹枯病的抗性遗传为主要研究对象。水稻纹枯病属于上传真菌性病害,是世界性的水稻3大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双季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代虽然有早稻和晚稻的名称 ,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双季稻 ,但这并不能否定宋代有双季稻的存在。宋代存在再生、间作和连作三种形式的双季稻。再生稻 ,又名再熟稻、稻孙、二稻、传稻、孕稻、魏撩、再撩、再生禾、女禾等 ,分布于两浙、淮南、江南、福建和湖北等地。间作稻 ,又名寄生 ,主要分布在浙东一带。连作稻 ,在宋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名称 ,但却出现了许多连作稻的品种 ,如江苏的乌口稻、浙江的乌和第二遍、江西的黄穋禾、福建的和献台、岭南的月禾等等。另外 ,在宋代的稻品种中 ,还发现了有些品种既当早稻又充晚稻的现象 ,也应是双季连作的结果。宋代的连作双季稻分布虽广 ,但由于品种不佳、产量不高、季节和劳动力的矛盾、放牧的需要、肥水条件的限制、投入产出率低等等原因 ,双季稻总的种植面积并不大 ,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如同凤毛麟角。宋代的双季稻大多都是在原有的品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当时引进的早熟而耐旱的品种占城稻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刘祥臣 《中国科技成果》2014,(19):F0002-F0002
该项目是在河南省信阳市科技攻关计划“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应用”(KJGG1007)支持下完成的。项目组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结合豫南稻区生态气候特点,以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以历史上存在的间作稻为例,讨论科学史名词的界定及其特点,指出科学史名词和一般科学名词的最大不同之处。间作稻是在早稻行间套插晚稻的一种双季稻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在宋代已出现,明清时期得到广泛推广。选取“寄生”这一科学史名词为例,并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6.
六道、首种、六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道”、“首种”、“六种”是古农书中的几个词汇、迄今尚无确诂。前人多以为,“六道”是指田地中一年可以接连种植的六期作物,尽管具体是哪六期不详,而“首种”则是其中最早种植的作物,“六种”可能即“六道”。该文作者从农业史,特别是粮食作物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六道”,即六谷,是指六种主要的农作物,即禾、黍、稻、麻、菽、麦;“首种”原本是指主要作物中最重要的作物,但由于粮食作物构成的变化,春秋、战国以前的首种指的是稷(粟),而秦汉以后,首种则指的是麦;而“六种”,即陆种,出现于南方农业生产中,与水种之稻相对,指的是旱地作物。  相似文献   

7.
指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引导层——以政府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调控系统,核心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生产应用系统和服务层——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完善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防水保温被是“九五”国家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北京分项——“新型节能日光温室与连栋塑料温室(96-012-01-01)的研究成果之一。产品形成于1997年,1998年开始投入使用,经过不断改进,至2002年产品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活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循环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生态型的经济活动形式,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必须实现价值转换:技术效益型向技术生态型的范式转化;线性创新模式向环型创新模式转化;技术创新战略的生态性转向和提供新的创新政策工具。在技术创新循环模式中,存在着四个知识和信息循环:环境——生产,环境——中间试验,环境——R&D活动。环境——创新源。这是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3,(14):27-27,29
2005年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GB18352.3-2005)。该标准中规定了若干核准实验项目,其中最富有挑战性的试验是:I型试验——冷启动后的平均排气排放量(汽、柴)和Ⅵ型试验——低温(-7℃)下冷启动后CO和HC的平均排放量(汽)。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发射极太阳电池规模化生产技术”是国家“十五”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后续能源技术主题创新课题成果。课题目标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用于规模化生产的一种新型高效太阳电池技术——选择性发射极太阳电池技术,提高现有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07,(12):61-61
“高蛋白饲料稻研究与开发”是集高蛋白饲料稻标准制定、品种选育、高产优质栽培、糙米型饲料加工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  相似文献   

13.
该项目立足湖南丘陵地区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南方砂梨产业基地为目的,通过开展无公害环境质量评价,运用核心技术——“名优砂梨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对选育的8个砂梨新品种进行中试,批量地生产得到国家认证的砂梨绿色(有机)食品,其产量和质量高出同等条件下的日本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油菜生产面积一直徘徊不前,产量亦如此。以江西为例,这几年一直不能超越1995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86万公顷的顶线。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油菜产业的发展与生产机械化程度紧密相联。在目前状态下,要发展油菜产业,其根本出路在于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8,(7):42-42
“城市机载对地观测生产应用体系”[863-308-13-02(5)]是“九五”国家863计划重点示范工程——“对地观测技术用于城市规划示范工程”的技术集成创新课题。课题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先后组织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遥感所、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0余个科研单位以及相关地方政府,在项目负责人陈燕申的带领下进行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成果在实践中检测。  相似文献   

16.
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稻作发展的历史、地理和语文等方面,探讨了北宋真宗年间引进的占城稻对中国稻作的影响,认为 城稻的引进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原有一季晚粳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季早籼,为明清时期双季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亨普尔的律则解释模式——演绎-律则模式和归纳-统计模式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假设下,通过对相关性问题以及高概要求的讨论,考察了I—S模式对社会科学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十五”期间,中国的水环境仍然处在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过程中,“水少、水脏”仍是普遍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客观的“水少”——中国人均水资源先天不足z,而目前的发展方式导致单位GDP增长的用水量较大,以致水资源被过度利用,难以使天然水体保证足够的生态用水量;二是主观的“水脏”——中国的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治理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大量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得不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08,(10):60-60
广东省作为我国的鹅生产和消费大省之一,年出栏约4000万只商品肉鹅。然而与产业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养鸡业和养鸭业相比,养鹅业仍然非常落后。造成这一问题的一大原因是鹅的繁殖性状。为了促进养鹅业的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鹅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课题组,决定研究广东省饲养的代表性鹅种——马岗鹅的繁殖活动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发调控繁殖活动的生产技术,并应用于指导养鹅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3,(1):17-18
本课题以重大动物疫病——禽流感、狂犬病、蓝耳病和猪瘟疫苗病毒性抗原大规模培养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前疫情防控需求,重点集中于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生产动物用疫苗的研制与开发。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激流式悬浮培养技术,完成MDCK、BHK-21、Vero等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