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山水赋作在魏晋(尤集中于东晋)的成熟继而勃兴,归因于先秦两汉以来文学作品中自然山水描写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而这种延伸和拓展是以中国文人审美意识的逐步提高和审美活动的不断深入为基础的。山水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它所体现的意境美是自然山水美在“夸饰”、虚构等外在形式上艺术追求作用下的艺术美创造。是人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能力不断增强提高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回旋,也是中国文人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不断提高的历史风标。  相似文献   

2.
秦汉园林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园林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具有开拓之功.其主要特征为: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结合,山、水、建筑三位一体景观要素的形成,园林情趣多元化.它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与基调,催生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绪,山水怡情成为文人永远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被贬后的山水游记中所描写的景物与他自身命运有一定相通性,景物寄托了他内心的压抑感、沉重感、荒废感和被弃感。所以,无论是文中散发出的色彩,还是印在读者心中的心理色彩,都被染上了幽冷浓重的青色。  相似文献   

4.
《水经注》山水景物描写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郦道元的《水经注》既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地理学著作,也是一部生动优美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山水景物描写富有个性特征、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用简洁的语言,捕捉最富有特征性的景色,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自然山水进行个性化的刻画;开发挖掘客观景物的内在品质,使山水井物的精神特质得以深刻的表现,突出地刻画显现了各种不同的山水性格;在叙事描写之中包含着真情实感,融情入景、情与景偕。  相似文献   

5.
<正>园林造景崇尚自然,传统的园林造景一般以山水为主,其它景物围绕山水来布局,因而山石是不可或缺的造景要素,在园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随着石河子园林绿  相似文献   

6.
兴寄是传统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东晋中后期之后诗歌中山水描写不断增多,兴寄艺术也出现新的发展。首先是兴寄的内涵,由情感的寄托拓展到山水审美与哲理的体悟;其次则是对作为取兴之象的山水景物的刻画不断深入,逐渐实现了兴寄与体物写景的结合。山水之兴促进兴寄艺术重要的发展,对传统山水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山水美学源远流长,很早就跨越了单纯为人类提供物质需求的阶段,使山水自然体现出之于人类的“优存价值”。在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我国古代山水美学中的“林泉之心”,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古代文人营造园林过程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都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山水美学源远流长,很早就跨越了单纯为人类提供物质需求的阶段,使山水自然体现出之于人类的"优存价值".在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我国古代山水美学中的"林泉之心",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古代文人营造园林过程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都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西汉到南朝刘宋年间山水赋存在一个从虚构走向写实的发展特征,晋宋之际的赋作中,这个特征尤为明显,谢灵运的《山居赋》是其中的代表。谢灵运一方面运用汉大赋的传统手法,对始宁别墅的种种景观进行铺写;另一方面又多用雕绘修饰的手法描写景物,使其中山水景物的描写更加真实可信。此外,他的一些山水诗可与此赋对赏。从虚构向写实的转变与文人辞赋观的改变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山水赋的自身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建安咏物赋从题材上可分为描写植物、描写珍奇器物、描写动物三类。作品侧重表现物象的美质,反映了建安文人的精神内质和人格理想,反映了作家特定的生活遭际和内在情感。在艺术经验上,情绪化、意象化的倾向,使建安咏物赋显示了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风景名胜区环境容量估算与旅游规模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环境容量和旅游规模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以某风景区为例,给出了环境容量的一般估算方法和旅游规模的预测方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群活动需求与景观的关系,从城市公园景观文化服务满足民众活动需求的主、客观表现出发,提出服务量度、服务活动多样度、服务主体多元度、服务满意度4个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厦门市5个不同类型公园为案例,实证研究城市公园景观文化服务实现度的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城市公园景观文化服务实现度应重点着眼于提高城市公园中社交活动的比例,并增加对青年和少年活动需求及偏好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两宋山水画的特点,指出在空间布局的处理上以“全景式”构图去表现画面的疏朗气氛和雄浑博大的神韵,以小显大的“边角式”构图形成南宋简阔空灵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以皴法的运用为主,在李成、范宽、马远、夏圭等人的继承与发展之下,使皴法走向成熟,,更准确地表现山川的质感特色。两宋山水画对自然景物观察得细致入微,加上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达到情景的和谐交融,使得作品既有生机,又能把握山水的精神和特质。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按照斑块大小对北京城八区的公园绿地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出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面积、数量等景观单元特征指数,计算出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景观异质性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维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城市公园绿地类型组成不协调,大型公园比例偏大,小型、中小型公园比例偏小;2)城市公园绿地的布局不尽合理,城市中心缺乏“绿心”,局部过于分散。3)城市公园绿地多样性不高,景观破碎度大,特别是小型斑块,人为影响严重。在城八区中,海淀区的绿地景观相对比较好。4)公园绿地边界简单,分维数普遍较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对公园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为北京公园绿地规划及绿色奥运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人,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山水诗写作的杰出诗人,山水诗占他的传世诗作总数的2/3以上。解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从谢灵运山水诗的两种表现形式:叙事-写景-悟理的纪游模式与情景结构模式以及“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自然神韵来解读。  相似文献   

16.
通过邵阳市资江风光带规划的简要分析,提出如何利用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思想出发,进行优化配置,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和方法,构筑景观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施闰章为清初著名诗人,不仪有清新优美的田园、农事诗歌,充满农村乡土气息,韵味悠长,而其诗集中也还有许多描摹自然山水的诗歌,于山水诗中寄托着自己的山水情怀。这些优美的山水诗,犹如一幅幅逸笔草草,气韵生动,不求形似,自娱其神的泼墨淡染的文人山水画。而其山水诗歌亦具有求其气韵,不求形似雕琢;情景交融;清新简朴,婉转悠扬,灵秀隽美的艺术风貌和丰富而悠然不尽的情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文化艺术载体,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相并存着.西方风景油画强调客观而忠实地再现自然,中国山水画追求意象造型,更注重画家主观精神与情感的表达.传统山水画写意、传神的创作理念,计白当黑、追求意境的构图方式,注重笔墨、以线造型和皴擦结合的造型特点,随类赋彩、以墨代色的赋色方法都给了中国风景油画创作以鲜活的启示.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元素在风景油画中的运用,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踏勘,对民族地区乡村景观视觉感知进行研究。按照视觉特性总结出7类典型乡村景观类型。从拍摄的151张照片中选取21张各类典型景观照片,对当地及周边100名村民进行喜好的风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景观和自然风貌景观喜好较高;对有规则、管理良好的景观喜好度较高;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如古树、古庙、古建筑等)的保护与开发充满期待。乡村景观的良好维护和合理规划对当地居民均有良好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