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做梦是正常睡眠的一部分正常的睡眠由四至五个周期组成,每一个周期又包含快速动眼期及非快速动眼期。后者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入睡期,第二阶段为浅睡期,第三、四阶段为熟睡  相似文献   

2.
图表解读     
正你的睡眠还好吗?社会变迁、城市化发展、信息大爆炸以及其他越来越多的因素都影响着国人的睡眠质量。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成为国人睡眠状况的现实写照。黄金90分钟睡眠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期性的活动,每一个睡眠周期分为"非快速眼动期"和"快速眼动期"。入睡的第一个睡眠周期——最初的90分钟,也被称为"非快速眼动期",是我们睡眠全过程中最深度的睡眠。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长,也可以让人体积累的睡眠欲望和压力得到充分释放,所以它被认为是睡眠的黄金时刻。  相似文献   

3.
做梦与智力     
“我睡觉总做梦,会不会影响智力?”“我常做梦,还记得很清楚,脑子是不是得不到休息?”  对于睡梦,一直是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虽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不会影响智力是肯定的。  人的睡眠可分为两期,一期是慢相睡眠,另一期是快相睡眠。人在快相睡眠时,眼球出现快速运动,所以又叫快速眼动睡眠。如此时被叫醒,大约80%的人都说正在做梦,而且梦境非常清晰。  科学家认为,快相睡眠对大脑特别重要,正是靠快相睡眠,我们第二天才能头脑清醒地学习和工作。那么,快相睡眠时不做梦是不是对大脑更有帮助呢?其实不然。  对此,科学家做过实验…  相似文献   

4.
正睡眠与健康之间究竟存在怎么样的关系呢?一觉睡到自然醒的秘诀在哪里呢?人可以不睡觉吗?关于睡眠的重要性目前有好几个理论可以解释,其中一个理论认为睡眠是为了让身体休息,减少能量消耗。在睡眠的时候,身体损耗的细胞会开始进行修补。另一个理论指出,在睡眠的时候,会经历不同的周期,每一个周期都会对脑部产生不同的作用。整个睡眠周期可以包含两大类:非快速动眼期(NREM)与快速动眼期(REM)。  相似文献   

5.
<正>新手妈妈应该深有体会,轻轻晃动摇篮,宝宝更容易入睡。即使是成年人,也会觉得在吊床上小睡格外香甜。难道摇摆运动真的有助于睡眠吗?两篇于2019年1月24日刊登在CurrentBiology上的论文不约而同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团队对18名志愿者进行睡眠监测后发现,在摇摆模式下睡觉的志愿者入睡更快,且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更长、睡眠更深。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摇摆运动可让志愿者的大脑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产生特定的脑振荡,同步丘脑和大脑皮层中的神经活动,优化睡眠。在另一项研究中,来自瑞士洛桑大学的团队发现,摇摆运动也能有效促进  相似文献   

6.
睡眠是人生命中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根据脑电波的不同特征,可以将睡眠分为觉醒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其中,NREM期占据整个睡眠过程的主要时长。K-复合波(KCs)和睡眠慢波(SOs)为NREM期的典型节律,其对睡眠具有一定的调节保护作用。该文从计算模型的角度出发,对K-复合波(KCs)和睡眠慢波(SOs)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解释。首先,考虑皮层兴奋性神经集群与抑制性神经集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融入M型钾电流的相关机制,建立一种改进的皮质神经集群模型;其次,采用鞍结分岔和Hopf分岔理论对模型关键参数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数值实验实现对K复合波和睡眠慢波的仿真模拟。  相似文献   

7.
“做梦娶媳妇”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要睡眠,也都会有各自多彩的梦境。有关专家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脑动电流描记器、肌动电流描记器、眼动电流描记器对睡眠进行连续观察表明:人的睡眠可以分为“做梦的睡眠”和“不做梦的睡眠”两种。“做梦的睡眠”人人都有,每天晚上都要经历4~5次,加起来的时间总共有90-100分钟。也就是说,所有的人每天晚上都必须做4~5次梦,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是在梦中度过的。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前一天晚上因为开夜车熬夜而缺觉的话,第二天睡眠时会首先把前一天所缺的“做梦的睡眠”补足,然后再进行“不做梦的睡眠”。  相似文献   

8.
人做梦时呼吸浅促,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脑血量倍增,脸部及四肢有些抽动。这时,用眼运动计可测得眼球在快速转动,而脑电图上必然出现快波。因此,一般说来,"快速动眼"加上"脑电图快波"可作为做梦的标志。用上述方法对一些动物进行  相似文献   

9.
面部表情是社会互动和情绪感染的重要形式,准确的面部情绪加工有助于做出合适的社会行为.睡眠缺乏会影响面孔情绪加工的不同方面,损伤面孔情绪分类和模糊情绪评级,并减弱记忆的巩固效果.以往研究通过不同类型的剥夺操作,为整夜睡眠、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在面孔情绪加工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综合已有证据,面孔情绪加工异常可能是REM阶段特异性依赖的,体现在杏仁核、前额叶、脑岛及前扣带等脑区的皮层活动及睡眠阶段γ和θ等脑电活动.应加强睡眠阶段或组合在面孔情绪加工中的机制探讨,有望未来基于面孔情绪加工,更好地实现对睡眠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A: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人体睡眠周期说起。人体每晚的睡眠是由两个时期——NREM睡眠(非快速眼动期)和REM睡眠(快速眼动期)交替组成。人从NREM期入睡,经历4个阶段: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其中第3和第4阶段是整个睡眠过程中睡眠程度最深的时期,也被称作慢波睡眠(SWS),这是人体恢复能量和体力的时期,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阶段。NREM睡眠期大概持续70~90分钟左右,接着进入REM睡眠期,在此期间,大脑对白天或者更早以前的事情进行整理和巩固,模拟白天的直觉体验,将角色、场景、情感以及语义信息等组合在一起,产生梦境中的情景片段。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样本熵的睡眠脑电分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样本熵从波士顿Beth Israel睡眠脑电实验数据中提取睡眠特征值,对睡眠分期进行研究.针对脑电属于微弱非平稳随机信号、难于提取特征的特点,利用小波变换先有效地消除脑电信号中的噪声,再计算其样本熵用以表征睡眠各分期.计算结果表明,由清醒期到非快速眼动的Ⅳ期过程中,其样本熵值呈规律性逐渐变小,与该库中专家评定的结果相符.这说明经过小波消噪和样本熵处理的脑电信号能准确地反映睡眠各期的变化特征,比用近似熵表征睡眠分期更准确、运算速度更快,完全适用于非平稳随机信号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睡眠的记忆巩固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材料的类型、学习与提取测验的类型以及睡眠的不同特征?弱编码联系、外显编码的记忆相对于强编码联系、内隐编码的记忆提高得更多;慢波睡眠巩固陈述性记忆而快速眼动睡眠巩固程序性和情绪性记忆;陈述性记忆的提高来自相当短的睡眠时间,程序性记忆的提高似乎更多地取决于学习后当天的睡眠时间长度。  相似文献   

13.
该实验通过对比受试者在背景噪声接近0dB(A)的极静环境和普通住宅环境(背景噪声22~48dB(A))的睡眠质量来探究噪声对睡眠的影响。35位不同性别、年龄的受试者佩戴睡眠头环监测仪,分别在极静房间和自己住宅作睡眠测试。结果发现:在极静房间与在普通住宅相比,受试者睡眠质量整体平均有所提升,睡眠总时长整体平均增加了11.4%,深度睡眠时长整体平均增加了9.3%,快速眼动睡眠(REM)时长整体平均增加了12.2%;在住宅背景噪声为30dB(A)以上时,深度睡眠时长提升量随住宅背景噪声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大脑在完成思维等功能活动时,脑中的神经细胞会产生表征不同生理状态的电活动,大脑不同功能区也会呈现不同的放电特征,例如,参与学习记忆等认知活动的海马脑区以产生尖波涟漪事件为典型特征。本研究利用多通道电生理技术记录到神经元胞外电信号,通过海马区节律性场电位进行了3种常见生理状态(清醒、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划分,并介绍了利用海马区尖波涟漪事件研究海马区和皮层区的放电特征的方法。最后,利用5折交叉验证的广义线性模型预测神经信号的方法,以特定时间窗内神经元群体放电个数矩阵为自变量,该时间窗或其他时间窗内的单个神经元放电个数向量或尖波涟漪事件是否出现为因变量,进行预测,与解耦不同生理意义下的神经活动结果进行对比。本研究将有助于分析及解码不同生理状态下大脑功能区的神经信号特征,尤其是对研究学习记忆功能及其相关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睡眠术综论     
良好的睡眠是确保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定的对策措施,可以在实现良好的睡眠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本文想就与睡眠有关的种种良方妙策作一概要的介绍.一、作短时间的白天睡眠,可以弥补睡眠不足,消除脑子疲劳一天的睡眠时间虽然在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普通人的睡眠时间最好为6h~8h.睡眠不足在短期内尚无大碍,但长此以往,就会发生大问题,例如导致过度疲劳,诱发突然死亡.为了补充睡眠时间,使身体得到休整,脑子恢复疲劳,作短时间的白天睡眠,是一种良策.对老龄者而言,白天睡眠尤为重要.它也是一种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人的睡眠从生到死是有变化的.婴儿除了吃奶以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幼儿一天也要睡眠几次.这种睡眠称为“多相性睡眠”.到了学生时代,睡眠仅局限于晚上,而变成“单相性睡眠”.成人同样为“单相性睡眠”.到了老龄,则又回复到“多相性睡眠”.因此,老人作白天睡眠是理所当然的.睡眠有身体休息和脑子休息两种类型.身体休息的睡眠称为眼快动睡眠;脑子休息的睡眠称为非眼快动睡眠.眼快动睡眠可使身体的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新的初级视觉模型,在此模型中,提出了一个基于小波时频特性的非均匀采样方案,以非规整信息表示图象信号,并形成多分辨率处理通道,通过引入一个反馈通道来模拟人眼的“眼动”,形成反馈闭环控制,最终我们试图通过此系统实现具有选择性注意力机制的初级视觉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在摄影眼震图( V O G) 中,年龄的增长对视动性眼震( O K N) 的影响。方法:将99 名前庭功能正常的自愿者按不同年龄分3 组,用 V O G 进行 O K N 检查,通过刺激整个视网膜所诱发的视动性眼震,用 V O G 记录。条纹刺激速度分别为20 、35 、50(°)/s,定量参数是“gain”( 眼球运动速度与刺激条纹速度的比值) 。结果:第1 组和第2 组间gain 值无统计学差异,但第3 组在刺激速度达50(°)/s 时,视动性眼震gain 值明显下降。结论:临床上分析视动性眼震的结果时,必须考虑年龄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采动区下沉盆地压缩区刚性墙体非极限被动土压力的分布规律,根据采动区下沉盆地压缩区挡墙主要发生挡墙绕墙底转动变位模式(RB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挡墙绕墙底转动变位模式下,填土为松砂和密砂时非极限被动土压力试验,同时对比了填土为松砂和密砂挡墙平移模式时非极限被动土压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采动区下沉盆地压缩区挡墙绕墙底转动压缩土体,侧土压力和墙体深度和位移都有关系,侧土压力、深度和位移三维曲面波动较大;(2)侧土压力随深度呈非线性分布,墙体中上部土压力较大;(3)侧土压力随挡墙位移也呈非线性分布,随着位移的增大,非极限侧土压力合力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系统性地探究眼动指标与管制负荷及航空器动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利用雷达模拟机模拟真实的管制场景,通过设置模拟场景中不同的航空器数量来表征不同的实验难度;并用Tobii X2-30眼动仪记录被试者的眼动数据。将眼动仪所记录的所有眼动数据与管制负荷及航空器的动态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与其显著相关的眼动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的眼动指标与负荷及航空器动态特征的相关性的显著性不同;因此,在利用眼动指标进行相关研究时,需要提取与其有显著相关的眼动指标。  相似文献   

20.
眼动实验是教育与心理研究的一种重要实验方法,但目前开展眼动实验的仪器——眼动仪在实验刺激呈现方面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复杂的教育与心理实验的需要.以ASL-D6眼动仪为例,分析了国际通行的心理实验标准化设计软件E-PRIME在眼动实验刺激呈现上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给出了E-PRIME与ASL - D6眼动仪结合进行眼动实验时实现实验刺激呈现与眼动数据同步记录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