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深沉积淀,是时代审美理想的集中表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创造的优秀艺术,囊括了民族精神追求与人类审美范式,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内涵与生态规律,终成民族艺术经典。该书通过对《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关照及比较研究,探索了民族艺术经典文本的研究生态、传播生态,及其在不同生境与环境中,经由多种发展形态的系统生发路径,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张佑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以其过人的胆识、天才的创造,写下了表现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大型诗剧《西厢记》。六百多年来,这部曾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上“诲淫”的罪名而...  相似文献   

3.
人总是追求美好的东西.“美”,涵盖着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因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审美属性.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1844年《政经学——哲学手册》).  相似文献   

4.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婚恋书写渗透着自身的情感审美和道德观念,文化心理的矛盾交叉体现在婚恋审美中,主要有三个特点:恋爱和婚姻两种人生阶段的对立与统一;男权思想下的《西厢记》模式;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女性书写高度类型化。  相似文献   

5.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变形活动生产出来的,审美变形是艺术美实现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必要手段。尽管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变形手段具有无法描述的多样性,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日常感觉模式与日常形式结构的审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现存元杂剧《西厢记》的最早文本出现在明代。有明一代,曾出现60多种《西厢记》版本,至今尚存40余种。本文主要介绍明代《西厢记》的佚本情况、部分目前暂不知下落的刊本,以及学界对其是否曾经存在仍有争议的版本。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通过“刮垢磨光”,再创作出的一部高于原作、高于同类题材的震撼世界剧坛的戏剧作品。《西厢记》之所以能雄视百代,得益于作者点石成金的创造性笔法的运用。本文主要从主题、情节方面例谈王实甫的再创造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写的小说《莺莺传》。金代时,艺人董解元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其形式属说唱文学。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创作加工成《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其中的第四本第三折(俗称“长亭送别”),曲尽“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致和意蕴,警绝深至,堪称全剧的“戏眼”,成为辉耀艺坛的千古绝调,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爱情剧中久享盛誉的喜剧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瑰丽的艺术魅力和犀利的思想锋芒在中国文学史和社会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专家学者对《西厢记》的研究层出不穷,但以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以其反封建的思想研究和其人物形象刻画研究为主,对《西厢记》的喜剧效果研究较为缺乏。本文拟从《西厢记》中包含的矛盾和突转现象入手,分析其造成的喜剧性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美的热爱、追求与创造是来自于本身的原始信念,是人的本质天性。新闻摄影作为人类在追求美好未来的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其产生的新闻图片作品,也是人类对追求美好未来发展史的一种审美描述成果。本文拟就有关新闻摄影潜美学意识的几个问题作些粗略的议论,提出新闻摄影在追求新、真的同时也要讲究画面的美,即一新二真三美。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告诉我们,民主自由这些社会思潮常常是伴随着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开始的,因此,爱情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反封建的政治问题。从《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可以看到中国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者认为《西厢记诸宫调》产生年代是金代,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通过对张炳森《关于<董西厢>的创作年代》的商榷,从宗教思想、民情风俗、名物制度、民族称谓、孕育流传地域与土壤基础等方面研究,《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于金代。  相似文献   

13.
《乐记》是我国古代美学与审美教育思想的专著,它以邹鲁文化系统的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为指导,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探讨了审美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中华民族古代审美文化的创造与审美教育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乐记》的审美教育思想,确定它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散文作品,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我们必须从审美的需要出发鉴赏这些文学作品,使散文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笑笑生在《金瓶梅》创作中,既肯定人类性爱又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陷入“双向羁绊”的创作心理矛盾。但《金瓶梅》的确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性爱,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类心理欲望的深层本质,反映了人类性爱心理欲望的真实需求,并用符合生活现实的性爱描写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类性爱本能的心理压抑,肯定了人类性爱的客观存在。对于《金瓶梅》的性爱描写。历来争论不休,褒贬不一,这也是文学艺术审美心理的必然体现,是审美心理中深层人性需要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其中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马致远的《汉宫秋》可谓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元杂剧在通过剧中人物语言、唱曲渲染环境,表现人物复杂内心世界方面有其独到的成就。这里我想对同是离别的两折戏《西厢记·长亭送别》与《汉宫秋·灞桥饯别》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曹雪芹在《红搂梦》中所创造的第二审美中心。首先说明第二审美中心的整体性及艺术美,再从深层次上揭示山第二审美中心对塑造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作者在创造第二审美中心时所持的赞美和欣赏态度。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倩丽的文辞悦人耳目、动人魂魄。下面就其艺术,谈两点看法。一、双线穿珠,巧设悬念《西厢记》之所以能引人入胜,是因为作者结构情节安排得合情合理,制造出曲折多变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版本学中的《西厢记》现象蒋星煜像《西厢记》这样有“天下夺魁”的盛誉的戏曲名著,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仍被摈弃于集部之外,这也难怪,因为所有的南戏、杂剧、传奇等戏曲著作全部未收。明太祖朱元璋倒是重视戏曲的,但从维护封建礼教的统治阶级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