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程俱生长于儒术之家,敏而好学,雅精史书,长于撰著,又因多年出入于藏书之府,更是博览群书,娴熟典籍,实为两宋之交的文士中诗词文章出类拔萃者。其为人,秉性刚正诚直,平素寡徒少侣;其为官,气节志趣高远,敢于直言朝政,并因此屡屡获罪,遭贬;其为文,“典雅闳奥,为世所称”,其诗词立意深邃、气骨硬朗,且以用律高妙见长;其著述长于史撰,尤以《麟台故事》为历代学人称道。  相似文献   

2.
姜夔字尧章,鄱阳人;生于饶(鄱阳),长于沔(湖北汉阳),流寓于湖(浙江武康,一一说吴兴)。其居所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永嘉潘柽称之曰白石道人,时人和后人多喜用他这一称号。又号石帚。“性恬淡寡欲;不乐时趋”(见清严杰《拟南宋姜夔传》)人品秀拨,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一生未入仕途。  相似文献   

3.
文廷式为晚清要人,其识见与学问具见诸其文字。本文试着概论其诗词及各体文字,以见其忠爱缠绵之性情。文廷式的诗词主张,崇尚风雅兴寄,主张诗词中应有学、有识、有才、有情,持论正大。他的诗词创作能够实践他自己的主张,其诗词中呈现了一己之学识才情,也反映了一代世情与历史。  相似文献   

4.
诗词比兴,借景譬事,因景言情。诗人常通过事物形象以言志、抒情。事物形象为诗情画意之所附。故英译诗词之难,首在再现形象。如何再现(?)见仁见智。其间得失,虽多无伤大雅,亦常毫厘千里,于此不可不慎。对形象之变通,增益,诗眼或凝炼词语蕴含形象之显现,形象再现与风格之统一等,尤宜留心。(一)诗词中之形象已非单纯客观事物。其取含,则景为情谋,凝聚着诗人情思与联想;其相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如何在英译中更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指出毛泽东诗词多用动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飞”字,从而形成毛泽东诗词的“飞动之美”。于飞动之外,毛泽东诗词另有一种沉思之美。提出对于毛泽东诗词当中的“飞”字,英译文应注意表现出其动态、力度、气势、形象,以传达出毛泽东诗词所蕴涵的气势与气魄。同时,对于毛诗当中表沉思的诗句,则应注意选用表示阴柔的或沉思性的单词或短语,这样才能如实传译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诗国,传统诗词是国学之精华,必须继承之,弘扬之,发展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周秦韵文、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来押韵的,相应的就有古韵、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的差别。古人尚知"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而不"泥古非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于北京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之后,诗词学界应该往前看,而不应拖着广大诗词初学者往回走,它关系到传统诗词"继绝兴灭"的大计。本文保留并发展笔者于1995年提出的传统诗词要按当代汉语的语音实际押韵的观点,引用期颐寿星赵玉林的诗论与诗作为例来阐明,但愿能推动传统诗词声韵改革前进之步伐。  相似文献   

7.
榛芜原野的一朵奇葩:论刘基的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词作于榛芜的明代词坛 ,是屈指可数的名家之一。刘基贯彻经世致用的文学主张 ,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 ,忧世之不治 ,郁志之弗舒 ,愤言之不听 ,间或亦以之状山水之美 ,题材广泛 ,内容丰厚。艺术上长于兴寄 ,长于铺叙 ,且善于用典 ;描景状物秀丽入神 ,造语精工典雅。词风以婉丽为主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文坛出现了巾帼群体,数量之多堪称空前繁荣。素有“满清第一女词人”之誉的顾春与一代名妓柳如是的诗词创作,为后人称赞不已。一为满族贵妇,一为风尘乐妓,她们的诗词创作必然呈现不同的风格特色:顾多平淡,柳喜用典;顾多柔慈,柳呈侠义;顾真淳于本色,柳哀婉于豪爽。两人的诗词创作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独立自由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表达了女性解放意识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意境作为我国传统文论中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论者虽多,然关于胡适论诗词意境的研究文章,则寥若晨星,本文可补当前意境研究之(?)如。本文从意境与真挚的情感、与文学的价值、与作品的风格、与文学的意味、与时世的变适、与作家的风格的关系等方面,对胡适的诗词意境观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其不足。胡适的基本观点是:真挚的情感可增强诗词的意境;意境的创造对诗词作品的风格和文学意味有重要作用;意境之有无决定着诗词作品的文学价值;意境与作家的思想及时世的变适有密切的关系。但胡适对意境概念的使用是多义和混乱的。  相似文献   

10.
意境美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但要译出含蓄的意境之美绝非易事。翻译目的论为古典诗词翻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旨在以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举例分析古典诗词翻译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而强化翻译者的目的意识,提高其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列强环伺,朝廷腐朽。生逢其时的黄遵宪,在青年时代就胸怀天下,器识不凡,他反对封建经学,主张学以致用,对于八股应试之作不屑而无奈,为了取得施展抱负的社会身份,他辗转赴试,然却三战三败。28岁时(1876年)终于科举出仕,遂偕同何如璋东渡日本,成为中国第一位驻日使馆参赞,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12.
美国开国元勋、著名民主主义思想家杰佛逊的言论、出版与新闻思想,包括人民权利最主要的是言论自由,要永远反对一切对人类心灵实行暴虐专制统治;社会要真正实行出版自由的政策;报纸极为重要,应允许报纸批评政府,哪怕是上面出现政敌的没有根据的言论等。杰佛逊上述思想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是,受母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思想家弥尔顿等人出版自由思想的影响;受北美殖民地时期自由的宪政辩论的社会现实的启迪及影响;与他的不喜欢强权政府与不擅权不恋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桑弘羊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理财家。他既有精深的财政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主持中央财政期间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财政改革,制定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财政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起到了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塞尔柱帝国是游牧民族于1055年在原波斯帝国境内建立的游牧帝国.该帝国统治者依靠波斯人实行行政管理,特别是宰相尼扎姆·莫尔克.他在治理国家中总结出经验,于去世前写成书,即<治国策>,目的是为帝国以后的统治者们借鉴.<治国策>一书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波斯遗产丛书"之一种.  相似文献   

15.
元代许有壬的廉政传播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有壬是一位在元代政坛活动了近50年的政治家,他除了自己为官清正廉洁外,还在保持政治清廉的监察领域反腐倡廉,并结合监察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廉政监察理论探讨,以<风宪十事>为媒介和载体传播反腐倡廉的廉政监察思想.强调廉政监察和监察官员在保障国家政务清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监察官和监察机构吏员的选任要贵在得人,主张把贪官的赃...  相似文献   

16.
元末名臣苏天爵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不畏强权、严于执法、勤政爱民,具有极高的为官操行。在当时有“苏青天”之美誉。而其之所以具备这些优秀品质,一方面源于严格家教下儒家文化对他的浓厚熏陶;另一方面源于祖辈们尤其是父亲苏志道的榜样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7.
江西新喻籍人李谘,自幼仁孝,又聪明善辩,洞察世事。在地方为官历练多年,政绩突出。回到中央任职后,以革除滥赏、抑除侥幸为己任。李谘主持实行“见钱法”和“贴射法”,改革北宋的榷茶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但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仍不愧为宋初一位有所作为的财税改革家。  相似文献   

18.
张九龄是岭南千古名相,韶关曲江人。在唐朝开元年间,他政绩卓著,贡献巨大。他曾在朝廷辅佐、主理朝政,并在地方任职,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吏治思想和实践比较丰富,曾对唐朝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今天看来,他的这些思想实践,仍有现实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章士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主人士。章士钊反对"尚同""无容"的封建专制政制,主张"有容""尚异"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基;在宪政方面,厘清了人民与国家、国家与政府以及私权与公权的正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独到的制宪主张;此外,章士钊还十分重视人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司法保护,提出自由主义的司法平等观念。总之,章士钊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制进程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