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探讨腹主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 MRA)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使用1.0T超导型MR扫描机,表面线圈、腰椎以及部分胸椎相控阵线圈。对48例病人进行腹主动脉3D-CE MRA增强扫描。检查时嘱咐患者屏气,于静脉内团注Gd-DTPA对比剂进行腹部动脉期相的扫描,用3D-FLASH序列采集图像;检查的病例96%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M IP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腹部动脉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其狭窄的程度。1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手术证实的病例中,3D-CE MRA显示腹部动脉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高质量的腹部动脉MRA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扫描时机的准确性,注药流速与总量的合理性,合适的扫描序列,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2.
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旋转DS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Artis FA 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15例可疑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正、侧位造影和旋转DSA,比较常规DSA和旋转DSA对疾病的诊断能力.结果在15例被检查者中,旋转DSA和常规DSA检查结果相同,有1例动脉瘤患者在正位与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显示不清,侧位不能显示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供血动脉与周围血管重叠,在常规DSA上显示不清.结论常规DSA的图像质量好于旋转DSA,但旋转DSA的动态图像并不差,对病变的诊断可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程度与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收治疑似脑梗死且发病在72h以内的99例患者,全部行CT脑部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实施核磁共振常规(MRI)成像,弥散加权(DWI)成像及脑血管(MRA)成像检查。对每位脑梗死患者的梗死范围予以计算。并且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计算出MRA对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血管狭窄程度的符合率,分析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程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特异度为90.48%(19/21)、灵敏度为94.87%(74/78)、准确率为93.94%(93/99)。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符合率计算分别是:轻度狭窄90.91%、中度狭窄92.31%、重度狭窄93.75%、血管闭塞85.71%,与CTA诊断结果之间一致性良好,(K值≥0.75)。DWI能够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位置以及范围,而MRA则显示病变部位血管狭窄程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简称"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检查的结果.方法:将290例核磁共振影像(MRI)或CT证实有脑梗死的患者,分别进行MRA、颈部血管彩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A、颈部血管彩超结果的差异性.结果:颈部血管彩超与MRA在腔隙性脑梗死组符合率差别不大(分别为97.18%,99.30%),而在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大面积脑梗死组符合率中两者可出现明显差异(分别为81.73%vs 91.35%;88.89%vs 92.86%),总体符合率MRA高于颈部血管彩超(分别为93.62%,87.07%).结论:MR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检查准确率优于颈部血管彩超,当患者颈部血管病变越严重时两者差异越大,且两种检查方法均与DSA有一定的差距,应仔细斟酌两者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探讨DSA与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准确性。选取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可疑颅内血管狭窄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病理确诊为依据,对比DSA和TCD确诊颅内血管狭窄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220例患者经过病理检查确诊189例,DSA检查显示阳性163例、真阳性158例,TCD检查显示阳性113例、真阳性102例,得出DS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均比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DS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准确率明显比TCD高,TCD可作为DSA的前期筛查,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SCTPA)诊断肺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48例肺血管病变的MSCTPA影像表现,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hin MIP)、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仿真内窥镜(CTVE)等.结果全部病例依据直观的二维、三维重组图像得以明确诊断,其中,肺动脉栓塞43例,肺动静脉瘘4例,肺隔离症1例.结论MSCTPA结合二维、三维图像重组技术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病变全貌,对肺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价值,可取代有创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技术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6例行三维动态增强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例,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方法成像:①智能(smart)跟踪法;②test小剂量测试法;③经验法.同时将可变参数进行对比,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三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8).测试法成像质量优率最高. K空间中心充填和K空间顺序充填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5),K空间中心充填图像质量好于K空间顺序充填.结论:3种3D DCE MRA成像方法中,test小剂量团注测试法是3D-DCE MRA成像最佳的延时时间计算方法,其成像质量最佳.高质量的3D DCE MRA图像依赖于患者的配合、合理的扫描序列及参数选择、最佳扫描延迟时间的把握、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狭窄中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冠状动脉狭窄病人70例,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法检查,后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法,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诊断率;比较两组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双源CT成像检查法轻度狭窄35例(87.5%),中度狭窄22例(84.6%),重度狭窄1例(25.0%);MRA轻度狭窄25例(62.5%),中度狭窄15例(57.7%),重度狭窄0例;双源CT成像检查法的阳性情况显著高于MR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成像检查法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显著高于MR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双源CT成像检查,准确性较高、效果确切,可作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28层CT的不同扫描技术在下肢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FontaineⅡa期及以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选出最具优势的检查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FontaineⅡa期及以上分期的PAOD患者共43例(患肢50侧)的下肢动脉血管CTA图像,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CTA对动脉狭窄50%病例的明确诊断。并按不同的CTA检查技术方法进行分组,分析其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节段数,进行组间结果对照分析。结果以下肢动脉管腔径狭窄50%为阈值,CTA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31%、98.10%、96.51%、100%。结论对于FontaineⅡa期及以上分期PAOD的血管狭窄度的判断,CTA具有高度敏感性及准确性,可为PAOD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指导。对于FontaineⅡa期及以下分期的PAOD采用腘动脉团注触发技术扫描即可获得满意图像;而对于FontaineⅡb及以上分期的PAOD血管狭窄度的判断,采用经验值扫描可以获得更满意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4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其中血管病变28例,肿瘤12例,正常5例,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5部分。经静脉注入Gd-DTPA,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其中下肢血管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靶血管显示优者28例,良者15例,差者2例。优良率为95.6%。结论: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振荡电位异常改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多种眼科疾病进行视网膜振荡电位(Ops)的检测及分析,探讨了视网膜振荡电位在眼科多种疾病的诊断及评估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1例412只眼进行Ops检测,对Ops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及分支静脉阻塞、高度近视及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Ops总幅值改变。同时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老年性白内障、弱视、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轻、中度近视者,则Ops总幅值无明显改变。结论视网膜Ops的检测是临床眼科诊断及评估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高场MR对肝转移瘤(Hepatic Metastases,HMs)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1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高场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血管重建。结果MRI于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对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MSCT,尤其增强扫描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更显著高于MSCT(P〈0.05)。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MRA成功显示16例,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MRA成功显示13例,3例显影较淡而不能清晰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高场MR的综合应用能提高HMs的检出率,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特点,提出了一个系统框架,将其中的血管表示为具有一定逻辑结构且保持原血管拓扑结构的特征树,先通过预处理提取出血管并进行三维细化,再递归跟踪血管骨架生成特征树并进行遍历提取出血管的分支点和端点.考虑到实际图像的复杂性,进一步引入森林来完全描述血管树.利用该系统可以进一步实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血管的三维重建,对于临床血管图像的实验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稀土钕制剂(RE-33,RE-41)的 LD_(50)如及经皮肤给药对心血管系统、造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RE-33的毒性小于RE-41。腹腔给药的LD_(50)分别比口服给药的 LD_(50)小4或3.5倍,提示稀土钕口服吸收并不完全。经皮肤给药的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皮肤不论有无破损,对心血管系统、造血功能和肝、肾功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临床使用稀土钕作为外用药是安全的。实验还证明稀土钕制剂对感染性炎症有抗菌消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肾纤三项及症状、体征的影响。方法6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的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西医降压、抗凝、降脂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脉口服液,治疗3个月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肾纤三项指标,观察其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两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肾纤三项的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两组相比较,治疗组作用更为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脉口服液可有效地减轻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患者肾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清肾纤三项及症状、体征的影响。方法6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的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西医降压、抗凝、降脂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脉口服液,治疗3个月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肾纤三项指标,观察其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两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肾纤三项的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两组相比较,治疗组作用更为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脉口服液可有效地减轻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患者肾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