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上帝”一词。在她笔下,上帝既神秘又熟悉,既全能又无能,既仁慈又残忍,是一个矛盾体,她对上帝欲拒不能。这种矛盾源于她所处的特殊时代、生活环境和宗教经历。矛盾的上帝观常常对狄金森诗歌创作的主题、意象、风格等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对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3.
骑士文学中描写的圣洁纯粹的典雅爱情,一方面是骑士精神皈依上帝,对基督教唯灵主义崇拜的世俗转化,包含着浓重的宗教情结;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藩篱,表达了发于人性的自然欲求,萌动着生命的活力,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都铎王朝的财政机构既不完全是中世纪性的,也不完全是近代性的。一方面,都铎王朝的财政机构仍保留着某些中世纪旧财政机构的残余,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某些带有近代特征的新财政机构的萌芽,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问题上,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由”神”或”上帝”创造和安排的,是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完全合理的、永恒的;另一派则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人类经济社会自然演化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也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它既具有极大的合理性,也充满了不合理性,而且迟早要被历史所淘汰。前一派观点属于宗教唯心主义,在那里,  相似文献   

6.
藏族作家阿来的文学观一方面体现在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上,其文学创作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但又超越了本民族的局限,并且更进一步地还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为自己所用;在另一方面,阿来的文学观又具有藏族作家独特的宗教情怀,其许多文本都打上了藏地宗教的烙印。阿来的这些文学思想和观念。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7.
当基督教将异教诸神一统化并进而人格化后,在西方人面前,耸立起一尊全知全能、至高无尚的神。为了使上帝能起惩戒、安抚作用,庞大的教会组织,众多的神职人员应运而生,在他们不遗余力地鼓吹和灌输下,基督教提倡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渐渐融进西方民族的精神之中,于是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人物类型:神职人员。这些人担负起超人的责任,处在连接上帝和人的特殊位置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正是在他们的言行中由抽象变异为具体,神职人员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上帝在世俗生活中的代理人。但是神职人员的角色职能从诞生起便与人自我的欲望和需求相矛盾:一方面,作为上帝福音的传播者,宗教教义要求他们有忘我的献身精神,甚至奉献自已的整个生命。他们所宣扬的“灵魂净化”过程,实质是抛弃自我的过程。另一方面,他们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人尽有情,谁能无欲?”他们  相似文献   

8.
李丽敏 《科技信息》2012,(35):202-202,268
艾米莉·狄金森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的著名诗人,本文探讨了狄金森对宗教复杂的情感,她依赖上帝,把上帝作为自己寂寞心灵的交流者,但同时又嘲弄藐视上帝,对基督教持批判怀疑态度。在宗教盛行的美国社会,对于女性来说,这种对宗教的反抗思想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9.
新诗的中国梦的实现既然是一个既涉及合规律性又涉及合目的性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辩证、动态地看待新诗系统内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等结构性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首先.要实现中国梦这一理想,新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应该互为目的、互为手段;另一方面应该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其次,新诗一方面应该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内在根据,通过展现已经获得证明的现实中的发展规律来叙述合目的的、应当如此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应该表现出对可能的、应然的、合目的的生活的追求和幢憬。  相似文献   

10.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制造业居世界第四位,虽产量大,但品种少,档次低;虽制造企业多,但规模小,人均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虽出口量大,但真正打上“中国制造“的并不多,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目前,我国一方面产业工人过剩,另一方面又严重缺乏既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掌握高超劳动技能的高级蓝领工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制造业居世界第四位,虽产量大,但品种少,档次低;虽制造企业多,但规模小,人均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虽出口量大,但真正打上“中国制造”的并不多,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目前,我国一方面产业工人过剩,另一方面又严重缺乏既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掌握高超劳动技能的高级蓝领工人.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几乎可以说科学是在与迷信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凡属迷信的东西一旦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就更顽固,对科学发展的阻力就更大.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它对教徒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和社会压力.古代基督教社会里,似乎大家都要相信有个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上帝,是他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据《圣经》讲,上帝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先造了个男人亚当,又从他身上取下一条肋骨  相似文献   

14.
希伯来圣经首先是一部宗教正典,其意识形态性压倒一切,上帝至上的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上帝耶和华是理所当然的主人公。国王作为耶和华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其地位自然要居于上帝之下,其从属性不言而明。国王形象的从属性决定了其不完美性。希伯来圣经中国王形象的不完美性集中体现在两点:一是缺乏政治智慧,二是违犯诫律。国王们身上的缺点又为他们人生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希伯来圣经中国王形象的悲剧性也集中体现在两点:一是奋力挣扎与注定失败的命运悖论;二是违背诫律与遭受惩罚的必然因果。希伯来圣经中国王形象的从属性、不完美性和悲剧性的内在逻辑为国王形象的从属性决定了其不完美性,其不完美性又决定了其悲剧性。  相似文献   

15.
泰戈尔与苏轼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极具影响力,两人出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生体验造就了诗歌主题与宗教思想的不同。泰戈尔诗歌宗教思想崇尚“宗教是通向上帝与自由之路”的理念;苏轼将“仁、善”看作人生最高的追求。通过对两人诗歌宗教思想比较分析,揭示其宗教思想内在的冲突与统一,为未来诗歌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宗教旅游开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随着一大批宗教旅游景区的不断开发,宗教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热点。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宗教所特有的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等特征,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旅游活动在国内外也是倍受争议的问题[1]。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宗教旅游及其存在的问题,不仅对现代宗教旅游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认识宗教旅游与宗教本身和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和司法既判力是社会主义国家得以运行的两个基本要求所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最终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的冲突,过多地强调一方面就有可能给另一方面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成为我们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人们一方面要面对日益理性化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渴望个性自由;一方面是私人领域的“经济人”,另一方面又是公共领域的“社会人”。因此,如何在价值多元与理性化的张力中保持平衡,如何调和公私两领域的伦理冲突,塑造现代人格,按责任伦理行事的自由人格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融合而成的,道家尤其有这种色彩.曾任周史官的老子一方面精通周礼、娴熟于礼乐文化;另一方面又浸染有楚文化的内蕴.这使他在批判周礼时能毫不留情,又能直指其要害.老子以哲学本体论的"道"批判西周的宗教之天,扬弃了西周的宗法宗教传统.老子的自然本体论思想丢弃了西周的尚德精神,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观点.这使道家的楚文化背景发生影响.荆楚文化崇尚巫风和多神体系,而巫术是一种工具化的宗教思维.道家之所以能后启道教正是这种巫术思维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