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李春华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5):15-15,80
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天气的分类及空间分布、沙尘暴天气的成因、我国沙尘暴变化趋势以及沙尘暴的危害与防治.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沙尘暴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尘暴是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在分析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最新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预防治理沙尘暴的对策,指出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于北方频发的沙尘暴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沙尘天气的颗粒、风力和温压特征分析,分别从沙尘暴天气对生命的直接威胁、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及造成的精神问题进行论述,并从生态防尘与健康防护两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沙尘天气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沙尘天气的类型,研究了沙尘天气的特点以及沙尘天气的危害,对沙尘天气的预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提出了沙尘暴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灾害较前些年增多,影响范围扩大,危害程度也大为增强。今年3月18~21日,内蒙古、甘肃中部、宁夏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吉林西北部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其中甘肃鼎新、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能见度曾经为零。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发生,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6.
北京西北城区2010年春季一次沙尘暴过程PM10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2010年春季北京市西北城区沙尘暴前期、中期及后期可吸入颗粒物样品,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粒度分布软件分析沙尘暴过程中PM10的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是一个突然变化的过程,在沙尘期间质量浓度分别增加到1960.68μg/m3、1477.27μg/m3,然后随着沙尘暴的消退逐渐降低,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渐减少;对体积——粒度分布的研究表明,无论沙尘暴天气还是非沙尘天气,其体积百分比主要集中在2.5μm以上的较大等效粒径范围内,沙尘暴天气是由于输入了大量的沙尘颗粒,而非沙尘天气的少量大粒径颗粒对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却很大,导致体积百分比向大等效粒径范围集中;沙尘暴前,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类型有矿物颗粒、烟尘集合体、球形颗粒和超细未知颗粒,沙尘暴期间,微观形貌类型主要是来源于地壳的矿物颗粒。  相似文献   

7.
采集2010年春季北京市西北城区沙尘暴前期、中期及后期可吸入颗粒物样品,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粒度分布软件分析沙尘暴过程中PM,。的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是一个突然变化的过程,在沙尘期间质量浓度分别增加到1960.68μg/in。、1477.27μg/m^3,然后随着沙尘暴的消退逐渐降低,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渐减少;对体积——粒度分布的研究表明.无论沙尘暴天气还是非沙尘天气,其体积百分比主要集中在2.5μm以上的较大等效粒径范围内,沙尘暴天气是由于输入了大量的沙尘颗粒.而非沙尘天气的少量大粒径颗粒对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却很大,导致体积百分比向大等效粒径范围集中:沙尘暴前,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类型有矿物颗粒、烟尘集合体、球形颗粒和超细未知颗粒,沙尘暴期间,微观形貌类型主要是来源于地壳的矿物颗粒.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扬沙和沙尘暴进行分析,以便得出陕西省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沙尘天气发生的物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1961-2000年陕西省97个台站的气象实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及对比分析,近40年陕西省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得出。结果 陕西省扬沙和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3~6月,一般出现在下午和傍晚;扬沙和沙尘暴在陕西省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是北多南少,近40年扬沙和沙尘暴出现频数在20世纪8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明显的回升趋势。结论 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出现频数于20世纪8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明显的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黄建文  韩露露 《甘肃科技》2014,30(19):37-38
通过对2014年5月8日至9日发生在金昌的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是高空500hpa的气旋式风切变引起的气流辐合及北方冷空气下滑共同影响所致,揭示了该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天气原因。分析认为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并结合天气学方法、数值预报产品,可以及时、准确预报出类似的天气过程,对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1年8月31日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上通过了<防沙治沙法>,2002年3月1日,我国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业务化系统开始运行,将对我国今后沙尘暴的防治、治理乃至西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该系统将通过应用气象卫星、雷达、探空和自动气象站等多种手段对沙尘暴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进行跟踪、监测,实现沙尘暴天气中短期预报,以减轻沙尘暴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发生的历史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无论是从出现频率、范围还是强度上,都呈上升趋势。沙尘暴的发生有其历史规律,它的兴衰既与气候波动有关,更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有关。最大限度地控制住人为破坏,同时针对自然情况采取对策,可控制住沙尘暴的肆虐。  相似文献   

12.
大风对新疆沙尘暴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选取1961-1999年新疆9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表-1资料,对比分析了沙尘暴及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大风对沙尘暴发生的贡献及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和最低风速指标。分析发现,新疆沙尘暴与大风的地理分布刚好相反,沙尘暴多的地区大风较少,但有着基本一致的气候变化趋势。大风对沙尘暴的贡献北疆大于南疆。沙尘暴发生时的最多风向明显指示出引发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来向。引起沙尘暴的最低风速指标,北疆及东疆超过10m/s,南疆的吐鄯托盆地和焉耆盆地为10m/s,塔里木盆地为6~8m/s,盆地南缘只有6m/s.  相似文献   

13.
Sediment cores from desert lakes serve as good records of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andstorms in history. By multi-proxy analysis of grain-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OC and Rb/Sr ratio, the paleosandstorm characteristics and lake evolution history in Yulin Area for the past 80 yea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t is revealed that Hongjiannao Lake formed in about 1928 A.D. and in its initial stage sandstorms were prevalent with three extremes taking place in 1936 A.D., 1939 A.D. and 1941 A.D.. During the expansion period of 1952-1960 A.D., inflow waters to the lake increased sharply and a lot more weathered materials were carried into the lake.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andstorms have reduced a lot since 1960s and the "double peaks" feature of the grain-size frequency curve has changed into the "single peak" feature. Study on the catchment ecology of the lake show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sandstorms has been effectively restrained by the forest plantation an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4月28日至30日发生在西北、华北区的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西部植被建设对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都起源于西部,近年来,由于生态恶化造成的沙尘风暴及洪涝灾害不断给全国造成影响和威胁,因此,西部的植被建设必然是关系全国整体生态环境的大事.  相似文献   

16.
沙尘暴过程观测数据与实测数据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断加深沙尘暴起沙、传输、沉降机制及其辐射强迫机理认识,提高沙尘暴的预测预警以及防治水平,已成为科研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已观测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综合研究和方法探索,在数据处理本身和多元数据分析方面均取得一些新进展.本文充分利用遥感观测和地面实测手段,对亚洲沙尘暴进行监测.通过对多元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建立了遥感监测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之间的关联关系,这些监测结果能够为综合风侵蚀模型系统和GCM(全球尺度沙尘模拟模型)模型系统提供参数和验证数据,同时为沙尘暴的预警预报提供基础数据和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北坝上及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是环首都生态圈的一部分,也是荒漠化研究的关键区域。前人的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风沙活动大约始于6000年前。虽然这一地区人类开发的历史较短,但近50年来的植被退化速度非常迅速。坝上地区和浑善达克沙地植被退化与北京地区沙尘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但详细机理仍有待探讨。作者提出了本区植被退化与荒漠化研究的3个方向:(1)生态样带综合研究;(2)植被演化与风沙活动关系的模型研究;(3)荒漠化时空格局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甘肃半干旱区城乡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E318型太阳光度计(532nm波段)在2004年5月-2007年5月的城乡观测资料,反演分析了半干旱地区城乡气溶胶的光学特征.得到了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年季变化,并对不同季节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以及波长指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结合兰州市郊区资料,对城郊大气气溶胶光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及原因分析.认为较城市而言,半干旱区乡村大气总体上较城市更为洁净.城市气溶胶受到冬季采暖期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了AOD冬季大、夏季小的特点.气溶胶主要以工业粉尘和沙尘气溶胶为主,夜间逆温层对AOD的日变化影响较大.乡村春季沙尘天气较多,气溶胶浓度变化受季节的影响,春季AOD最大.气溶胶主控粒子多为沙尘粒子.  相似文献   

19.
PDCA循环的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PDCA循环的动力特性分析,揭示了PDCA循环发生变异的原因,提出了MSPDCA原理,改进并完善了传统的PDCA管理模式.为PDCA环无变异运转建立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电磁感应加热系统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在家电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分析了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工作原理,对系统整体功能构成框图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主电路结构图和EMI滤波器电路;系统设计完成了电磁感应加热系统的基本功能,实现了系统的性能设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