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设想“中国绿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双重国籍问题在我国备受关注,部分政协委员曾提交建议实行双重国籍的提案。对此,我国政府已有明确结论,不承认双重国籍。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关注和思考:为什么会有对双重国籍的呼吁?如何应对这一呼吁背后的实际需求?“中国绿卡”的需求现阶段华人(指获得外国国籍并有1/2以  相似文献   

2.
一人一籍原则的再论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旅居海外的华人日趋增多和港澳的回归,人有提出应修改我国“国籍法”,承认双重国籍。本认为,国籍冲突即危害个人也危害国家,承让双重国籍既不利于保护华侨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保护中国同华侨众多的外国间的友好关系。基于法的本质和国际法原则,联系中国的历史及现状,我国应坚持一人一籍原则。  相似文献   

3.
任正红 《世界知识》2014,(14):80-80
<正>《中国领事工作》(上下册)《中国领事工作》编写组2014年2月版世界知识出版社一直以来,有关"华侨华人"的称谓常见于书本描述和媒体报道。通过阅读2014年2月出版的《中国领事工作》全书,尤其是上册"领事关系编"中的第二章"中外领事关系的拓展",方知"华人"之称最初来自"原双重国籍的华侨"。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是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双重国籍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具有两个国籍。  相似文献   

4.
雷玉红 《世界知识》2012,(20):47-49
美籍华人骆家辉就任驻华大使后,其一举一动皆引起国内媒体与民众的强烈关注,甚至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根源在于对华侨华人概念的模糊.华侨与华人之本质区别,在于两者因国籍不同导致的法律身份不同,及由此而带来的政治上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同.从这个角度而言,国籍问题不仅与个人权利与义务相关,也与国家的根本利益、外交事务休戚相关.厘清华侨与华人两个概念内涵的区别及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才能理性处理好与华侨华人居住国之间的关系,保护大多数华侨华人的利益."恢复双重国籍制"的做法不符合大多数海外华侨华人的利益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借鉴先行研究成果,考察清末民初朝鲜族双重国籍问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围绕朝鲜族的国籍问题中日两国采取的政策。朝鲜族的国籍问题是近代中日两国国家关系的一个焦点,表明了近代日本存在着国民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兼而有之的双重性格,同时显现出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积弱难返、主权不保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现行法律制度对电子商务应用造成障碍,主要原因在于数据电文的应用改变了市场交易的形式。因此数据电文法律地位确定和法律效力承认,成为电子商务法律制度与传统法律制度衔接的重要步骤。通过借鉴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及国外相关立法所确立的成熟原则,建议:在我国未来电子商务立法中,遵循非歧视原则的指导思想及功能等同法的法律承认途径,建立数据电文基础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黄燕  赵晓兰 《科技信息》2010,(13):393-394
个人所得税是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发展逐渐被人们重视。文章通过对分析我国现行个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借鉴西方国家在该方面的实行制度。对我国个税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重要思想虽作了一定体现,但仅仅是初步的,不系统的,还没有把循环经济作为特定因素来考量。可以说,当前的税法体系与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还相差甚远。现行税收法律体系没有专门的税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这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同时,现有税法体系涉及环境保护制度,其落实力度有限,没有起到扶持循环经济的理想效用,更谈不上对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确立与完善提供保障。因此,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不改革不行,改革慢了也不行,必须认识明确,措施有力,积极作为,使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早日充分发挥。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法律体系,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本文从我国现行循环经济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尝试提出几点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税收法律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峰 《科技信息》2009,(25):I0381-I0383
证人保护制度是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国家刑事司法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的标准。目前,我国在证人保护方面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法律上的规定过于笼统、保护对象范围不明确、保护措施不健全等方面,使得对证人的保护在实践中难以操作。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现行庭审方式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在证人保护上相关立法的分析,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从权利义务相对等的法理学角度出发,就如何建立及完善刑事证人保护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邓己红 《科技信息》2012,(36):471-472
本文通过对自建国以来我国历史上高等学校教师工资制度发展历程的阐述,分析教师工资制度的特点,对比我国现行教师工资制度改革,引发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工资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是一个必然趋势。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在调整国家、集体、用地单位、农民四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制度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缺陷。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逐渐显露,矛盾突出,这些矛盾又较集中地表现在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上。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同时,分别从经济、法律两个方面对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针对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2.
赵峰 《科技信息》2008,(13):264-265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是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的大胆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处理周期过长、申请仲裁时效过短和争议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但是该法仍未彻底改变我国现行“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由于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程序上设置的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使当事人无法利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程序及缺陷,提出制度重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还没有规定检察机关的民事公诉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民事公诉制度都应当成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缺失保护民事公益的强有力制度,构建民事公诉制度对于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论证民事公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建构民事2公诉制度的两个关键问题即案件范围和法律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临时仲裁作为仲裁的初始形态,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对于国内案件,我国司法现在并不承认临时仲裁制度。对于我国引入临时仲裁制度,现阶段存在着仲裁制度构建时间短、发展不完善;不存在临时仲裁产生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不存在西方临时仲裁制度所依赖的信用基础等诸多障碍。故在构建临时仲裁制度时应注意结合我国现状,避免制度超前于实际;与现行机构仲裁制度相对接;并为制度补充与发展预留空间。  相似文献   

15.
政治制度科学合理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成就必定要在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来。本文认为制度由于其特定的属性及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决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期权的制度性障碍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企业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代理问题,而股票期权的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要推进股票期权制,一是要从政策上消除期权制的实施障碍,对现行的证券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弥补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安排过剩二者的缺陷;二要加强对股票期权制的研究,不断完善期权制,为期权制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度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民在年满三十五周岁以后,不得报考中央及地方国家公务员,是我国推行了近二十年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一贯做法,然而此种做法违反了我国现行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不符合社会正义要求,并不利于我国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与其他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立法对法官资格和法官选任方式所作的规定,存在着任职资格过低、选任方式不科学、难以保证司法独立等弊端。我国现行的法官格取得制度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婚生子女人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就其原因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现有制度设计上的障碍.我们应该在人权保护的理念下,从加大非婚生子女人权保护研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现行法律有效实施、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等方面入手,为非婚生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0.
浅谈国家审计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科技信息》2009,(11):363-364
审计体制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国家审计制度的渊源到我国审计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介绍;着重分析了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特点和缺陷,提出了改革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几点内容及改革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