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孙悟空角色研究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逐步拉开其文学演绎的序幕。《西游记》的成书史,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史,也是释、儒、道三教的融合史。在长达千年的文学演绎进程中,孙悟空的形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孙悟空这个生动的文学形象承载了十分深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信息,解读孙悟空这一角色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对于完整地解读《西游记》的现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阐述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传统宗教之间的联系的背景下来分析《西游记》的宗教思想,分析《西游记》尊佛贬道的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黄肃秋先生点校的《西游记》是一部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善本,但失校、误校时有所见.《西游记》取材于唐僧取经的宗教故事,小说中的某些寻常字眼源出宗教典故或阐发宗教义理,阅读时需要了解其特殊的语言表达.对《西游记》失校、误校的宗教用语“大雨缤纷”、“教网张罗”、“总发挥”、“万境皆清”、“侮慢”等词语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西游记》研究是《西游记》现代学术史上的开山之作,他以考证的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开创了《西游记》研究新局面。文章以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作为对照,从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影响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胡适的研究在《西游记》学术史上的开创性与科学性,肯定其思想方法对于小说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展现《西游记》研究从古典时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由于《西游记》在明清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一部表现三教归一思想的、具有深奥哲理的小说,同时兼具对人心与世道的讽刺,故而明末至清初现存《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均在阐述哲理上大下功夫,并结合续作者所处的时代,大量甚至是通篇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为西游故事的继续开辟了多维的走向和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者丘处机所撰。“五四”后,鲁迅胡适等新进学者据清代非主流见解,依明代天启府志,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者,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联,几乎成为定论。本文在引述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侧重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文化区有关史实分析出发,首次提出小说《西游记》的直接祖本《西〈平话〉》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本文建议今后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游记》之作者,并可在陕新辟“《西游记》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其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历经四百余年魅力不减,在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均有重要的影响。荣格的思想博大精深,从荣格心理分析的角度应用集体潜意识、原型等相关概念对《西游记》进行探析,可以给读者提供新的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中后期,是封建福建日趋没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变 思想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理学思潮。《西游记》正式成书于这个时期,其艺术精神深深地打下了朝代的烙印。小说积极肯定和颂扬对封建秩序的大胆冲击,对群权至上的轻蔑,要求恢复人的尊严。解除人的精神枷锁,以及孙司空百折不挠、卤无不 的英雄主义,强化了人的主体力量和奋斗精神。在文化观念上,《西游记》汲取了千百年来宗教发展的智慧而又超越具体宗教的局限,以超宗教的自  相似文献   

9.
刘颖 《科技信息》2010,(35):J0245-J0245,J0277
《西游记》和《天路历程》两部小说存在着文化和宗教的差异,却异曲同工。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赎罪经历,巧妙地将宗教与现实结合,含蓄地对世事进行批判,昭示出殊途同归的心路救赎历程。  相似文献   

10.
《长春真人西游记》述评钟婴《长春真人西游记》作为游记佳作,过去长期淹没在《道藏》浩翰的经籍之中,历元明两代无人过问。至清乾隆年间才由钱大昕等在苏州道院玄妙观发现,从而辨证了小说《西游记》与此《西游记》乃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书,否定了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西游记》原文与作家主体相结合的角度 ,探讨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作家形象 ,认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这一取经队伍乃是一个合成系统。在这个“合成”系统中 ,实现了作家自我 ,并在此基础上 ,对作家的创作心态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大都是良善而友好的。究其内涵与成因,《西游记》中大量出现的良善而友好的龙王群像,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龙信仰与龙王崇拜的兴盛,而与此同时,作为流布广泛、妇孺皆知的小说名著,《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中国的龙王信仰与龙崇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探讨了《西游记》中所蕴含的禅宗重领悟贵言外的宗教哲理。尤其是它注重内心的感悟,擅长富于哲理的启示,对中国小说创作的丰富和完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百多年来,寓言故事《天路历程》以其鲜明的基督教色彩而倍受西方人的青睐,其生命力经久不衰。笔者试图从内容、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将这一英国古典名著介绍给中国读者;并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将其与《西游记》作简单对比,旨在唤起世人对内心修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西游记》文本中关于唐代地理人物、习俗、纪元等内容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进行了较详明的考述,对于更好地了解《西游记》和准确探求《西游记》作者,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西游记》文本中关于唐代地理人物、习俗、纪元等内容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进行了较详明的考述,对于更好地了解《西游记》和准确探求《西游记》作者,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里乌鸡国王被御弟谋杀的故事,受欧洲历史上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传说影响。对《西游记》与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进行平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做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关于它的阐释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的引入,为我们解读《西游记》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西游记》在现实的取经故事的不断演变过程中,从述圣颂佛发展到对生命、人生哲理的探讨;从对个人奋斗历险的记述扩展成为对于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悲剧命运的概括;从对佛教救世的迷信宣教演化成为对命运的无可奈何的诅咒和透过玩世不恭的态度表现出来的对现实人生的绝望情绪的宣泄。是作者用喜剧的手法写出的悲剧的故事,是生存意识的戏谑化书写。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生死,推动着《西游记》故事的延承发展,同时反映着在佛教道教影响下,中国民间渊远流长、丰富复杂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深深地体现着世俗的,然而伟大的人性之美。认识《西游记》中的生死,对认识《西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宗教意识同时包含着审美。从审美的角度考察宗教中的想象、感情和需求等,可以发现宗教意识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美学情结。这在根本上是由于宗教和艺术一样,也是深层人性精神的一个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