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是席泽宗院士的自选集,收文120篇,写作时间始自1948年,最近的一篇作于2002年,从这部时间跨度逾半个世纪、篇幅达120万字的文集里,我们领略到一位卓越的科学史学者的学术建树,同时感受到一位辛勤地用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灌溉现代科学园地的耕耘者的心声。  相似文献   

2.
“有一颗小行星,默默地运行了几十亿年,还没有名字;有一位学者,在科学史领域默默耕耘了半个世纪,成就非凡。今天,我们用席泽宗的名字来命名这颗小行星,使这颗小行星,因席泽宗的名字而万众瞩目,使席泽宗的成就,通过这颗小行星而光耀人间。”这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8月17日的所庆五十周年暨“席泽宗星”命名仪式大会上主持人的祝辞。席泽宗院士是与新中国科学史研究一起成长起来的老一辈学者,是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研究机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见证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五十…  相似文献   

3.
简单介绍了席泽宗的学术成长经历。讨论了《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席泽宗院士自选集》文章的收录原则,分析了所收文章的类别和发表数量随年代递增的情况。阐释了古代新星、超新星爆发记录资料整理工作的重要学术价值,指出了以《古新星新表》一文为代表的这项工作是在古代天象记录的现代应用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解读了一组以敦煌卷子天文历法为中心的文章,认为这些工作为进行中外天文学交流等研究提供了基石和线索。又以5个研究案例说明席泽宗如何以"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史研究。最后评述了席泽宗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李约瑟难题"的解读和对康熙科技政策的批评,认为席泽宗不因为学术成果的积累、学术名望的上升和年龄的增长而在学术上趋于保守,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4.
江晓原教授一心想研究古典文学,却"误打误撞",撞到了科学史研究的道路上,成为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他是科学史专家,却一直关注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文化,走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边界上.按他的说法,他的所为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卓越的科学史家、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席泽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7日23点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相似文献   

6.
从事"古新星新表"研究的这段实践,使席泽宗院士走向了天文学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50年,一辈子.席泽宗认为,这50年,中国天文学史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科研队伍比西方大得多,有了很多成果,成绩很大.席泽宗对科技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政策都有深入研究,都有重要成果,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席泽宗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同时也感受到一位中国科学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热情关注.  相似文献   

7.
以时间顺序,记录了席泽宗院士从出生至今的活动。自1954年始,席先生即开始从事科学史工作,参与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两个机构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并曾担任研究所所长8年、学会理事长10年。一生活动与科学史关系密切,所以他的活动进程也部分地反映了科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供科学史工作者参考。席先生认为对自己来说,1941年、1954年、1991年、2007年是最为重要的年份;对于科学史学科来说,1956年、1980年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著名的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席泽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7日23点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相似文献   

9.
江晓原教授一心想研究古典文学,却“误打误撞”,撞到了科学史研究的道路上,成为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他是科学史专家,却一直关注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文化,走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边界上.按他的说法,他的所为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以时间顺序,记录了席泽宗院士从出生至今的活动。自1954年始,席先生即开始从事科学史工作,参与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两个机构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并曾担任过研究所所长8年、学会理事长10年。一生活动与科学史关系密切,所以他的活动进程也部分地反映了科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供科学史学史研究者参考。席先生认为对自己来说,1941年、1954年、1991年、2007年是最为重要的年份;对于科学史学科来说,1956年、1980年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9月13日,由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青年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人文楼举行(图1)。此次论坛的主题是"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新趋势"。论坛组织者收到来自北京、上海、云南、内蒙古、广东等地青年学者提交的24篇论文,其中的19篇被论坛接受,13篇为大会报告。40多位青年学者和专家参加了论坛。日籍学者佐佐木力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卓越的科学史家、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席泽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7日23点50分在北京逝世.惊闻噩耗,我们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全体同仁深感悲恸!  相似文献   

13.
卓越的科学史家、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席泽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7日23点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相似文献   

14.
李佩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于2004年2月28日逝世,享年80岁.她生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常委、近现代史研究室主任等职,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科学史分部(IUHPS/DHS)理事,以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共发表科学史及其相关论著50余篇(部).  相似文献   

15.
席泽宗院士(1927-2008年)是享誉海内外的天文学史家,是科技史学科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9月10日,逢席院士逝后首个教师节,为缅怀席泽宗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战略局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同主办了为期两天的"缅怀先哲业绩激励薪火传人-席泽宗院士追思会".  相似文献   

16.
从事“古新星新表”研究的这段实践,使席泽宗院士走向了天文学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50年,一辈子,席泽宗认为,这50年,中国天文学史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科研队伍比西方大得多,有了很多成果,成绩很大,席泽宗对科技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政策都有深入研究,都有重要成果,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席泽宗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同时也感受到一位中国科学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热情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中外科学交流与比较科学史是中国科学史研究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工作不多,而且较为零散。从1981年起共发表论文22篇,在一些著作中也有某些涉及,其中属于交流的有17篇,比较研究只有5篇。在交流研究的论文中又以从外国交流到中国的内容占多数。  相似文献   

18.
与席泽宗先生的第一次接触是14年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当时我正在该大学做访问学者,席先生正好应邀来到墨尔本大学.在校园的几次会见,席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大学问家、和蔼可亲的敦厚长者,没有领导人的架子,也没有学术权威逼人的气势.后来在全国科技史学会的学术活动中又见过几面.前不久我有幸对他进行了一次亲切访谈,并读了一系列有关他的资料,让我真真切切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席泽宗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古代天文史学的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全世界天文和物理…  相似文献   

19.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于2005年7月24日至3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中外科学史学者参加了这次北京盛会.这次国际科学史大会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件盛事.《科学时报》周刊为这次北京盛会特别开设了“中国科学史巡礼”专栏,逐一介绍国内各知名科学史研究机构,梳理中国科学史发展的状况和脉络.该专栏共介绍了全国八所有名的科学史研究机构,分别是: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3.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4.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5.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6.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7.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室;8.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本文为转摘《科学时报》科学史大会专刊2005年7月29日发表的介绍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的特稿.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席泽宗先生自选集的剖析,从专业研究、科普写作、提携后学等方面介绍了席泽宗先生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