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衡》创刊于1922年1月15日,由吴宓,刘伯明、梅光迪、柳诏征,胡先(?)等人共同创办,他们当时都执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其中与杂编撰、发行工作出力最甚者当属吴宓,《学衡》的编辑地因而与吴宓一起三易其址:南京(1922.1-1924.5);奉天(沈阳)(1924.7-1925初);北京  相似文献   

2.
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白壁德,作为学衡派的精神导师,对学衡派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吴宓在介绍白壁德学说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限于当时国内学术界的状况,吴宓的努力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但其介绍应当说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吴宓作为白璧德的门生,其思想中有与白壁德相同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观念。这种对文化观的认同使吴宓服膺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进而形成了吴宓的独具特色的"中西会通"的文化观。吴宓将这种文化观实践在对《红楼梦》和教育等诸领域的研究当中。  相似文献   

4.
《学衡》从创刊到结束,历时11年,其间经历了开端、发展、停刊、复刊、坚持到落幕。除却经济、历史、文化背景方面各类因素的影响,学衡派同人及其他撰稿人群的人事更替,也左右着《学衡》之兴衰。  相似文献   

5.
对照《吴宓自编年谱》和《吴宓日记》,我们可以发现,在两个文本中,吴宓对自己婚恋生活的叙述有较大出入。这些“出入”及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使物件 到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吴宓的情感真实--这些“真实”是我们面对吴宓时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6.
三、同一阵营中(左联)“笔墨机讥”的诤友(1930——1935) 1928年秋,党中央负责人之一的周恩来听了有关“革命文学”论争的汇报,当即指出:对鲁迅的批评是错误的,应停止论争。(见《鲁迅研究资料》第五辑:《访问楚图南》)1929年9月,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李富春找了上海文艺界党组织负责人谈话,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围攻鲁迅的错误作法,指示他们要与鲁迅联合起来。(见《文学评论》1980年第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著名小说,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各种方法的批评研究,其中,《借鉴与超越——<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使用的是比较批评,而《<伤逝):无意识性别叙事话语》则使用的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文试图对这两个批评文本进行批评,以此来对比较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这两种批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照《吴宓自编年谱》和《吴宓日记》,我们可以发现 :在两个文本中 ,吴宓对自己婚恋生活的叙述有较大的出入。这些“出入”及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使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吴宓的情感真实——这些“真实”是我们在面对吴宓时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有必要首先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这一命题作一点说明。严格地说来,鲁迅在有生之年并未完全中断小说创作,直到逝世前一年(1935年),他还写下了四个短篇小说:《采蔽》、《理水》、《出关》、《起死》。本文之所以还沿用这个不严密的命题,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鲁迅在创作了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小说后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段不短的停滞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这一点,我们不妨列出鲁迅一生写下的共34篇小说的大致写作时间(上面已提及的四篇不资):1912年,作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4月——1922…  相似文献   

10.
作为杜威学说在中国的最佳代言人,胡适的文化理论和文学实践都证明他不愧为杜威最好的中国学生.相反,同样留学美国的吴宓、梅光迪和陈寅恪等学衡派诸人,却拒绝了杜威,转而以白壁德为精神导师.同为谋求振兴中国文化的精神救药,为何他们的选择产生巨大差异?通过对学衡派有关论著中对杜威学说的评述(包括他们私人记录中的相关议论文字),可以读出他们做出上述文化抉择的原因,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为何没有接受白壁德学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初,鲁迅的文学创作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注意。各国汉学家发表了不少有关鲁迅的论著,鲁迅研究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各国人民之所以重视鲁迅,并对鲁迅予以高度评价,是因为他们把鲁迅看作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国外也有一些人出于政治偏见,漠视鲁迅的伟大贡献,但他们的错误观点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方舒杨 《科技信息》2010,(17):105-105,117
鲁迅作为一名翻译家为我国近代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探究鲁迅在翻译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原因对翻译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研究发现鲁迅的外语基础、知识结构以及当时社会状况等多方因素是促成鲁迅在翻译领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鲁迅散文对代际冲突有较多的揭示,表达了对代际和谐的期待。《五猖会》的主题并不囿于批判封建家庭教育,更在于对代际冲突的揭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二十四孝图》也并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迫害,且侧面展示了代际隔膜问题;鲁迅为促进代际和谐,提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理念;鲁迅后期杂文,同样关注着代际问题,对当时的儿童教育给予了批评;鲁迅不仅期待代际和谐,而且身为父亲后,亲自实践,为促进代际和谐做着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鲁迅翻译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如雅各武莱夫的《十月》、法捷耶夫的《毁灭》、班台莱耶夫的《表》、淑雪兼打(今译左琴科)的《贵家妇女》、《波兰姑娘》,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与批评》,布哈林的《苏维埃联邦从maximGorky期待着什么》等。1933年1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苏联小说集《竖琴》,内收作品10篇,其中有7篇为鲁迅所译,涉及的作家有扎弥亚丁、伦支、斐定、雅各武莱夫、理定、左祝黎、英培尔。同年3月,良友又推出第二本苏联小说集《一天的工作》,9篇小说中有8篇为…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兄弟》的批评文章,主要有传统现实主义、文化批评和运用西方理论等三种批评模式在起作用。评价了三者的得失,认为《兄弟》运用超现实的手法,借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形式,表达了对文革和改革两个动荡、巨变的时代精神之荒诞性的体认,是一部勇于“写当下”的探索之作。  相似文献   

16.
本事批评是时间上的历史哲学批评范式,亦是空间中人类本体生存方式。鲁迅本事批评“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断裂,致使鲁迅时间汰变“感旧”,空间侧身“碰壁”,从而铸就了一个特异的文化诗学存在。鲁迅本事批评观念不仅成就了鲁迅生存论的特异诗学,而且还典出了“故事新编”的文本诗学。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课文鲁迅作品共有十六篇,其数量位居所有作家之首。因而能否讲好鲁迅作品,事关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最早的写于1918年(如《孔乙己》),晚一点的也是1934年(如《拿来主义》),尽管都是现代白话文,但几十年的间隔难免会在作品语言中留下印迹,  相似文献   

18.
高萍  刘立苹 《科技信息》2007,(6):159-159
历来学者往往都是通过《野草》来关注鲁迅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对生命的追问,而忽视了从他的小说中去体验他的生命世界观。鲁迅在《呐喊》与《彷徨》中慨叹了生命的悲哀,同时在《故事新编》中,他又意识到了生命的尴尬。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明显减少了鲁迅作品篇目,《阿Q正传》等作品在教材中消失,引发教育界、文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热议。同时,师生中普遍存在鲁迅作品难教、难学的困境。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在校园中面临是去是留的尴尬的境地。笔者2011年2月在湖北咸宁、黄冈以及浙江绍兴等20所中学组织开展鲁迅作品教学问卷调查,综合调查数据、意见和各种相关的研究资料、文献,从教材编选和教学应对两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以引起更多的一线教师关注并参与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材编选及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说史略》的一个特殊视角——兼谈《三梦记》的深层心理描写甘建民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在方法论上给后来的小说史研究以重要的启示。早在50年代,李长之先生就发表了题为《文学史家的鲁迅》的长篇专论,全面地高度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