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采用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对382名高校教师进行了研究.探讨应对方式是否对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减弱的调节作用.具体来看,消极应对对工作保障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负向关系起到了减弱的调节作用.积极应对对人际关系压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负向关系起到了减弱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主要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考察云南某高校“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时较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较少使用逃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大三、大四学生比大一、大二学生更多使用解决问题方式,大一和大四的学生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更多使用逃避和合理化的方式来应对压力.男女生之间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20名基层军官为被试对象,分析探讨了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应对效能的关系。研究发现,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正相关;忧虑性和紧张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负相关;乐群性、聪慧性及幻想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并不存在显著相关;积极应对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正相关;消极应对与胜任力、自信程度及应对效能存在负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均可以有效预测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应对效能的关系,研究前两者是否可以有效预测后者。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20名基层军官为被试。结果: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正相关;忧虑性和紧张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负相关;乐群性、聪慧性及幻想性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并不存在显著相关。积极应对与应对效能及各维度存在正相关,消极应对与胜任力、自信程度及应对效能存在负相关。结论: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均可以有效预测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5.
探讨监狱民警压力、应对方式与心身耗竭的关系,采用福建省监狱民警(男性)压力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心身耗竭(MBI—GS)量表,对福建三个监狱1000位监狱民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监狱民警承受着较高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其中,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与情感枯竭和冷漠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205~0.679,r=0.166~0.507),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与职业效能感减退呈显著正相关(r=0.127~0.306);积极应对方式与心身耗竭的三个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r=-0.454~-0.26),消极应对方式与心身耗竭的三个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238~0.506);回归分析发现,工作压力、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人际关系压力和家庭压力对心身耗竭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6.
对河南省某师范院校360名顶岗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顶岗实习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两变量之间关系,结果显示: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大三和大四不同年级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极其显著;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和求助两因子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与忍耐、退避和发泄这3种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被试一般自我效能感对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六所高校的83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应对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由特殊的负担过重或超越个体资源所产生的内外部需求而不断改变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应对理论体系主要由以下构念组成:应激源、认知评估、应对资源、应对策略和应对效能。运动领域中应对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心理测量法。探讨了运动领域中性别、年龄、运动水平及运动项目等调节变量与应对的关系;梳理了运动领域中焦虑、自尊、人格及自我定向等中介变量与应对的联系。运动领域中应对未来研究应着重于进一步改进测量方法、分析相关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拓展研究被试者的类型领域以及寻求理论研究与实践干预的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9.
压力及其应对问题,由于和个体的心理适应与健康关系密切,特别是青少年的学习压力,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成为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压力和应对的概念和测量等方面内容,指出了目前青少年学习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298名大四毕业生进行测查,探讨了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大四毕业生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民族的大四毕业生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3)大四毕业生心理弹性各维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付方式问卷对广州医学院345名女研究生进行调查分析,以探讨医学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特征及其相关性.统计数据表明:医学女研究生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偏执与国内常模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90中任意一项因子分≥2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26.38%,SCL-90各因子≥2分依次为强迫17.68%、抑郁14.78%、人际敏感13.04%等.医学女研究生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上得分较高,在自责、退避和合理化上得分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医学女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医学女研究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贵州贫困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贫困大学生消极应对因子分数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积极应对因子分数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贫困大学生面对问题时更倾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各因子和特质应对方式各因子均呈显著相关,且后者对前者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省临床一线护理人员面对应激采取的应付方式,为护士调适心理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1100名护理人员进行一般资料、应付方式二部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被检错后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66份有效问卷中发现护士应激情况下采取的应付方式方面: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幻想、退避五个分量表分显著高于常模(P〈0.001),自责分显著低于常模(P〈0.001)。结论本调查中护士应对方式主要表现为积极应对但存在较强的幻想和退避消极应付方式。提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面对应激时应减少幻想和退避行为,积极采取成熟的应付方式,调整心理状态以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以398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农村中学的初中生的应对方式的特点,探讨社会支持、自尊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村初中生以问题解决、忍耐应对为主,而幻想应对最少使用;男生比女生更经常采用忍耐应对,而女生比男生更多的使用发泄和退避应对;(2)社会支持各维度与问题解决、求助、发泄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问题解决、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幻想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对个体选择应对方式的影响力大于自尊的影响力。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自尊对不同的应对方式,存在着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调查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状况,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对广州市1 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家庭经济中等和良好的学生,并较多地采用消极方式应对,也体验到更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6.
王玲 《潍坊学院学报》2011,11(3):141-142,144
目的:探讨高中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状况,分析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66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解决问题、求助两种应对方式使用频次高的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使用频次低的学生,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种应对方式使用频次高的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使用频次低的学生。结论:大多数高中生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是满意的,应对方式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57名高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的生活事件主要来源于学习压力和受惩罚,大多数高中生能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但仍不是很成熟,加强应付方式的指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高职护理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高职院校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用SCL-90、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270名高职医学护理学生进行了调查和数理统计.研究表明: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是影响高职护理生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高职护理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显著相关;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因子与应对方式的幻想、自责、解决问题、健康适应因子对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困扰症状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对21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索了体育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项目对于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等运动时间的大学生倾向于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运动项目对应对方式未显现出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