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赤水市土地生产潜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作物产量形成理论和赤水市气候、土壤统计资料,计算了赤水市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土壤潜力值,认为气候土壤潜力即是土地的生产潜力,计算结果为:500m以下地区,一年三熟,旱地单产(小麦+玉米)达9.87t/ha,水田(小麦+水稻)16.67t/ha;500m以上地区一年二熟,水田可达13.64t/ha,旱地8.21t/ha。与实际生产能力相比,现实生产力仅为潜力的1/3~1/2左右,尚有较大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2.
宁夏西吉县农田作物生产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建立的作物生产潜力模型,对宁夏西吉县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序列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影响作物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主要作物春小麦、马铃薯、豌豆、胡麻的现实生产力分别达到了其梯田气候生产潜力的69%,89%,47%及44%,平均为62%,说明现实生产力还有较大的提高余地;在可控环境因子中,土壤因子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分和温度因子.  相似文献   

3.
熊康宁  苏维词 《贵州科学》2000,18(1):149-155
喀斯特环境由于生态结构--功能的差异,生物生长速率、进而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力不同。采用气候土地生产潜力估算模型,通过对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代表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经济仍为较落后的生态经济系统)与主河流域(代表典型斯特生态环境严重失调、社会经济落后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区水稻和玉米的光温潜力分别较光和下降了9.67%和11.75%(茂兰)、20.89%和16.84%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治系统中,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和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研究表明:(1)稳定平衡态时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成正比;(2)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与人类消费水平成反比;(3)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力与耕地面积和土地单产潜力成正比.文章对我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相似文献   

5.
普定县主要耕作土种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维词 《贵州科学》1995,13(2):8-14
本文从探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角度入手,根据普定县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特征,建立了光,温,水和土壤肥力对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模型,并计算了普定县19种主要耕作土种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经分析发现:影响普定县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主导限制因子是土壤肥力(含有机质)不足;其次是温度条件,水分条件只对小麦的影响比较大,对水稻和玉米产量的限制作用并不明显,这些分析结论将为普定县分阶段地进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全面分析了精河流域1990年~2001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2年来流域315972.99hm^2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占全流域土地利用面积的33.44%。(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草地、农田向荒漠的转化,农田、荒漠向高密度草地的转化,以及荒漠向农田的转化。(3)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土地利用的方式,人文因素则是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王华叶  胡春雨 《科技信息》2011,(36):I0134-I0134
为了了解民航飞行学员体质健康状况,对国际飞行学院的大二310名飞行学员进行体质测试。结果:(1)飞行学员身高体重指数达到健康标准的仅占571%,而亚健康及不健康的比例高达42.9%;(2)肺活量及立定跳远良好以上的不足50%,同时立定跳远与肺活量不及格的分别达到13.2%和16.8%;(3)飞行学员真正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727%,而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27.3%。结论:(1)飞行学员总体体质状况较差;(2)体育锻炼不足是影响其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3)飞行学员加强体育锻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四川马海毛物理机械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国家标准对四川马海毛的部分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四川马海毛F3体制部毛纤维的平均直径,育成♂和♀分别为24.6μm(品质支数60^s)和25.4μm(品质支数48^s),成年♂和♀分别为26.2μm(品质支数58^s)和31.0μm(品质支数50^s);细工不均率为10.6%;四川无髓马海毛6个月毛丛自然长度F1、F2、F3分别为39.5mm、86.5mm、102.4mm,平均伸直长度分别为50mm、116.9mm、122.3mm,长度变异系数分别为26.7%、30.8%、28.0%;F1、F2、F3单纤维断理解强力与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8.94CN、45.0%;单纤维断理解强力不均率分别为:18.55%、23.06%、32.16%;四川无髓马海毛的回潮率为14.78%,略大于我国洗净马海毛14%的公定回潮率;四川马海毛F1、F2、F3每10cm毛丛垂度的平均卷曲数分别为6个、5个和5个,上述参数说明,四川马海毛具有良好的可纺性。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的制约因子及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植物种源、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和人文因素;提出了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的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主要途径:(1)研发乡土草种子采集、扩繁、包衣等技术,不同乡土草种种子组配及免耕补播技术,解决种源制约;(2)筛选适用于退化草地恢复的复合微生物菌种并研发菌剂,解决退化草地恢复的微生物制约; (3)研发以土壤养分调控为基础的植被恢复技术,解决退化草地恢复的土壤制约;(4)构建基于牧民新技术应用的草地适应性管理模式。分析认为,基于乡土草种、微生物、养分调控为主的物源途径的“近自然恢复”,有潜力成为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历时三年,对贵州特有的美丽红山茶(CamelliadelicataY.K.Li)、长柱红山茶(C.longistyllaYKLietChang)、小黄花茶(C.luteofloraYKLi)、狭叶瘤果茶(CnerifoliaChang)和野生油茶(ColeiferaAbel.)(广布种)等自然野生种类的结实与繁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为:1,成花自然结实百分率分别为40.3,30.0,22.5,20.8,45.6:成熟种子百分率为结实率的60.0,50.3,60.0,58.5,60.2;种子带病虫百分率为结实率的30.0,38.0,28.0,16.0,28.6:在原自然分布地林区设15m×15m样方统计种子自然萌发百分率,其平均数分别为3.0,2.5,3.0,2.5,8.6:而苗床播种出苗率则为86.2,90.076.0,76.1,85.4;2,受精不发育或不完全发育现象普遍存在,调查结果得发育完全的种子百分率为50.0,60.6,30.5,30.0,46.5:3,五种植物的成熟种子在5~22℃,相对湿度≥60%的暗光或无光条件下30天均开始萌芽,最适萌发气温为17±1℃,最适前发湿度为70±5%,但同时播入土中的种子,极少数可延迟1~2年萌发.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是授粉、受精、发育生理与其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科学方法促进种胚发育,提高种子成熟率和种子活力,解决种子出苗整齐,培育壮苗等关键技术,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施用3750ml/hm2土壤磷活化剂拌种和底施225kg/hm2化学钾肥氯化钾效果相同,均能增加棉花的有效穗、穗粒数和功能叶叶面积,并提高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土壤磷活化剂拌种棉花有效穗数增加21.3万/hm2,氯化钾处理有效穗数增加22.95万/hm2;穗粒数分别增加10.90粒和8.77粒;功能叶叶面积分别增加50.37cm2和27.97cm2;产量提高20.1%和22%,经方差分析,增产效果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氮肥调控下测墒滴灌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浆动态的影响,通过2013-2015年的大田试验,在3个施氮水平(90 kg·hm~(-2)、240 kg·hm~(-2)和350 kg·hm~(-2))下,于冬小麦的播前、拔节期及开花期通过测墒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以全生育期0灌溉及漫灌作为对照,分析了滴灌对冬小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田间耗水量随滴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贮水和降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下降,灌溉水所占比例明显提高.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的籽粒产量最大,达到10 109.79 kg·hm~(-2),WUE和IUE分别比漫灌显著提高50.52%和68.01%.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均明显高于弱势粒,灌浆参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测墒滴灌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的终极生长量,并且提高平均灌浆速率,提升灌浆能力.综合看来,施氮量为240 kg·hm~(-2),测墒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较高,籽粒的灌浆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3.
应用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山西省石灰性褐土上施用钾、锌、锰肥对青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肥底的基础上,钾、锌、锰肥的增产效果为钾>锰>锌,钾与锌、锰肥配施不仅利于增产,而且利于品质的改善.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的青椒高产、优质钾、锌、锰肥施肥方案为每hm2 施用氯化钾 564kg~705kg、硫酸锌 81. 6kg~116. 7kg、硫酸锰 90. 4kg~123. 6kg.  相似文献   

14.
铜梁县玉米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及模型拟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3414"试验方案,以玉米"海禾1号"为材料,在铜梁县钙质石骨土上进行了氮、磷、钾肥料效应及模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丰缺程度为N中等级、P高等级、K极高等级,14个处理中以N_2P_2K_2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为5 583.0 kg/hm~2;用二次回归分析,得出氮磷钾的肥料效应函数方程为:y=3 103.31+8.32N+23.64P+16.90K-0.013N~2-0.10P~2-0.09K~2-0.011NP+0.01NK-0.16PK,玉米最高产量5 584.2 kg/hm~2时,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301.4,76.0,39.1 kg/hm~2,肥料施用比例为7.7:2:1.  相似文献   

15.
《武夷科学》2021,(1):8-13
为明确烤烟新品种云烟206、云烟116、中川208在泸州烟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泸州主栽品种云烟87和K326为对照,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对各品种生育期、田间自然发病率、经济性状、外观品质、化学成分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云烟206、云烟116、中川208整体表现出较为优越的特性。其中中川208田间生育期127 d,自然发病率低,产量2 568.92 kg·hm-2;云烟206田间生育期129 d,自然发病率低,产量2 313.87 kg·hm-2;云烟116田间生育期128 d,自然发病率低,产量2521.33 kg·hm-2。各品种田间生长势强,整齐一致,综合性状表现优于对照云烟87和K326。因此,云烟206、云烟116、中川208在泸州烟区的生态适应性较好,种植效益较高,具有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以耕地质量等级成果为基础,利用农用地产能核算理论和技术方法,核算了辉县市农用地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并根据辉县市的粮食生产特征,计算和评价其农用地利用潜力.结果表明:1)辉县市理论单产28 972 kg/hm2,各乡镇之间差别不大;辉县市可实现单产为17 381.72 kg/hm2,各乡镇之间可实现单产存在较明显差异;辉县市农用地实际总产能的计算结果为54.99万t,与统计年鉴产量基本一致;实际单产为12 752.54 kg/hm2,且南部平原区的实际产能高于西北部山区.2)辉县市各行政村的农用地单产利用潜力为1 426.85~7 621.66 kg/hm2,均值为4 628.41 kg/hm2;辉县市农用地总产利用潜力为19.97万t,占整市实际产能的36.29%,其农用地总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宁夏盐池沙地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西北干旱风沙区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以宁夏盐池退化沙地种植不同密度的人工柠条林为研究对象,用稀释平板法对3种不同密度柠条林及对照(封育沙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人工柠条林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对照相比,随着人工柠条林密度的增加,土壤肥力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样地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柠条林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1665丛/hm^2,2490丛/hm^2,3330丛/hm^2,封育沙地,且4种类型的微生物群落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细菌数量与有机质、总氮、速效磷、速效钾的质量含量呈显著相关,与总钾的质量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放线菌数量与总氯的质量含量极显著相关.可为在退化沙地改良过程中大面积营造柠条灌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气候因子修正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气候因子纳入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 重新界定了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并提出了 “农用地集约利用系数”, 通过 “相对复种指数”和 “相对粮食总产量”两个新的概念计算了 1995?2005 年我国农用地集约利用系数,以期在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因素和 自然因素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气候因素对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的影响。采用相关研究成果对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 评价结果与我 国实际情况比较吻合。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合理评价各地在现有 自然条件下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和潜力, 为因地制宜提高我 国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 基于 VB + MO 并允许调用 ArcGIS相关分析模块, 从底层构建了评价系统, 为各地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了可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9.
大田条件下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稻田土壤渗漏水中氮素淋失规律.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渗漏水中的氮素(N)淋失形态以硝态氮(NO-3-N)为主,土壤中高硝态氮含量和施氮肥是造成种稻田前期氮淋失的主要原因.种稻期间的淹水作用,增强了土壤的还原性并抑制了土壤的硝化反应,可减少硝态氮的淋失.稻田土壤氮素淋失数量与渗漏水中氮素的浓度和水的渗漏速率有关,而水的渗漏速率主要受土壤犁底层的透水性和水文条件的控制和影响.试验以施用氮肥250 kg/hm2和渗漏水量214 mm估算出单季稻田氮素淋失总量为6.44 kg/hm2,占当季施肥量的2.58%.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技术与数学模型对商洛烟区烤烟用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高度适宜烤烟种植的农田占到了全部烟田的32.61%;烤烟主产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9.486 9 g/kg;土壤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25~30和10~25 mg/kg;而土壤速效钾、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硼、氯、硒含量分别为99~233,15~25,40~70,1.2~1.8,0.5~2.0,0.8~1.8,5~10,0.07~0.20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该烟区合理优化布局和提高优质烟叶生产能力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