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13—2018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贡献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 研究期内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和生态子系统质量总体上呈提升趋势,各地市州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生态子系统质量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2) 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特征,且研究期内鄂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鄂中地区次之,鄂东地区最小;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密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公路里程密度是驱动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贡献因子,但随着时间演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心将由少数的核心因子向多因子共建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coordinative degree model,CDM)对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2003—2013年山西省省域层面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指数为0.603~0.645,呈现"驼峰型",协调发展度的波动仅限于等级内部的微调,为"初级协调";空间上,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呈现"中心高,四周低,东南突起"的特征,中部太原与东南部晋城是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空间.同时,协调发展度层次完成了由失调、协调2层次向协调1层次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及环保门槛提高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时空演变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清镇红枫区、毕节鸭池区以及关岭贞丰花江区3个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喀斯特人居环境研究现状以及人居环境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喀斯特地区的实际环境条件构建宜居指数,对喀斯特农村的村落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特点以及3个研究区29个行政村社会经济调查统计数据特点,构建并训练得到合理的神经网络,最后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居住环境最好和较好的村落以红枫区最多,鸭池和花江区的村落大部分处于中下水平,且花江区的部分村落评价结果最差.可见喀斯特人居环境与区域综合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仍然是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选取1999~2004年楚雄市区居住条件、城市生存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3大类共23个单项评价指标,构建楚雄市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分析1999年以来楚雄市区的城市发展对人居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楚雄市区各项人居环境评价标准总体上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发展不均衡;1999~2004年楚雄市区人居环境总得分年平均增长率为4.98%,说明楚雄市区人居环境质量在逐渐"优化",但人居环境质量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人居环境的发展暂时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建议通过树立新的城市发展观、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改善楚雄市人居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理论,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3级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社会、生态、居住、支撑等4个方面对武汉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武汉市城市人居环境在2000 2007年为缓慢而稳定发展时期,2007 2011年武汉市城市人居环境为高速发展时期,但2007 2011年期间4个子系统中的生态子系统发展相对缓慢,制约武汉市人居环境发展,说明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武汉市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1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关中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相关原则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质量3个主成分,对陕西省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5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居环境质量最优,其次是宝鸡市,再次是咸阳市,渭南和铜川2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偏低,关中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皆不平衡.针对关中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差异,提出了改善和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贵州3个喀斯特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贵州省清镇红枫区、毕节鸭池区以及关岭-贞丰花江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喀斯特人居环境研究现状以及人居环境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喀斯特地区的实际环境条件构建宜居指数,对喀斯特农村的村落人居环境进行评价.构建并训练得到合理的神经网络,评价结果显示,居住环境最好和较好的村落以红枫区最多,鸭池和花江区的村落大部分处于中下水平,且花江区的部分村落评价结果最差.说明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与区域综合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仍然是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干旱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而气候因素和人文建设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影响又具有双重性.因此,针对气候因素的多变性、模糊性和人文建设的层次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M)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巴州地区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在分别对气候因素和人文建设定量评价方面效果较好.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库尔勒市人居环境最优,其次是和硕县与和静县,若羌和且末总体评价得分较低;巴州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建设皆不平衡,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普遍较低.针对巴州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差异提出了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绿洲人居环境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绿洲人居环境的特点和评价内容的基础上,从绿洲人居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出发,构建了绿洲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初步探讨了由结构函数模型和状态函数模型组成的绿洲人居环境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0.
曾添文 《科技资讯》2007,(21):155-155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主要意义,贯彻一系列原则并且建立一个科学的框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加强城市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取社区尺度作为研究层次,构建了城市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以济南市市区的五个区(长清区除外)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五个区的人居环境的等级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秦皇岛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入居民满意度评价,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并对秦皇岛市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秦皇岛市人居环境总体处于发展阶段,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根据评价结果,结合秦皇岛市实际情况,提出了秦皇岛市人居环境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乡村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  张敏 《河南科学》2008,26(3):374-378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村庄作为研究尺度,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构建包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和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两个方面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模型,从客观建设水平和主观感知度进行双方面评价,并对两者的评价结果及其相互差异进行了剖析,指出乡村人居环境实际建设水平是村民满意度形成的物质基础,而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满意度偏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阐明了建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与原则,构架了由居住环境、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医疗保障及交通治安5个分项、18个单项评价因子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指标。本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主要方面,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前我国旧的居民聚集地现状的分析,结合案例,提出了有关旧的居民聚集地景观更新的若干方法,设想在这类聚集地形成居住区公园,使园林景观能够真正融入旧的居民聚集地,最大限度地改善此类居住地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以"宜居城市"清远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资料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刚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评上"宜居城市"的清远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发现清远城市化水平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人居环境越好;反之,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居环境越差.最后,提出了清远在创建"宜居城市"过程中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峰  李雪铭  杨俊 《河南科学》2014,(1):98-103
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创意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建设创意导向型的城市人居环境是今后人居环境发展的新方向.从创意人才的特性出发,建立创意型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率先开展创新型试点的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吸引我国创意人才的主要因子首先是工作条件;②研究样本的人居环境水平可分为4类,分别代表了不同水平的创意人居环境;③在空间分布上,我国东部具有吸引创意人才的巨大引力,其次是西部和中部,其中,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吸引创意人才的城市集聚区.最后提出了对各类型城市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构建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三重内涵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数,采用等权重加权法评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从生态人居、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建立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但省际差异依然较大;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与全国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除下游地区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型,其他地区均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滞后型.建议加大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倡导家庭绿色消费,降低能耗强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和工业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2):122-128
文章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巢湖市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空间分布及优化机制进行研究,从空间布局现状、形成机制及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空间分布集聚程度较高,企事业单位系统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差异性空间布局主要受社会经济水平、自然人文和地理位置因素、居民物质消费水平、体育赛事承办等因素的影响.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聚落布局、公共开敞空间、公共交通、均衡布局4个优化布局特征为导向的对策,并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模式、特色打造、利用、保障对巢湖市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推动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改革,提升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质量,为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提供状态数据,为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