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先秦儒家所设定的社会体系中,除了处于统治地位的“君”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民”之外,还有一个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即“君子”。在先秦儒家的观念里,“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而一个君子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构成条件并非一成不变。从《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中,撷取关于“君子”的片段,梳理先秦儒家“君子观”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2.
"君子人格"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之一.儒家认为"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并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儒家的"君子人格"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不仅奠定了儒家理论的基础,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讲"仁",要求君子要以"仁"为价值原点;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要内外兼修,不断学习,以"安天下"为己任。这些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4.
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也是当代社会发展所推崇的较高精神境界。形成君子人格,就需要学习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它是一套对君子的日常价值观、日常行为、日常习惯加以总结概括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观念。构建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从修身之道、交友之道入手,融合"五常""中庸""和合"价值观念,探讨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君子"被孔子赋予道德方面的含义,并成为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表征。结合《中庸》所论"慎独"、贵"诚"、"时中"等思想,正可一窥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作为先秦儒家道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君子之道对中华民族的人格价值取向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在儒家看来,人伦规范源于天道。儒家的人学思想主旨就是以天命的人伦为依据,以践行人伦,并使人伦关系达到"中和"作为人生的最高成就。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即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  相似文献   

7.
学术能力已成为当前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树立良好的学术人格是成为学术型馆员的必要前提。继承和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基本要求的儒家传统君子观中的合理成分对馆员树立新型学术人格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比较旧"五常"——传统君子观的伦理内涵与新"五常"——确立馆员学术人格的伦理诉求,提出了构建馆员学术人格的伦理态度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心性之学直接关系到《白雨斋词话》的理论品质及其立论的内在肌理.“沉郁”作为一种深怀儒家道义信仰的贤人君子在道不可行、身处困境之中而依旧从善固执、忠爱缠绵的悲剧性情感,它即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高卓的词艺境界.由此可以得出“沉郁说”本身就潜藏着对“怨慕”之情和“弱德”之美的内在关涉.  相似文献   

9.
集君子人格与隐者人格于一身的诸葛亮是从儒家经学模式到以道释儒的玄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其"观其大略"的学习方法和"淡泊"、"宁静"的学习理念不仅是儒家本色的充分展示,而且表明诸葛亮是稷下刑名之学的实践者,在学习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崇敬和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深层的文化基因。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涵分析君子人格,则君子人格既具有大地般广博深厚之德,也具有天宇般刚毅强健之能。德能互补、仁智双彰是君子人格"圆满俱足"的完整结构。明晰并追求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涵的君子人格,有利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有利于继承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和谐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儒""道"两家.深入剖析和解读"儒""道"两家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康斋是明代儒学杰出的教育家。本文以康斋诗歌中的月亮、白云和梅花为分析对象,分析其深厚的道德涵养工夫、独特的光明人格和高大的圣贤气象;并与同类诗歌相比较,来挖掘15世纪中国儒家刻苦独立的清修意境,籍以表达中国文化关注人格独立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14.
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医护人员群体对社会的价值愈加受到关注,因此培养环节也更应被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基于人职匹配理论和“压力-脆弱性”模型,探索和验证以危机脆弱性和生命意义感为中介变量的医学生内外倾人格特质对职业认同的多重中介机制模型。对全国多所高校的204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医学生外倾性人格特质正向影响职业认同,内倾性人格特质负向影响职业认同;(2)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会部分中介外倾性人格特质与职业认同的关系;(3)医学生危机脆弱性和生命意义感在外倾性人格特质与职业认同间发挥部分链式中介效应,同时在内倾性人格特质与职业认同间发挥完全链式中介效应;(4)对于外倾性人格特质来讲,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独立中介效应要显著大于危机脆弱性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此研究结果为医学生个体探索职业生涯以及社会医务人才培育助力。  相似文献   

15.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可视为"仁"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是"敬",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德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解释学的视域来看,汉代《诗经》政教意义的生成,是儒家知识分子与《诗经》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产物.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语境,深刻影响了汉儒的《诗经》阐释立场.怀抱经世以致用的立场,汉儒运用挖掘诗作者之"志"与诗"本事"的阐释策略,完成了《诗经》的政教经典化.  相似文献   

17.
儒学"人格"的发展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儒学文化的“人格”演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人格”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前儒学时期是“自然人格”;儒学形成时期是“理想人格”;儒学发展时期是“神化人格”;儒学教条化时期是“工具人格”;儒学解构时期是“批判人格”;后儒学时期是“寻根人格”。  相似文献   

18.
个性解放运动在当前是必要的,而且它是一种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运动.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华,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个性因素,如积极的入世精神、尊重个性的教育思想、“和而不同“的个性解放氛围等,这些对于今天开展个性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名师就是大家公认的好教师。名师的特征有:名师特别敬业,上课特别精彩,特别有水平,特别有修养,特别有个性,特别有成绩。名师的价值体现在:名师是学生的导师,是教师的榜样,是学校的品牌,是地方的名人,是国家的脊梁。名师的成长需要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高校应通过实行“名师工程”等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名师,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湖湘文化的理论根基是儒家的担当和忧乐文化,而屈原文化是其重要源头。屈原的代表作《楚辞》,就是对湘楚民间文化的发现和总结。湖湘文化的文源、文脉,是随着屈原文化信息的走向而清晰、而丰富、而完善和扩展的。研究由屈原文化传承下来的湖湘文化价值态,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