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下届美国总统只有时间读一本书.这本书就应该是《封闭的循环》 一  相似文献   

2.
我是书迷     
正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家有一位小书迷,那就是我!很久以前,姐姐送给我一本书——《安徒生童话》。那时,我还不识字,于是缠着妈妈给我读里面的故事,每次我都听得入了迷。后来,我学了拼音,就闹着让妈妈给我买注音版的书。自己独立看完一本书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我爱上了看书,爱上了书中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剑桥科技园的"真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国家科委领导指示有关部门,要把在英国刚刚出版的<剑桥现象-高技术在大学城的发展>一书引进来.这一年的秋天,我去英国参加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第147次年会.会议期间,我的英国朋友、伦敦大学贝克学院马凯博士把这本书送给了我.马凯博士由于在非结晶体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对科技史的深邃理解,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回国后,我即组织有关人员翻译了这本书.几经波折,1988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可是当时印数很少,相信在高校从事科技产业化工作及其管理者大都没有看过这本书,但它确实是一本应该读的"真经".  相似文献   

4.
<正> 关注许俊德,就如关注我自己的命运一样。九十年代初,许俊德在大庆成为一种现象,大小报刊总是有他的散文、随笔、诗歌出现,20年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一年,许俊德把他的部分散文、随笔作品结集成《梦里花落》,似乎是对自己一个时期的创作进行了一次小结。当他把这本书送到我手中时,是个初春的日子,我就在办公室里翻阅了整个下午。当时读了几篇,我哭了,《遥远的石榴花》,《被时间碰伤》,《梦里花落》、《夜凉如水》……这些篇章也碰疼了我怀  相似文献   

5.
我有一本《少年百科知识问答》,它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封面很漂亮,天蓝色的塑皮面上画着九个打着"?"号的盒子,盒子上有动物、植物、昆虫、机器人、机械、星体等九种物体:背面画有一只装着鲸的盒子和一只小老鼠。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这本书具有儿童情趣,每一个问题答完后就有一  相似文献   

6.
多余的知识     
12岁那年,父亲要教我学游泳。隔壁住着一位体育老师,我去串门的时候,发现一本小册子,似乎叫《水上自救法》,便借回家阅读。没翻两页,父亲下班回来了,看见这本书,一把就夺过去,锁进抽屉,说:“儿子,我们游泳去!”约三、四天时间,我就能够“狗刨”了。经过一个暑假,我已能在水上玩得欢。后来的一天,父亲就将《水上自救法》还给我。我满怀兴趣地看了一遍,当夜,就按书中列举的一些险情做了几个惊恐的梦。6年前,我们当地一名富商回故乡投资,想在风景秀丽的山脚下建一所疗养院。他找到当地一位名医,请教此举的可行性。名医经…  相似文献   

7.
吴扬 《少儿科技》2011,(11):39-39
在没读《永远的布谷鸟》以前,我对时间的认识有些肤浅,以为它只是一分一秒过去,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对时间有了新的理解。文章讲了MissChan布置了科学劳动作业,要同学们制作一个计时工具。制作完成后,大家都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2007年7月初,我很高兴接到了教育科学出版社送来的《笛卡尔的错误》中译本样书。连同原版,这是我第四遍读这本书了;坦白地说,可能还远远没有读通,有点感觉而已。这本书是我推荐给出版社的。几年前,当我重新涉足研究工作时,从DANA  相似文献   

9.
“我只是太在意项目了,有些偏执,如同有些旅游者背着馒头周游世界。”这是引自《在中国做咨询》中的一句话,也是我决定为本书写点东西的缘由。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如同往常看新书一样,只是先翻了翻目录,随后便翻起一页读了起来,正巧这句话映入了我的眼帘,不由的思想仿佛被抽空了一样,只留下了两个字“职业”。没错,这是咨询的职业,甚至被很多人神话或者虚幻的职业,人们总是习惯的给他们冠上一个名字“顾问”。他们在别人眼中总带有一丝神秘,他们好  相似文献   

10.
潘占林同学这本书令我爱不释手,读时热泪难忍。潘和我都是农村长大的孩子,都多亏新中国成立才受到良好教育,同一年进大学读研究生,在动乱年代到同一个农场经受磨炼,又在同一个时间出任驻外大使……潘书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忠诚、对和平和正义的酷爱引起我深深共鸣,是很自然的。我感谢他,他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许多心里话。我为有这样的战友骄傲,为年轻同事和广大读者有这样的好书高兴。这样的书是不需要大力推介的。我只愿把以前写过的五段有关我和潘共同思想感情历程的诗抄录如下,权作序。……  相似文献   

11.
徐青 《世界知识》2014,(4):71-71
<正>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懂并不容易。一旦用心,就会发现,读一个人,也会经历由厚到薄的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你去探究,什么都是新的感悟,什么都需要再观察佐证。越读就发现、了解越多,能讲一讲的也就越多,不知不觉间这个人物的形象逐渐变得厚重丰满。不断地读下去,则可以归纳为简单明了的几点,丰满之人变成了大写意线条。再后来,竟然因为太了解了反而不知从何说起了——你读的人已经和你的心念基本上搅和在一起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你所读的人有了"懂得"与"感情",乃至"老朋友"做什么你大多都不奇怪。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在读书问题上,他也有着鲜明的主张。应该选什么样的书来读?陶行知在1932年写了一篇《怎样选书》的文章,给一本书的好坏,拟定了三条判断的标准:(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朱钟颐的《中国近现代儒商研究》一书出版。我读了这本书后,认为这是一本富有创意的好书,它的问世对解决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中学的文章阅读指导,有些人似乎要提出一个"文无至解"的观点了. 有人说:作者写这篇文章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再去读,只是去揣摩作者罢了,你这样揣摩好像有理,我那样揣摩难道就没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15.
正以前,我不喜欢读书,觉得阅读是浪费时间。很偶然的一次,我陪好朋友去书店,一本书吸引了我的眼球。它有精美的封面,更重要的是,它的标题吸引我翻开这本书——《我讨厌书》。正如标题所指,最开始,书中的主人公米娜十分讨厌书。但是,后来,她对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神奇的是,随着米娜越来越喜爱读书,我也有了改变。至少,我第一次领悟一个道理:不要在没有真正体会过书的美好时,便  相似文献   

16.
世界知识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中国外交纵横录》丛书中,有王立著的《波澜起伏——中美关系演变的曲折历程》一书。这本书从新中国诞生前的美国对华政策说起,一直写到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记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美关系演变的曲折历程。我作为一个原驻美使馆的工作人员和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者之一,自然对这本书的出版怀有极大兴趣,一口气把这本24万多字的书读了一遍,并深感这是一部新中国与美关系的信史。作者从60年代起就从事对美外交,曾在朝鲜开城中国人民志愿军代  相似文献   

17.
在(再)过两年我就毕业,我就可以自由,但我现在已经不想读了,因为我总是很闷。如果我读到毕业,也是个流盲(氓)才。在(再)过三年,我就在这大街上偷东西,打劫。我就看那(哪)个有钱,就晚上知道他住在那(哪)里,就去把他给劫了。一天劫一个,如果在这里混不下去了,就晚上劫银行干他妈一票,就转于去广东劫。在(再)过三年我就是二十多岁了,我就去广东,就住在一个没人住的地方,住在那里人在(都?)不知道,已把人却(?)的时候,我就把钱那(拿)回来,就藏在人找不到的地方,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在这些天干不得,几天才能干一次,因为在这地方太大了。需要计划才得…  相似文献   

18.
记得一位外国学者说过,当他得到一部好书的时候,他必须洗净双手,穿戴整齐,然后正襟危坐地去读这部书。当我拿到雅克·巴尔赞的《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一书时,就有类似的感觉。有人评论此书时说:“大书回来了。”雅克·巴尔赞将自己漫长的一生所做的思考都写进这本包罗万象的巨著中,这也是此书最吸引人之处。“我认为我们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些事件和人物与以前人们所了解的不同,所以我必须以我自己的名义发表意见并提出理由说明我为何持不同看法。我希望这样文责自负不会使一些评论家们因此而把这本书定为‘一本固执…  相似文献   

19.
不笑你才怪     
配套书籍詹姆斯到书店买书,他对店员说:“我要买那本《如何在一夜间成为百万富翁》的书。”店员很快地从书架后面拿来两本书,并动手包扎起来。詹姆斯说:“先生,我只要一本。”店员:“我知道。但这另一本书是《刑事法典》,我们总是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出售。”小说迷我最近刚读过一本间谍小说,书中的英雄曾把一封信藏在华盛顿城里的一尊塑像内。由于我当时正在华盛顿,一时心血来潮,决定去看看塑像上究竟有没有作者描写过的那个小洞。使我十分惊讶的是,塑像上确实有个小洞,而且里面还有用赛璐玢包裹的一封信。我迟疑了一下,把信取出打开,一看哑…  相似文献   

20.
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波斯王,在他即位的时候,就叫国内学者给他编纂人类史。学者们耗费了二十年岁月,得五百卷巨书,用十二只骆驼载献于王。王说:“书太多了,我读不完。”又二十年,学者们把书缩短,只用三只骆驼载去。王说:“我年老了,书还是多。”又十年,学者们再把书缩短,只用一只骆驼载去。王还是嫌书过多。又五年,学者们把书缩写到只剩一卷,书到,王已病得奄奄一息,只好望书兴叹,一字也没有读便死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