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三毛对游记散文写作的超越林丹在海内外的华人社会颇有影响的台湾女作家三毛虽然只活了四十八个春秋,但足迹却印留在五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阅读大地》《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背影》《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我的...  相似文献   

2.
<正> 据我的直观感觉和朋友们的描述,许俊德其人,绝对那么本本正正,也就是说从他身上你寻找不出一点别的什么东西来。在火车上,他不亚于一个刚走出一片小地方的迂讷而又不乏机警的青年,反过来,又很难把他与别人区别开来。我这样说,不是写许俊德的印象记,而是要给我阅读他的小说定下一个情绪氛围。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我寻找进入他的小说的契机。近年来,许俊德拉拉杂杂发表小说10多万字。从题材和内容上分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创作开始于二十年代中期,一九三一年出版了第一个散文集子《缘缘堂随笔》。以后,他的大部分散文收集在《随笔二十篇》、《缘缘堂再笔》、《教师日记》、《率真集》等集子里。一九七九年香港中文大学卢玮銮女士为了更全面地体现丰先生散文的貌,从她多年来收集的资料中选取了四十二篇丰先生未曾收入集子的作品,合成一集,出版全了《缘缘堂集外遗文》从这些集子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丰子恺先生经过艰苦的艺术磨炼,已成为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作家。他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而且以独特的面貌给我国现代散文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朵绚丽的鲜花。  相似文献   

4.
杨朔同志写散文追求意境的美。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正因为他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所以,他的散文几乎每篇都象诗一样,  相似文献   

5.
《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形式上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内容上丰富新颖,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画坛巨擘东山魁夷先生的风景艺术,早已蜚声世界,中国读者于近几年也得以一睹其风采。他的优美散文《与风景的对话》(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版)和《东山魁夷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9月版)中译本的陆续出版,使广大读者更充分地领略了东山魁夷之美。 东山魁夷之美,是一种典型的东方美,与中国美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我们倍感亲切。首先是对待大自然的和谐态度。东山先生的风景画,以其与自然真挚的亲昵,生动体现出这一东方美特征。他曾指出:“西欧人为征服自然而奋斗,而日本人则一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话》74页)。他在《秋日大和路》一文中,曾为山乡桧前村“同自然环境保持了高度的和谐”而“受到深深的感动”(《散文选》157页)。他还说,他从小就“没有把自然当成人的对立面”,自然与他“成天价都在亲切地交谈着”(《散文选》244、245页)。他的画和文,不就都是“与风景的对话”吗?其次,相对于西方艺术的写实性,东山风景还有鲜明的抒情性。他曾说,自然美景就是他“自身的反映”,自然“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散文选》176页)、“我自身心灵的表象”(《对话》99页)。因而他作画,就特别重视“包含在画面中的作者的内心的鲜明感”  相似文献   

7.
在茅盾所创建的光辉的文学业绩中,他的散文创作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可以说,在茅盾的一生中,始终都在运用散文这种文学样式进行不懈的战斗。他的散文先后结集的有《宿莽》(散文小说合集)、《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速写与随笔》、《印象·感想·回忆》、《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茅盾随笔》、《归途杂拾》、《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解放后有《跃进的东北》等。尚未结集而散发在当时各地报  相似文献   

8.
<正> 在最早创作中国现代散文的作家中,瞿秋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早在1920年3月至8月,他就在《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上,发表了题为《心的声音》的一组散文。1922年和1924年,他又先后出版了著名的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无论是题材的开拓,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似乎已无可非议.各种古代文学史、各种古代文选的版本都是这么说的.而这种散文如果是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以区别于韵文的话,《桃花源记》的确是一篇散文.问题是,关于散文的概念,如今一般是从狭义而言的,即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拿这个标准检验,《桃》文显然不能列为散文类.问题是,我们的《中国文学史》既把《桃》文当一篇散文,又把其当作志怪小说.这种在文体归宿上出现的矛盾,是不应该有的.问题是小说这个概念在汉代就已出现,班团在《汉书·艺文志》中讲“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宫,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可见古人在汉代就已把小说单列看待.而《桃》文作于晋,在汉之后,其文体应该有明确的标志.所以,界定《桃花源记》的文体归属很有必要.一旦小说文体得以确认,关于《桃》文的内容与评价自然会与话说有异.  相似文献   

10.
介绍《散文艺术表现新探》近几年,小说、报告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长期被冷落的散文却交上了好运。在《散文》、《随笔》等老牌散文杂志外。以散文为特色的刊物大量发展。这说明散文有广泛的读者,散文市场继续看好。究其原因;一.散文篇幅短、样式活,在生活节奏加快...  相似文献   

11.
老舍以小说家、戏剧家著称于世,也许正因为他的小说、戏剧太出名了,以至人们只知道他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巨大成就,殊不知他的散文不仅有一种新颖的美感力量,更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格力量。从抗战前的“想北平”、到抗战时期的《吊济南》、《我的母亲》,再到解放后的《我热爱新北京》,无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你。如果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老舍的散文作品排列起来,不难发现苦闷、忧郁、昂愤、狂喜的审美意识及发展轨迹,是贯  相似文献   

12.
 在最近一次老友聚会上, 意外获赠一本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的新书《博士学位随笔》。回首自己成长的经历, 始终得益于中国科协的呵护和提携, 尤其是与冯长根教授相识与相知的30 年里, 亦师亦友的他对自己关怀备至。正是他的不吝指教, 关键时刻的支持鼓励, 才使得笔者在中国科协的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认真拜读《博士学位随笔》后, 笔者不仅在学识上眼界大开、收获颇丰, 窃以为在目前浮躁的社会氛围中, 该书还是鲜见的充满正能量的育人佳作。作者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通过娓娓道来而以微知著, 藉旁征博引以洞烛科学真谛。掩卷遐思, 尽管从事管理工作多年, 冯长根教授依旧是一位拥有正义感和理想主义情怀的典型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梁遇春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早年曾翻译《小品文选》和《英国诗歌选》等外国文学作品。1926年冬开始在《语丝》、《新日》等新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到1932年夏天他二十七岁逝世这不满六年的时间内,写了近四十篇“闪耀着智慧光芒,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谈到梁遇春的散文创作时,他的好友刘国平曾颇有见地地指出:“他耽于书卷比谁都厉害一点,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这确是最能得古人精髓的人应有的本色。”梁遇春这位“口含烟斗的白面教授”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赣东北报》编委程关森同志,应我校教务处和中文科的邀请,于六月十一日下午来我校主讲了“我与《深山短笛》”文学讲座。《深山短笛》是五十年代就从事散文创作、发表过十多万字作品的程关森同志,被迫搁笔一、二十年,重返文坛后的散文力作,自一九八一年初起,在《南昌晚报》连载(另一  相似文献   

15.
论美的升华     
我给英语系应届毕业的29班讲《教育伦理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常选一些传统爱国名篇和当代优秀格律诗,词,散文进行赏析。我曾和这个班的班团干部结合学校《人生·价值·师德》大讨论,组织了一次《祭梅文》的赏析活动,效果出乎意料。活动之后,我和同学们进行了座谈总结。 学生:老师,您为什么要把《祭梅文》赏析活动引进《教育伦理学》的教学过程? 教师:美育,原本是《教育伦理学》题中应有之义。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完成不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如何能为“人之模范”?美育,这里指艺术赏析,黑格尔说:“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最早的教师”。为什么?《教育伦理学》认为:“当代人民教师仅从理论学习上掌握这些职业道德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如果教师个体不善于自检、自察、自省、自律,不准备或不能够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融化在教师的个体精神中,那么,他就不可能自觉地执行、运用各种教育伦理要求来调整自己及他人的道德行为,就很难正确有效地解决各种教育矛盾”。(《教育伦理学概论》李春秋主编P280)因此,对教师道德要求的内化讲,  相似文献   

16.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初版序言写于1686年5月8日,出版时已经是1687年7月间的事情了。1987年正好是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问世三百周年。我在大学是学理论物理的,后来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因此我认为在纪念中我应该写一篇理论性的文章,说一些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就以《教材·学校制度和社会进步》为题写了一篇不长的文章,发表在1990年6月9日的《科技日报》上。文章发表后我觉得言犹未尽,一直想再写一篇比较长一点的文章,好把自己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袁鹰同志,十七岁(1940)携着处女作《师母》,走上文学创作征程。20年后,以发表《井冈山记》一组抒情散文蜚声文坛。此后,作家不断推出他的“诗质”散文,跻身于”酿造诗境的作家”行列。八十年代,袁鹰的散文又逐步迈向“秋水”境界。本文试图考察作家散文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探究其艺术贡献。 袁鹰发表他的处女作时,还是中学生。虽然那时他还分不清自己写的是散文还是短篇小  相似文献   

18.
提起杨朔,人们自然会记起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象《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几篇写于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名作,是杨朔耕耘的散文园地里几支香气袭人、艳丽夺目的奇葩。他注重情感,一直在努力表现时代感情的氛围。他曾说:“只有深入到人的思想感情里去,才能算真正深入生活了。”(《写作自由》)有情就有诗,所以他的散文追求诗的意境。这不是那种缠绵悱恻的情调,而是一种高迈绝尘,发扬蹈厉的精神,一种如“登高壮观天地间”那样高远的意境。以诗为文,这是杨朔散文的最显著特色。作家本人在《东风第  相似文献   

19.
杜甫在湖南的三年,是“江湖行路难”的三年,也是“乱离难自救”的三年。当时他贫病交加,居无定所,处境十分困难,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他的诗歌创作却从未停止。“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泊岳阳城下》),他一进入湖南就这样庄严地宣告了。他早年曾说过:“诗是吾家事。”把写诗看成是世代相传的事业;到了湖南,这一思想又有新的发展,“斯文忧患余,圣哲垂彖系”(《宿凿石浦》),他要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那样,把自己的诗视为优患中的发愤之作,以比于文王蒙难演《易》而作彖辞(《易》之卦辞),孔子莫容赞《易》而作系辞(卦辞传注)。就因为有这样的力量支持着他,所以  相似文献   

20.
凌渡是《广西文学》的散文编辑,也是我区致力于散文创作、较有影响的壮族中年作家。凌渡的散文,把读者领进了异常广阔的艺术天地,使人觉得好象亲身到了壮乡侗寨、瑶山苗岭,饱赏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旖旎风光,领略了各族人民的奇特风俗,看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近年来,凌渡在《人民日报·战地》增刊、《散文》、《解放军文艺》、《民族文学》、《广西文学》、《广西日报》等区内外报刊发表了不少散文,最近编就散文集《故乡的坡歌》,今年四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