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Ba^2+离子搀杂对(Ca0.5Sr0.5)5(PO4)3Cl:Eu^2+和(Ca0.4Sr0.6)5(PO4)3Cl:Eu^2+量子发光效率的影响,当用Ba^2+离子代替Ca^2+或Sr^2+离子进入晶体时,Eu^2+离子的发光特性发生改变;发射峰的峰值降低;热猝灭的温度升高,并采用位型坐村理论给予解释。根据晶体的结构特征,对占据两个不等当晶体学位置的Eu^2+离子发光中心之间的能量传递进行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稀土土离子(La^3+,Nd^3+,Eu^3+,Gd^3+,Tb^3+,Er^3+)与吡啶乙酸内盐(C5H5N^+CH2CO^-2,pyb)及,2,2‘-联吡啶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术,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RE2(bpy)5(pyb)4(ClO4)6.5H2O。测定了Eu^3+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  相似文献   

3.
若干稀土钒酸盐中Eu^3+和Dy^3+的发光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在酸盐LnVNb2O9,Ba2LnV3O11和YPxV1-xO4中Eu^3+和Dy^3+的发生性质。实验结果表明,Eu^3+的红橙比和Dy^3+的黄蓝比与钒酸盐中稀土离子的格位对称性,被取代离子Ln^3+的电荷半径比及邻近元素的电负怀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杂质阴离子对Eu^2+光谱的影响,应用光谱方法研究了复合氟化物中氧离子对氟离子的取代与Er^2+光谱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KCaE3和BaY2F8基质中,氧的存在产生了Eu^2+新的发光中心,其中一种为正常的Eu^2+的发光中心,其中一种为正常的Eu^2+的发射中心,即Eu^2+(F^-)中心,另一种为氧离子对氟离子取代形成的发射中心,即Eu^2+(O^2-)中心;对于KCaF3基质,随  相似文献   

5.
合成EuA2(TPPO)2NO3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谱、核磁对其进行了表征。77K下测定配合物激光激发荧光光谱。光谱数据说明该配合物具有不止一种Eu^3+晶格格位,Eu^3+离子不处于反演中心。  相似文献   

6.
运用周期表对角线规则,获得了Eu^2+激活的Li-β-Al2O3新的发光基质,研究了该基质的组成,结构,电荷补偿机制及Eu^2+在体系中的发光性质。结果表明:锂对BaMgAl10O17基质中镁的取代仍然保持β-Al2O3结构不变,Li-β-Al2O3基质中的电荷补偿主要是形成间隙Al63+或Li^+离子机制,Eu^2+激活的Li-β-Al2O3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通过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应用到三基色发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Eu^3+-偶氮胂Ⅲ(ArSⅢ)配合物在溶液中和在离子树中的形成条件,给出了Eu^3+-ArsⅢ在溶液中和树脂中各自的吸收光谱,λmax液=650.3nm,λmax树脂=660nm,在大量硝酸盐存在下,Eu^3+-与NO3形成与Eu(NO3),该配阴离了与ArsⅢ显色后,能为强碱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以NO3树脂吸附率高且保持恒定。对溶液相及树脂及相配合的组成研究表明,溶液相Eu:Ars  相似文献   

8.
该文研究了Eu^3+在基质NaMVO4中的掺杂方式,测定了Eu^3+在此基质中的光谱性质,并研究了基质的stokes位移、Eu^3+的电荷迁移带和电荷补偿剂Li^+对Eu^3+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Eu^3+在此基质中占据偏离反演中心格位,以2个Eu^3+中的两个格位,余下的一个M^2+格位由一个空位取代,而且随Ca,Sr,Ba的变化,Eu^3+的电荷移带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草酸共沉淀法制得BaTiO3:Eu^3+,通过X射线粉末射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了BaTiO3:Eu^3+的结构及其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系列异核(Eu1-xErx)(DPSO)7(ClO4)3(x=0.000-0.200,DPSO为二苯亚砜)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组成分析,IR谱及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的测定。荧光光谱测定结果表明:Eu^3+在配合物中所处格位对称性低无对称中心,本身不发光的Er^3+对Eu^3+的发光有较大影响,随着Er^3+浓度的增大,对Eu^3+的发光先敏化后猝灭。给出了在该体系中Er^3+对Eu^3+发  相似文献   

11.
SVC非线性控制对改善电力系统稳定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直接反馈线性化控制理论,为SVC设计了电压型非线性控制器,提出纯电压型SVC控制器只能维持装设点电压,不能增加系统阻尼。对纯电压型SVC非线性控制器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了既有维持SVC装设点电压水平能力,又能显著增加系统阻尼,较为完善的信号调制型SVC综合非线性控制器。对输电线上装设SVC的单机无穷大系统进行了数字仿真,证明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所设计的两种控制器均实现了当地信号控制,并从理论上保证了控制器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2.
非线性系统的DFL及隐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1981年韩京清发表的论文"线性系统的结构与反馈计算"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基于高阶微分方程输入-输出描述的非线性系统直接反馈线性化(DFL)理论。给出了DFL问题的有解条件和补偿器的结构。首次提出了"隐动态"(HD)概念,并证明了它与微分几何非线性控制理论中的"零动态"(ZD)的等价关系。该法所需数学工具简单;保留了原状态变量的物理意义,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包含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单机-无穷大电力系统鲁棒镇定控制.首先,从系统级角度讨论了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为消去系统非线性,引入了直接反馈线性化技术.考虑到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所得到的系统模型为一个包含不确定项的线性系统.基于系统的代数黎卡提方程的解,对上述线性系统,引入反馈控制.结合前述的直接反馈线性化技术给出的补偿控制规律,得到原系统的鲁棒镇定控制器.在仿真实例中,考虑了在反馈线性化补偿控制规律中有无静止同步补偿器的附加控制作用2种不同的情形.输电线路发生三相对称短路故障,在此暂态过程中,考察所给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图2,参10.  相似文献   

14.
大型汽轮发电机非线性综合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非线性直接反馈方法来处理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的综合控制器设计。将调速与调压综合于一体,用DFL方法实现非线性受控对象的线性化。配合LQ最优化设计所得到的综合控制器由完全线性化的补偿器和鲁棒最优输出反馈控制器组成,经单机-无穷大母线系统的数字仿真,证实该非线性综合控制器极大地提高了输电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商务谈判信息具有的动态模糊性特点,将动态模糊逻辑技术应用到基于CBR推理的Agent商务谈判系统中,以实现动态模糊数的知识表示、处理和基于CBR推理的商务谈判过程。文中阐述了CBR推理过程、系统的模型结构、功能以及案例库的设计,给出了一种改进的相似度计算方法,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CBR推理的商务谈判中动态模糊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抽油井动液面(DFL)检测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回声仪测试,无法实时在线检测,而单一核函数的高斯过程回归(GPR)无法明显提高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提出了一种人工鱼群算法(AFSA)优化组合核函数的动态高斯过程回归动液面预测模型.采用多项式函数、线性函数与径向基函数组合构建核函数,利用人工鱼群算法对核函数模型参数进行寻优,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核主元分析(KPCA)融合提取时频数据非线性特征作为模型输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油田现场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LEAFY(LFY)基因在植物花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控制着花序分生组织向花分生组织的转变,而且控制着开花时间.通过基因组PCR扩增,获得了菊花‘千手观音’LFY同源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包括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其内含子1的2个序列长短不同,差异明显.2个内含子与甘菊的LFY同源基因DFL相比都表现出了丰富的变异性.其外显子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甘菊DFL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99%.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千手观音’的LFY同源基因与所有的菊属植物的LFY基因在树的同一枝上,且距双子叶植物的距离近于单子叶或裸子植物.Southern杂交表明,‘千手观音’基因组中LFY同源基因以两个拷贝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丁家振 《科技信息》2010,(27):72-73
Agent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智能实体,它的意向将决定其行为的选择。根据Agent结构的复杂程度和智能化大小,对Agent的行为建模可以分为反应型行为建模和能动型行为建模。由于Agent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受周围环境和其他Agent的影响,其行为具有动态模糊性。文章将基于动态模糊逻辑(DFL)作为理论工具,对Agent的意向和行为进行建模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反步控制的被动力伺服系统全状态反馈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被动力伺服系统的多余力矩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反步控制的全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并利用Lyapunov函数的稳定性定理保证了设计控制器的稳定性.与以往解决加载多余力矩时不同,该控制器不仅使用加载系统各状态量,而且使用了承载系统的各状态量,在建立系统非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将系统方程重组成多个虚拟子系统,利用反步控制思想对每个虚拟系统设计虚拟控制量,进而一步步反向推导出含有加载系统和承载系统各个状态量的非线性控制器.因此,该控制器能够更加准确地抑制多余力矩,仿真结果也证明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热连轧活套系统的强耦合特性,提出一类基于预测原理的交叉解耦控制策略.将一个两输入两输出的强耦合系统分解成两个相互影响的单输入单输出的子系统.基于预测控制原理,在一个周期内,顺序更新每个子系统的控制律,并保留未来的预测控制信息,补偿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影响,然后开始新的循环.基于H∞原理,将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作为扰动处理,降低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影响,提高控制精度,简化控制器设计,减轻计算机的负担.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解耦效果和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