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雷家强 《奇闻怪事》2007,(12):46-47
人的生命里有三种“家园”:一是现实的家园,它为人们提供“安身”的地方;二是知识的家园,它为人们提供“治愚和致富”的可能;三是心灵的家园,它为人们提供“安心”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可荡涤心灵,感悟生活,憧憬未来。长期以来,教师应试性的教学现实和“灰暗”的未来导致教师心灵家园的衰败,心灵甘泉的枯竭,教师可“安身”,不“安心”,甚至是不甘心。  相似文献   

2.
“O”的联想     
在26个英文字母中,“O”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排行15,“O”从不因为坐第15把交椅而自卑或自傲,它只是字母中平凡的一员,总是哪里需要哪里有我。记得五年级刚学英语的时候,老师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曾让我们把“O”与0”(零)联系起来记:“‘O’就是一个小小的‘0’,它们是一样的。”这时班里鸦雀无声,我陷入沉思之中,“它们难道真的一样吗?”零就是什么也没有,一片空白,它显得荒芜、孤独与自傲,而“O”它是一个英文字母,它有血有肉,有它的灵魂,有它的思想……“O”的灵魂是伟大的,它为许多个英文单词献身,正因为有它…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推到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疗效”越大。  相似文献   

4.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吴勇 《奇闻怪事》2005,(1):11-13
接受美学认为:作为文学文本,它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框架结构,但它不是一种封闭的完整形态,而是一种开放的未完成的形态,一种期待形态,其中还有许多意义未定的点和空白点召唤着读者,期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他们具体化、现实化。小学语文教材,尽管它不能侪身于“文学文本”的范畴,但是它仍然属于阅读文本,因此它同样具备“开放”、“期待”的形态,这为“童化”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反对阐释”和“新感受力”是苏珊·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和标志性词汇,它们对于当下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反对阐释”即反对对文艺作品内容作深度解释,它为当下文本被“过度阐释”这一文学问题提供了理论解决策略。“新感受力”强调的是一份完整的感觉体验,而文学鉴赏与创作作为一种过程体验,实现了文学审美的“浑融性”诉求。随着理论语境的不断转换,“反对阐释”也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带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意味,它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图一文相互印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的“无字诗”作为一种接近于“零度限制”的文本,在允许最大限度的自由阐释的同时,也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它既可以解释为一首描绘创世纪的宗教诗歌,也可以看做是诗人对创作行为和诗歌形式本身的反思。但作为一种文体实验,它又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孤例”。  相似文献   

8.
《青年科学》2013,(2):44-44
据外媒报道,小狗“迷你”身长不到18厘米,是英国体型最小的狗狗。日前,“迷你”的主人第一次带它外出散步,但由于“迷你”的体型过于小巧,主人怎么也买不到适合它的项圈,便只好将狗狗牵引绳供人手握的绳圈套在了它的脖子上。因为体型太小,散步对于“迷你”来说也是一件辛苦事。即使它全速前进,也很难跟上主人的脚步。散完步,它便会钻进主人的手提包里,好好歇一会。为了给“迷你”保暖,主人还用儿童袜子给它做了一件小衣服  相似文献   

9.
忠告的价值     
王松海 《少儿科技》2011,(10):31-31
一个年轻人问一位老者:“世界上什么最有价值?”“忠告。”“那么什么最没有价值?”“忠告。”年轻人开始哈哈大笑。“难道那不是事实吗?”老者说,“当有人采纳你的忠告时,它就极有价值。但没人采纳它时,它就没用。”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青春期”?这是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有人把它看作是“急风暴雨期”;也有人把它视作反抗或逆反的确立期,学者们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也有不少人把它讴歌为人生最灿烂美丽的一段日子。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新闻———我国的科学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构建出了中国首例“数字化可视人体”。这一成果,为我国“虚拟中国人”整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虚拟人”?它又有何种用途呢?揭开“虚拟人”的神秘面纱“虚拟人”的全称为“数字化虚拟可视人体”,它是根据真人的人体结构和组织,在计算机里合成的三维数字化“人体”。当然,为了采集需要的数据,必须首先选取一具真人的尸体作为标本,将其切成非常薄的片。每切一次,都要利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对已切片的…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对ZI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学会关心”“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这就要求从小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所谓“利他行为”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利有益的行为,它是人们出于自愿的,并不企图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它的目的只在于为他人或大多数人谋利益,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它是最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了的行为。但由于当个幼儿的“独”字,致使许多家长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再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汉语史研究,分析比较连词“一旦”和相近结构“一朝”的发展过程。结论表明,“一朝”过多的语义负重是它最终没有演变为虚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词语法化的过程中,实词义的虚化是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宋晚晚 《小学科技》2009,(10):21-22
这是一张神奇的“魔盘”,它不仅能“演唱”时尚动听的流行歌曲,还擅长“演奏”悠扬舒缓的古典音乐,它就是音乐光盘。音乐光盘是如何诞生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其间诸多大家之言层出,有尖锐批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工具性而疏于人文性的,有温和表白自己倾向于“二元统一”的,也有的痛陈语文教学忽工忽文,走极端的,屡见报端,不一而足。勿庸讳言,过去的语文教学注重了工具性,力求使学生成为训诂家,对字词之类的基本内容深钻细研,穷尽其源。学生在如此“引导”之下,变得以知道一个多音字的几种读法而自喜,以区别“聚精会神”与“专心致志”的细微差别而自得。咬文嚼字渐成一种时髦,老师们也为体现这“工具性”而绞尽脑汁,为寻一字一词一句的出处与原意,遍查各类典籍,如同深井觅月,得到的与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在实践中基本无用的东西。 语文是一门科学,自有它的科学性。任何一门科学都有“泛性”与“特性”。“泛性”在于科学的工具性,“特性”就在于这一门科学所独有的社会应用范畴。语文作为传播文化的一个载体,它的人文性就是它的特性,每一本语文教科书都浓缩了母语文化的精华,它以各类文章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的神奇所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领略到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畅游于优美的诗文中,乐而不疲。对于以字词为根,以典故为源,寻根求底的做法,只应是晚清训贴...  相似文献   

16.
元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佳节,辛亥革命以前为农历岁首,新中国成立前夕,改于公历1月1日。从历法的角度看,它表示了一年的起始,从人们的社会活动看,它又历来带有诸多政治色彩,显然是科学与政治的共同产物。 相传五帝时期,颛顼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这就表明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以 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了。从汉字的象形特点而言,“元旦”则是天地间一幅壮丽的画卷。《说文》释“元”为“始”,解“旦”日:“日见一上,一地也。”新年的第一天,红日喷薄而起,与广阔的地平线构成一幅辉煌亮丽的无框画,多么让人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7.
施风 《小学科技》2014,(12):7-7
在非洲的赞比亚,生活着一种“拱桥鼠”。这种老鼠重达500克,当一个体重达60下克的人无意间踩到它时,它会用锁骨撑在地上,拱起脊背,浑身鼓气,最后竟安然无恙,等人抬脚后迅速溜走。因此,当地人称它们为会“硬气功”的老鼠。  相似文献   

18.
一次六年级数学期中测试,有一道这样的习题“100的3/5,加上它的1/4,和是多少?”对于这道习题引起了许多教师的争执。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列式为“100×3/5+100×1/4”或“100×(3/5+1/4)”,理由是题目中“它”是指“100”。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题目中“它”是指“100”。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题目中“它”是指“100的3/5”,应列式为“100×3/5+100×3/5×1/4”或,“100×(1+3/5×1/4)”,原因是“100的3/5”后面有一个逗号,所以“它”应指前面的整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