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人类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是人体健康及功能的标志物。本文利用eLSA算法研究抗生素对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全局的时间序列关联中,同时还出现在局部和带时间延迟的关联序列中;肠道微生物经历重复的抗生素扰动时,部分扰动反应关联消失或出现新的关联,说明抗生素的扰动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间原有的状态,这种改变甚至有可能是长期的;个体拥有的肠道微生物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个体对应同样的抗生素扰动会有不同的个性化反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抗生素干扰小鼠肠道原籍菌群,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并利用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进行调节治疗。观察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对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的调节效果。选用不同浓度的头孢曲松钠,对小鼠进行灌胃。取盲肠和结肠内容物培养主要菌群变化。模型制备成功后利用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进行菌群的治疗性调节,口服6周后,检测被检菌群的数量。结果不同剂量头孢曲松钠灌胃的小鼠盲肠体积均有所增大,模型组的优势菌的数量显著减少。通过口服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制剂,可以适当的恢复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说明实验成功地制备了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衡模型,模拟长期应用抗生素的机能环境,通过外源性的补充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对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具有调节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类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是人体健康及功能的标志物。利用局部关联(eLSA)算法研究抗生素对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关联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全局的时间序列关联中,同时还出现在局部和带时间延迟的关联序列中;肠道微生物经历重复的抗生素扰动时,部分扰动反应关联消失或出现新的关联,说明抗生素的扰动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间原有的状态,这种改变甚至有可能是长期的;个体拥有的肠道微生物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个体对应同样的抗生素扰动会有不同的个性化反应。  相似文献   

4.
共生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互利共生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人类和肠道菌群.人类利用肠道菌群消化食物来获得生存所需的能量和营养,而肠道菌群则获得栖息地和营养.肠道菌群与人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平衡状态,打破这种平衡状态会导致人体内的许多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炎症性肠病、癌症等.肠道菌群参与宿主新陈代谢、机体免疫、基因表达、疾病发展和药物疗效,同时它也受饮食、抗生素、生活方式、遗传和时间点的影响.作者系统地回顾了人类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肠道菌群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描述了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肠道菌群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与人体长期互作、共同进化,帮助宿主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宿主肠道中产生的有毒废物,同时产生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短链脂肪酸等功能物质为宿主所用。肠道菌群紊乱将导致诸如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人体疾病的发生。因此,维护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对维持机体健康十分关键。益生菌可以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结构、抑制致病菌在肠道中的定殖,同时帮助宿主建立健康的肠黏膜保护层,增强肠道屏障作用,增强宿主的免疫系统。本文综述了乳酸菌、益生菌、人体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论述了中国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分析了基因型与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指出了肠道菌群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调节肠道稳态,而且在微生物-肠-脑轴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密切相关.另外,肠道免疫屏障影响骨代谢,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微生物-肠-脑轴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和微生物-肠道免疫-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微生物-肠-脑轴在致病机制不明确的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致病作用,也有助于明确肠道微生物通过调控肠道免疫影响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物和神经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搭建肠道微生物与神经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之间的桥梁,这将对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病变和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体外实验中,自肠道分离的95株厌氧菌菌株对氯林霉素、甲砜霉素和灭滴灵都比较敏感。用氯林霉素[2.5 mg/(d·小鼠)]处理只结合有厌氧菌并能拮抗艰难梭菌肠道定居的悉生小鼠,可引起菌群屏障可逆性的破坏,使艰难梭菌接种物能在肠道中定居繁殖;在艰难梭菌菌数达到一定水平时,可在动物盲肠中检测到艰难梭菌细胞毒素。文中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与抗生素疗法有关的伪膜性结肠炎产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利用抑菌圈法、稀释涂布法、PCR法评价了抗高效氯氰菊酯品系德国小蠊不同肠段肠道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以及"无肠道菌"抗药性德国小蠊的培养条件.结果显示,各肠段肠道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别为前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青霉素;中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庆大霉素青霉素;后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青霉素.在不影响德国小蠊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庆大霉素与左氧氟沙星联用(各62.0μg/ml)饲喂德国小蠊8d后利用稀释涂布法和PCR法均检测不到肠道菌,可以认为虫体肠道菌群已完全去除.  相似文献   

9.
肠球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球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员。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肠球菌的感染不断上升,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由于肠球菌携带多种毒力因子和具有多重耐药性、天然耐药性以及获得性耐药等特性,给临床肠球菌感染的治疗和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文章就肠球菌生物学特性、分类地位、致病机制、耐药性、实验室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多巴胺(Dopamine,DA)是肠-脑轴中关键的神经递质,在中枢及外周均有广泛分布。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PD)发生是由脑DA系统结构与功能退行性丢失所致,而脑DA补充调控的PD诊疗仍为传统主流。新近研究表明,DA及其受体调节肠道运动,PD患者肠神经变性早于中枢神经变性的发生,并伴有肠道DA减少及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症状。本文综述了多巴胺在肠-脑轴的表达、分布、功能及PD发生的肠道多巴胺调控新机制,为基于肠道多巴胺的PD早期诊疗策略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研究宿主体内带质粒微生物和不带质粒微生物的竞争关系.在分析相应数学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基础上,获得了依赖于具有生物学意义参数的所有8种可能的结果.在对质粒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抗生素的杀菌效果,这些抗生素是临床上通过注射、口服和输液而进入宿主体内,结果表明抗生素的剂量越大,带质粒微生物幸存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说产生抗生素耐受的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作为一类抗菌类药物被广泛用于医疗、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因其使用量大并能诱导产生耐药菌株,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在梳理近年来地表水环境中抗生素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环境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污染来源和污染特征,分析了环境浓度水平下抗生素污染对人群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了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控制措施及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肠球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及vanM基因在屎肠球菌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探讨耐药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肠球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按NCCLS/CLSI标准判断并统计分析结果;PCR法检测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菌株中的耐药基因vanM,并对阳性基因进行测序,分析耐药基因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临床分离肠球菌共506株,其中屎肠球菌277株,粪肠球菌229株.尿液标本来源比例最高,为167株(33%);粪便标本114株(22.5%);痰液标本78株(15.4%);胆汁标本57株(11.3%);脓液标本54株(10.7%);其他来源36株(7.1%).药敏结果显示:肠球菌对大部分临床抗菌药高度耐药,屎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氨苄西林)、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P〈0.05).vanM基因在耐万古霉素菌株中的检出率为100%,耐替考拉宁菌株检出率为90%.结论屎肠球菌可引起临床各类感染,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且呈多重耐药趋势.vanM基因可能在糖肽类药物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食源性乳酸菌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病原菌耐药性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问题。乳酸菌在食品发酵、饲料青贮等领域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是公认的安全性菌株。但是研究发现,有些乳酸菌具有抗药性,根据抗药因子的可转移性,乳酸菌的抗药性可分为固有抗药性和外获抗药性。外获抗药性多由接合质粒或转座因子编码,这些抗药基因随发酵食品或益生菌剂进入肠道,是否与肠道共生菌或病原菌进行传递进而对机体带来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食源性乳酸菌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检测方法以及可能的抗药基因水平转移方式进行综述,以便对食源性乳酸菌的抗药性有一个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利用稀释涂布法和PCR法评价了3种抗生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和青霉素在不同的浓度(50.0、100.0及200.0μg/m1)对德国小蠊肠道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德国小蠊肠道菌射庆大霉索和利福平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在不影响德国小蠊正常生活的情况下,200.0ixg/ml浓度时,庆大霉索对德国小蠊肠道菌的去除效果最好,利福平次之,青霉素最差.本研究将为“无肠道菌”德国小蠊种群的建立以及虫体与肠道菌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6.
尿路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588株细菌进行鉴定,并用K—B纸片法作药敏分析。结果: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3.8%),前4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5.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6%)、假丝酵母菌(11.1%)、肠球菌(7.8%)。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29%和32.1%,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41.2%。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麝是古北界的特有种和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具有相当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物种保护价值.幼麝的高死亡率,特别是由腹泻或肠炎所引起的死亡已经严重地影响着中国养麝业的发展.从甘肃兴隆山养麝场死于消化道疾病的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了病原性的肠杆菌.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的种系遗传学综合分析鉴定其为阿尔伯蒂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albertii).对该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其对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性,这可能是麝长期经受少数几种固定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治疗,细菌产生抗性而使抗生素失效所致.建议麝场定期对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选用具有针对性的菌株制作菌苗,配以敏感的药物、中草药添加剂和良好的卫生措施,以控制埃希氏杆菌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