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7月在对新疆阿尔泰山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期间,于阿勒泰乌齐里克国家湿地公园和福海县科尔奇也特沟内发现了若干以苔藓作为巢材的鸟巢。当年10月份回收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夏候鸟的鸟巢,分别为:筑于高山沼泽湿地中的黄腹鹨(Anthus rubescens)巢、筑在西伯利亚云杉幼树上的黑喉岩鹨(Prunella atrogularis)巢和筑在林地小坑内的红背红尾鸲(Phoenicurus erythronotus)巢,对其鸟巢的结构和巢材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均为碗装,均以藓类植物作为巢材。文章从鸟类筑巢选材的角度,揭示了阿尔泰山不同环境中分布的三种夏候鸟与藓类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对鸟巢内的藓类植物利用经典分类学方法鉴定,三种鸟巢中被利用筑巢的藓类植物共有12种,隶属于9科11属,以绢藓属(Entodon)和青藓属(Brachythecium)的生物量较多,占巢中所有藓类的80%以上。同时,该文还对这三种鸟巢周围藓类植物的分布特点和用做巢材的意义,以及三种鸟类对藓类植物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2018年3~6月,对南昌市郊区输电线路杆塔上的黑领椋鸟和喜鹊的巢址选择进行调查.黑领椋鸟的营巢距灌丛和乔木的距离分别为(1.81±2.10)m和(11.13±7.20)m,均显著高于喜鹊距灌丛(0.22±0.67)m和乔木(6.22±4.29)m的距离,其余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这2种鸟类巢址选择偏好相似.主成分分析表明:黑领椋鸟巢址选择的第1主导因子是安全因子(距干扰源距离、巢高度)和食物因子(距农田距离),影响喜鹊巢址选择的第1主导因子是安全因子和水因子(距水源距离).这2种鸟类对巢址选择的需求相似.  相似文献   

3.
一只崖燕长途捕食归来,捕了很多可口的昆虫.当它给三只雏燕喂食时,被邻巢的母燕注视.该燕也有三只幼雏待哺,却捕不到这么多食物.对于邻燕来说,满载而归的燕子无异是告诉它:"我知道哪里有食物,"于是,当后者再去捕食时,邻燕便尾随着它.鸟类这种细微的行动,有助于科学家回答生物学中一个最迷人也是最基本的问题:鸟类为什么聚群而居?从两巢邻鸟聚群而居到千百只鸟聚群而居,在树上、崖巅等各种环境都可以看到这种情景.在260种远洋鸟类中,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是聚群而居,在一起筑巢哺幼.此外还有大量的鸟类聚群而居,如塘鹅、秃  相似文献   

4.
从出生到成年,鸟的成长岁月主要在巢中度过,巢是它们稳固、安全、舒适的家,为它们遮风挡雨、躲避天敌。鸟类在筑巢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技艺和创造力,有的鸟巢造型奇特,结构复杂而坚固,其“建筑艺术”令现代建筑大师都羡慕不已。  相似文献   

5.
洞巢鸟是鸟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于2006和2007年夏季对北京地区洞巢鸟类的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在调查中共记录到15种洞巢鸟,其中留鸟9种,夏候鸟6种.研究结果表明,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和褐头山雀(Parus songarus)有明显的种群数量优势,其次为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普通?(Sitta europaea)和大山雀(Parus major).北京地区洞巢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03,均匀性指数为0.81.对小龙门林区不同生境类型的鸟类群落进行分析,发现公路两侧生境洞巢鸟多样性指数最大,落叶阔叶林次之,针阔混交林最低.  相似文献   

6.
春夏之际,到处可听到“布谷,布谷”的彻夜鸟啼声,像是在催人不误农时,及早春播,这就是神秘的“布谷鸟”,学名杜鹃。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但是,杜鹃妈妈实在是个不合格的母亲。杜鹃是典型的巢寄生鸟类,不筑巢,不孵卵、不哺育雏鸟,这些工作全由小杜鹃的义父义母代劳。关于这些,有许多有趣的秘密。首先是杜鹃怎样能将卵寄生在别的鸟巢中而阴谋不会被发现?春夏之交,雌杜鹃要产卵前,它会用心寻找…  相似文献   

7.
在动物世界里,鸟类是一类高度进化、数量仅次于鱼类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由于前肢形成翼翅能够飞翔而有别于其他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腿是鸟类运动的重要器官,它除了协助前肢飞行外,还是保证鸟类休息或行走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鸟类的行为习性是鸟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现代鸟类的栖息行为大致上可以分为树栖和地栖两大类。如果再细分,还可以将树栖分为主要树栖和攀援两类。树栖鸟类就是指在树上生活,并完成各种生活行为的鸟类,如多数鸣禽类;地栖鸟类是指在地面生活的鸟类,如走禽或陆禽等;而攀禽和大量猛禽,则主…  相似文献   

8.
2015年12月与2016年3月,在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和宜春靖安县宝峰镇对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的巢址选择进行了调查.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白腰文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巢树与食物及水因子、安全因子和巢隐蔽因子.用5 m×5 m样方法对巢址和对照样方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巢树高和林冠宽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白腰文鸟倾向于选择树较高、林冠较宽的小生境营巢,这与巢需要高的安全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华南的翘尾蚁喜欢用叼来的腐质物以及从树上啃下来的老树皮,再搀上从嘴里吐出来的粘性汁液,在树上筑成足球大的巢。巢内分许多层,分别住着雄蚁、蚁后和工蚁。为了在树上捕捉其他小虫为食,它可用细长而有力的足在树冠的枝叶上奔跑。如两树相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东灵山地区鸟类群落与栖息环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9-03—2001-06对北京东灵山地区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发现鸟类84种,依据营巢位置和取食部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6个集团.对鸟类种群密度、集团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等群落指标与植被结构关系的研究发现,地面取食集团的物种数、种群密度与灌木丛的高度和盖度成正比.影响鸟类密度的栖息地参数对于不同物种存在较大差别.对地面营巢集团鸟类而言,随着灌木高度和盖度的增加,鸟类数量明显上升;而林冠营巢集团鸟类的数量却随着灌木高度和树种多样性的增加而下降.鸟类种群密度和均匀度受到灌丛高度异质性和乔木高度的显著影响,而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则与灌木高度异质性以及乔木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燕子是家喻户晓的食虫益鸟,也是全国各地常见的夏候鸟。在苏南地区,每年3~4月间飞来繁殖,9~10月间又结群南迁越冬。平常所说的燕子实际包括两种最常见的种类:一种叫家燕(Hirundorustica),又称拙燕,背羽呈金属光的蓝黑色,前胸呈栗红色,筑较为简单的半碗形泥巢;另一种叫金腰燕(Hirundodaurica),又称巧燕,因有鲜明的栗黄色腰羽而得名,能筑较复杂的瓶状泥巢。燕子在房舍椽、梁、桁条(檩条)处筑巢,主要以昆虫为食。在野生鸟类中,像燕子这样与人类和谐相处的鸟类是极少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燕子的传说。“燕…  相似文献   

12.
由于鸟类经历了一个古老而快速的分化,且以往的分类学研究多以形态学和化石记录为基础,分类学家对其系统发育了解很少.最近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表明:鸟类进化树上只有古颚总目和今颚总目之间的分化、鸡雁小纲和新鸟下纲的分化2个节点始终得到分子和形态证据的一致支持;分子研究支持新鸟下纲的白垩纪起源,反对化石记录支持新生代起源.但在最新的系统发育树中,大部分鸟类目之间的亲缘关系仍有待确定.今后应该增强鸟类分子进化的研究,并与形态学、古生物学研究相整合,以期完善鸟类的系统学.  相似文献   

13.
去年,《大自然》杂志第5期上刊出了两篇关于“鹊巢鸠占”的文章,都是来自实地观察和调查,是很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两文从不同的事实材料出发,讨论的着重点有所不同,结论的倾向性也自不同。按第一篇文章,“鹊巢鸠占”的说法是应该否定的,因为何、任二君说“无论是山斑鸠、灰斑鸠,还是珠颈斑鸠,多是自筑其巢”,不会去占用别的鸟巢。如果说鹊巢确有被占用的情况,那只能是  相似文献   

14.
今天,人们喜欢利用周末去冒险,从大自然吸取养分,就连度蜜月也希望有月亮相伴。然而当今最时尚的事,当属在树上生活几天:攀着木梯进屋,目送夕阳西下,与岛儿为邻,漫步密林深处……人们终于在此找回生活在天地之间的感觉。法国目前有好几个这样的地方,可以让你尝尝“鸟巢屋”的新鲜滋味。  相似文献   

15.
自动温度记录技术在斑尾榛鸡产卵孵卵节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莲花山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的研究结果为例,介绍了利用自动温度记录器技术研究鸟类产卵孵卵节律的方法.研究表明,斑尾榛鸡雌鸟每隔2d产1枚卵,通过分析1只斑尾榛鸡雌鸟整个孵卵期的孵卵节律,发现它平均每天出巢(5.55±0.80)次(4~7次,n=22),平均每次出巢时间为(17.6±6.77)min.雌鸟早晨出巢的时刻平均为6:07±23min,傍晚出巢的回巢时刻平均为19:40±22min,日活动期平均为(812.5±35.1)min.雌鸟出巢的时间长度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检验,r=0.264,p=0.004),说明斑尾榛鸡在较温暖的天气条件下出巢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6.
次生林中5种次级洞巢鸟对巢址的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次生林内,对1996年标记的被5种次级洞巢鸟利用并保存下来的104个巢址进行了4年的再利用跟踪调查.所标记的巢址被5种次级洞巢鸟、2种初级洞巢鸟和花鼠所利用.标记巢址总的再利用率为55.16%,次级洞巢鸟对标记巢址的再利用率为51.29%,说明次级洞巢鸟利用过的巢址仍是其后续繁殖的重要资源.每种次级洞巢鸟都偏爱同一种类以前利用过的巢址,被同种鸟重复利用的巢繁殖成功率明显高于只被利用过一次的巢,表明被同一鸟种多次利用的树洞是该种鸟繁殖更适宜的巢位.次级洞巢鸟对标记巢址存在交叉利用现象,且对再利用的巢址具有选择性;影响次级洞巢鸟巢址再利用的因子主要包括洞口类型、洞口水平直径、洞内径、洞深、洞距地面高和洞口垂直直径.次级洞巢鸟在对巢址资源的再利用过程中不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山势雄伟,森林茂密,风光秀丽,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据科学工作者调查,长白山鸟类多达277种,其中夏候鸟有148种,它们春天从南方飞来,在这里“生儿育女”,秋季又举家南迁。为了繁殖后代,这些鸟儿都精心设计营造自己的产房——鸟巢。水上人家小(辟鸟)(虒鸟)和凤头(辟鸟)(虒鸟)(读音:辟梯)每年3月从南方迁来,它们在湖泊、水泡的芦苇丛或蒲草中筑巢。筑巢时就地取材,先将一些芦苇和水草的茎折弯作为巢基,然后在上面用同样的材料堆  相似文献   

18.
瑞典科学家皮尔·阿尔斯特罗姆(Per Alstr-(?)m)、尔班·奥尔森(Urban Olsson)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柯尔斯通(Peter R.Colston)分别于1992年和1993年,在世界著名鸟类学刊物“Ibis”上发表了莺科鸟类两个新种:中华叶柳莺 phylloscopussichuanensis,sp.nov.,(英名:Chinese leafwarbler)和海南叶柳莺 phylloscopus hainanus,sp.nov.,(英名:Hainan leaf warbler)。在当代鸟类分类学研究已相当深入,发现新种已很困难的今天,相继有两个莺科鸟类新种在中国发现,无疑引起国内外鸟学界和广大鸟类爱好者的关注和兴  相似文献   

19.
调查湖州地区德清县鸟害区域分布和时间分布规律,提出鸟巢、鸟粪等电网灾害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配电线路鸟害防治方法.结果表明,鸟类筑巢呈逐年饱和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湿地环境区域;鸟害主要发生在春季及晨昏时期,与鸟类繁衍、栖息、觅食等行为相关;采用驱鸟、线路绝缘化改造等防鸟措施,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前言鹪鹩是森林益鸟,是世界广布种,其亚种约有40多个,在国内仅有7个亚种。亚种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羽色、翼的大小、习性和生境分布等。本亚种的地理分布区在我国东北、朝鲜和苏联部分地区──乌苏里边区、黑龙江地区、外具加尔区和库页岛。它的生态学在国内外至今还很少有人了解,在“苏联鸟类志”中说对它的生态习性没有研究,在“乌苏里边区鸟类”一书中仅指出它在锡赫特山高山带繁殖和在泰加林中发现过巢,但缺具体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