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云南松具有较广的生态适应性和天然更新能力强的特点,但其天然更新效果是受各种自然因素所支配。在保证种源的条件下,自然因素是影响天然更新的主导因素。从大量调查材料整理分析看:海拨1300米以下地段更新困难,海拨升高,更新效果越好,过高也会影响更新;湿度过大不利于更新;阳坡、半阳坡的云南松天然更新效果优于阴坡;草本植物盖度以30—40%有利于天然更新;林冠下只见云南松幼苗,而不是幼树,不能更新成林;采伐跡地上保留一定的母树,天然更新良好,跡地清理比未清理的效果要好。同时,本文也对云南松人工林作了研究,根据立地条件和生长情况,对云南松人工林划了五个类型。此外还对云南松的演替规律作了初步探讨,为今后发展云南松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朱岩峰  王远东 《甘肃科技》2010,26(24):166-168
通过深入分析子午岭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诸如病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借鉴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提出了重视生境评价和演替规律研究,对现有人工林,按照不同类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如,团状采伐、带状采伐、单株采伐等创造林窗,进而通过人工造林或天然更新的方式促其形成复层异龄混交林,而实现近自然化改造等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带状间隔皆伐是森林主伐利用的一种方式。由于这种采伐方式能充分发挥林墙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采伐带的天然更新和更新幼树的生长,因此带状间隔皆伐是人工林尤其是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采伐方式。但是,在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着采伐宽度难以确定的问题。如果宽度设置不当会直接影响天然更新的效果和更新幼树的生长。为解决这一问题,黑河市林科所于1988年进行了落叶松人工林带状间隔皆伐试验,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于嫩江县四十里河林场14林进的11小班内,试验面积75亩。试验林生长良好,林龄28年,…  相似文献   

4.
集中讨论了如何运用彩红外航空像片来调查森林下层的植物资源问题.通过对箭竹-岷江冷杉林群落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箭竹在林冠下的种群密度很大程度上受林冠结构的影响.在光照强烈的大林窗内和过分郁闭而阴湿的林冠下,种群密度都不大;而在适中的郁闭度下则较大.回归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它表明,在一定林冠下箭竹种群密度与林冠郁闭度之间存在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北亚热带毛竹林林冠截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长江三角洲森林生态定位站的北亚热带毛竹林林冠截留作用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毛竹林的林冠全年截留总量为171.7 mm,场均截留率为29.4%,有着较好的生态水文作用。不同雨量级、雨强级下,毛竹林林冠截留效果差异显著,在小雨量级、雨强级下,毛竹林林冠截留效果较好。毛竹林林冠截留量(率)与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叶面积指数、枝叶雨前干燥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降雨历时对林冠截留量起重要作用,降雨强度对林冠截留率起重要作用。在已有的林冠截留模型基础上,引入叶面积指数变化动态加以改进,改进后的模型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种群结实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调查了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油松人工种群的结实特性、种子生活力、幼苗更新和生长状况等基本特征,分析影响油松人工种群生殖及更新的因素,确定了油松人工种群的天然更新边界.结果表明八个地区的油松都具有结实能力.对不同地区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测定表明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由北向南,随年降水量的增加,油松球果长、宽、单果种子数、种子长、宽、千粒重逐渐增加.有活力种子的数量可以满足天然更新的需要.北部地区,种子落地后不能萌芽成苗,中南部地区种子落地后能萌芽成苗,但只有南部地区幼苗幼树生长良好,林下更新有效.影响油松人工种群更新的环境因素分析表明降水最是最主要限制因素.油松人工种群天然更新分界线应该在年降水量550 mm的等降水线左右.未来油松人工林培育应立足于降雨量大于550 mm的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不宜再扩大油松人工林面积.  相似文献   

7.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雨林区采伐迹地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Bl.)人工林与原始林以及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毛松人工林的土壤经过长期的恢复发育,其毛管孔隙、土壤含水率、容积湿度和容重等较原始林高;与皆伐迹地天然更新林比,其土壤容重减少,毛管孔隙、含水率和持水量有较大增加,土壤物理性能得到改善,保持了涵养水源等系统服务能力;与原始林比较,土壤有机质、P这两个关键肥力因子未得到完全恢复,N、K和交换性盐基总量得到保持,Ca和Mg有较大幅度增加,pH值和离子交换量有较大的提高,酸缓冲能力增强;鸡毛松林土壤恢复发育存在空间差异,阴坡土壤的物理性质相对较接近原始林,阳坡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和离子交换量存在较大优势;不同层次土壤的容重、含水率、持水量、总孔隙度、大部分土壤养分元素和交换性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原始林的相同,但阴坡表层含水率高,通气性差,土壤P素向深层淋溶.由此认为,在热带雨林区采伐迹地适地种植鸡毛松人工林,只要经营得当,对林地土壤理化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会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水分是半干旱区森林植被持续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北侧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分蒸散及其组分的研究,分析山地人工林的蒸散耗水规律,为基于林水关系的森林植被精细化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方法】利用热扩散探针等常规森林水文监测方法,同步监测树干液流、林冠截留、林地蒸散及气象因子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水分),分析林分蒸散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在季节尺度上,2016年、2017年华北落叶松林分蒸散量分别为522.57和583.67 mm,占同期降水量的120.13%、167.34%,年际差异主要受温度、土壤水分的影响;林冠蒸腾占林分总蒸散的比例平均为45.44%、林地蒸散占40.28%、林冠截留占14.28%。在月尺度上,林冠蒸腾占林分总蒸散的37.30%~52.43%,林冠截留占8.61%~21.81%,林地蒸散占31.52%~48.15%;林分蒸散和林冠蒸腾主要受温度、风速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林冠截留主要受降水和大气湿度的影响,而太阳辐射、饱和气压差和土壤水分是影响林地蒸散主要因素;2016年7月的林分蒸...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林分结构对蒸散组分的影响,在2012年5~10月,通过树干液流仪和传统水文学法,对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华山松次生林的蒸散及其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的蒸散量和组分差异较大,华北落叶松林、华山松林、油松林生长季总蒸散量为568.2、413.2、377.6 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112.0%、81.5%和74.5%。3种针叶林的林分蒸散在垂直层次上分配比例相似,但各分量所占比例明显不同。生长季内华北落叶松林、华山松林和油松林的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77.2、146.8和115.1 mm,占蒸散总量的31.19%、35.53%、30.48%,这主要是受叶面积指数影响(华山松5.16华北落叶松4.78油松3.66);受林分密度影响,林冠蒸腾量为华北落叶松林(209.8 mm)油松林(152.8 mm)华山松林(88.3 mm);灌木层蒸腾量以华山松林最大(106.9 mm),华北落叶松林次之(26.8 mm),油松林最小(24.7 mm),这与人工林林下灌木盖度较低紧密相关;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的林下蒸散量分别为154.4 mm、102.3 mm,是天然林的2.17倍和1.44倍,与人工林林下地被物接收到更多太阳辐射有关。可以认为,林分结构是导致人工林蒸散量高于天然林的重要因素,选择合理的树种和林分结构是保持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不同郁闭度下天然白皮松林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白皮松林的调查,研究了不同郁闭度下白皮松的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对白皮松的天然更新影响极大,对林下更新幼树的树高、地径、株树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随着郁闭度的增加,林下幼树的平均树高和地径也增大,而单位面积株数却减小,更新幼树由团状分布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在郁闭度小于0.7时,白皮松林下天然更新成功率高;当郁闭度大于0.8时,天然更新的幼树少,而且成活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林分结构对蒸散组分的影响,在2012年5~10月,通过树干液流仪和传统水文学法,对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华山松次生林的蒸散及其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的蒸散量和组分差异较大,华北落叶松林、华山松林、油松林生长季总蒸散量为568.2、413.2、377.6 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112.0%、81.5%和74.5%。3种针叶林的林分蒸散在垂直层次上分配比例相似,但各分量所占比例明显不同。生长季内华北落叶松林、华山松林和油松林的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77.2、146.8和115.1 mm,占蒸散总量的31.19%、35.53%、30.48%,这主要是受叶面积指数影响(华山松5.16华北落叶松4.78油松3.66);受林分密度影响,林冠蒸腾量为华北落叶松林(209.8 mm)油松林(152.8 mm)华山松林(88.3 mm);灌木层蒸腾量以华山松林最大(106.9 mm),华北落叶松林次之(26.8 mm),油松林最小(24.7 mm),这与人工林林下灌木盖度较低紧密相关;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的林下蒸散量分别为154.4 mm、102.3 mm,是天然林的2.17倍和1.44倍,与人工林林下地被物接收到更多太阳辐射有关。可以认为,林分结构是导致人工林蒸散量高于天然林的重要因素,选择合理的树种和林分结构是保持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对朝阳地区油松更新的现状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实验共设置60块临时标准地,采用50m^2样圆法进行调查。通过对不同坡向、坡位、土层厚度、郁闭度条件下油松天然更新情况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在阴坡、半阴坡生长的油松的天然更新情况较好,半阳坡、阳坡更新情况不好;下覆生长的幼树明显比中覆和上覆好;在郁闭度中等(0.3~0.6)的林分中,油松的天然更新效果最好,郁闭度过大(〉0.6)或过小(〈0.3)都不利于油松的天然更新;土层厚度较厚的地区油松更新要好于土层中等和较薄的地区。这些研究结论,为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的天然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天然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最优梯度搜索参数估值的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森林群落冠层郁闭度与缺苞箭竹(Fargesia denndata)天然更新苗丛数(每4m~2)的正态函数关系 y=ae~(-b(x-c)~2).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之间,箭竹天然更新的适宜性存在很大差异;同一群落内箭竹天然更新主要受冠层郁闭度和层片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降雨量级和强度对秦岭油松林林冠截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生长季,以秦岭中山地带主要植被类型天然次生油松林为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方法,研究不同降雨量级和降雨强度对林冠截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年度差异较大,干湿季表现明显,各月间分配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低雨量级和小雨强降雨事件频发,但占总降雨量的比重较低;高雨强和大雨量级的暴雨、大暴雨时有发生.2006—2008年林冠平均截留率分别为32.9%、33.0%和33.6%,不同年度间变化不大;单次降雨事件间截留率变幅较大,2006—2008年截留率最小值分别为11.0%、11.4%和7.8%,最大值分别为64.4%、72.5%和74.6%.林冠截留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林冠截留率在不同降雨量级和降雨强度下,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降雨量级或降雨强度的增高,截留率呈递减趋势.降雨强度相同时,截留速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降雨量一定时,截留速率随降雨强度的增高而增高.当降雨量足够大时,平均截留速率越高,林冠达到饱和截留量所需时间越短.随着林冠截留量逐渐接近饱和状态,林冠对大气降雨的截留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根据气象学中描述热力-动力学过程的湍流运动方程组,给出了模拟人工林内温度(包括地温)、湿度变化的数值模型。与通用的气象学模式不同的是,本文重点考虑了林冠内部的太阳辐射和热辐射过程、树木的蒸腾作用、冠层几何学特点以及叶子的生理学特性等。将模式的输出结果与实测资料相比较,其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大径材培育密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种明 《武夷科学》2006,22(1):127-131
本文通过对三元区马尾松人工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分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以上立地条件,马尾松稀植林分,其胸径、树高速生期一般在5—20年。材积速生期可持续到30年左右。马尾松大径材定向培育,初植密度120—167株/亩为宜,间伐二次,最后一次在20年前完成,最终每亩保留35—43株,35年左右进行主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强风力扰动下不同林冠形状的森林内部风场分布情况,为防风林营造与种植过程中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首先建立3种不同冠形林分模型(其中冠部为多孔介质模型),并根据冠形对应树种的消光系数确定多孔介质的孔隙率与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的关系; 然后以k-ε湍流模型为基础,在动量方程中添加源项,建立三维树冠流计算模型,计算3种冠形在强风力下林分内部各处风速、风压与湍流动能强度。【结果】 圆锥形林冠林内风速最小值(0.047 m/s)与圆台形林冠林内风速最小值(0.076 m/s)相差0.029 m/s。椭球形林冠林内风速最小值为0.940 m/s,且波动大于其他冠形。圆锥形林冠林内压差与湍流动能强度均最小,分别为30.22 Pa和0.17%。椭球形林冠林内压差最大,压差均值为62.14 Pa。圆台形林冠林内湍流强度最大,最大值为25.19%。【结论】 结合湍流动能强度对树木抗风安全性的影响,以及风速的降低和压差减少作用,在构建防风林体系时,应选择与圆锥形林冠特点相似树冠的树种,使得防风林的抗风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影响南亚热带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下红锥天然更新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以1983年造林的马尾松×红锥人工林为对象,选取3个研究样地,设置50个2 m×2 m的调查样方,对红锥更新苗、土壤理化性质、林分结构与光环境等展开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红锥天然更新密度为(132 353±7 050)~(174 219±15580)株·hm~(-2)。5个高度级红锥更新苗密度差异显著,Ⅰ级最大,Ⅴ级最小,密度随高度级增加而递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磷含量对Ⅰ、Ⅴ级的红锥更新苗有明显的正效应,而对Ⅱ、Ⅲ级更新苗有明显的负效应;红锥Ⅰ级苗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近地层透光系数与Ⅰ、Ⅱ、Ⅲ、Ⅳ级苗木密度呈负相关,与Ⅴ级呈正相关;林分上层平均叶倾角、近地层叶面积指数则与Ⅰ、Ⅱ、Ⅲ、Ⅳ级苗木密度呈正相关,与Ⅴ级呈负相关。研究所选择的25个林分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组合对红锥天然更新分布格局的变异解释率达到66.01%,解释效果显著(F=2.022 9,P=0.027)。土壤全磷含量、土壤pH值、海拔高度、林分上层平均叶倾角、近地层叶面积指数、近地层透光系数等6个因子是影响南亚热带红锥天然更新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遥感估算林冠层氮含量以指示土壤肥力丰缺情况,以顺昌县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毛竹林地土壤速效钾、水解氮、有效磷、pH等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及其林冠层氮含量,确定土壤肥力(FQI)值,分析林冠层氮含量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构建"林冠层氮含量—土壤肥力"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毛竹林冠层氮含量与其土壤肥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一元线性、二元线性、指数、对数等模型可反映这种关系,表达二者关系最佳的模型是二次线性模型(FQI=-0.008 6×N~2+0.523 4×N-7.139 1),精度为75.65%.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岛屿濒危植物普陀鹅耳枥人工促成天然更新的技术措施及其初步成效,2018年、2019年连续2年成功获得天然更新后代,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总结人工促成普陀鹅耳枥天然更新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立地选择和微环境改造是前提。(2)人工种群营建是基础。(3)开展林分精心抚管和定向促成是关键。(4)持续系统的配套研究是保障。本研究成果只是初步结果,要想真正实现普陀鹅耳枥在没有人工干预下的种群自我维持和天然更新,仍有很多关键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摸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