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传统技术政策中的“供给偏向”容易造成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陷入技术控制困境,社会建构论对嵌入于技术(创新)中社会过程的分析则内在展现了技术政策的新视野。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采取了积极管理技术的态度,强调技术的社会整合,其在实践中体现为建构性技术评估的战略与工具,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技术政策观中蕴含了技术民主化的思想,并提供了技术民主化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关于虚拟世界的哲学论争,无论其逻辑起点如何,都步入了一个技术思辨误区。实际上,虚拟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嵌入到人类生活的社会文化系统之中,带来了社会关系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此,虚拟世界研究的方法论应该从技术思辨转向社会哲学,即在实证基础上对虚拟世界进行形而上的建构。从社会哲学的视野来审视虚拟世界中的一些哲学问题,是有待拓展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技术主体是与作为客体的技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基础的一对哲学范畴.技术主体是在技术产生、发展、应用和完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角色.技术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展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通过与人和社会的互动,社会地建构了技术,同时人也在根据由自身推动的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模式塑造和建构着人类自身,并被多种社会因子所建构.这种建构从本质上表现为历史性、社会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技术一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在概括以往关于技术与文化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化视野中的技术和技术视野中的文化以及技术、文化一体化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技术-文化”这一新概念,建构了“技术-文化”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深刻阐述了技术与文化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技术间性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然、社会、科学对技术演化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技术“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演化,在根本上内在地规定于技术问性或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技术间的非线性同一性,构成看技术问性或技术整合引生作为“第三者”的新技术和推动技术不可逆演化的机制性支摔。技术反思作为中介,规定看技术间性或技术整合的现实发生。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开启了技术初始发生之门,并以常规性技术整合与革命性技术整合、建构性技术整合与非建构性技术整合等基本形态,为技术演化开辟看前进的道路。提出“技术间性”概念的可能意义,不仅在于学理层面,同时指向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广义的技术社会建构论主张技术建构于社会。作为异质性社会因素之一的法律,在技术或技术活动的社会建构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技术生产、技术使用、技术转移是技术活动法律建构的三重路径。总体的强制性、历时的演化性、结构的差异性,是技术活动的法律建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雅克·埃吕尔与托马斯·休斯都将技术看作一个系统,但由于"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研究范式的"分立",两人的技术系统观尽管存在着相似性与互补性,在研究起点和研究进路上却各具特色。可以将休斯"技术系统方法"的历史分析框架视为埃吕尔自主论的技术系统观的一种反动,只是休斯矫枉过正,从理论的一极走向了另一极。正是以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为中介,技术哲学在寻求经验基础的过程中,向跳脱经典技术哲学决定论的渊薮迈出了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8.
技术工具是技术智慧的物质化体现,是物质形式的知识智库。工具设计者制造适宜的技术工具,嵌入自己的理论学识、操作技巧和表达风格,建构技术工具知识。制作完成的技术工具被置于不同的情境,面向广泛的、异质的使用者,以不同方式,从不同方向,按不同程度被解读。  相似文献   

9.
技术发展模式中的符号和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是存在的特征,符号是人的生存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产业是人类长期发展起来的生产能力系统。科学技术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结构性、符号性事业,其生产性功能的实现,需要在结构和符号的认识使用中,建构一种以符号为链的秩序化、组织化、制度化的哑铃模型,其中技术是哑铃模型的关键,它自己需要不断的建制化。  相似文献   

10.
对心理技术的哲学反思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从心理技术的在场性、心理场域的作用及其对身体映像的控制来分析心理技术的实体性存在;从知识建构、知识扩展以及思维的形成等方面可以为认识论反思提供启示;从心理技术的研究、心理技术的实施以及心理技术与道德的涉身性了解心理技术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1.
技术的问题之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在当代人类社会实践中造成普遍性的问题;技术的问题之域主要包括技术与生态、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生产力、技术与政治、技术与社会意识、技术与规范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不仅着眼于科技本身,更着眼于人类长远的总体利益,为技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原理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技术的社会批判与马克思对工业革命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8):71-75,87
马克思哲学批判所蕴含的对技术事物的思考和分析,不仅是方法论逐渐取向现实的产物,同时也是与其不断关注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它的影响和意义密切相关,技术因素表现在工业生产、劳动以及机器运用方式中的性质,是与马克思阐述工业生产方式的历史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也使他的技术思想具有了社会历史批判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技术创新系统内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一方面离不开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不能给其所在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本文探讨了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市场选择机制,分析了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力图克服以往对技术规范研究中系统性不够、逻辑性不强、辩证性不好的缺陷,从建构技术规范的全程性、综合性、辩证性和实践性原则出发,认为技术规范的内容体系应该是由创造性和模仿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标准性与宜人性相结合、保密性与公开性相结合以及经济性与社会性相结合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并且文章最后提出了实施技术规范的途径主要应在技术家个体、技术组织以及政府三个层次展开,以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促进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自然对技术的作用后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之然规定技术反然性质,自然之律设定技术活动边界,时间之矢决定技术荷载风险.自然的技术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具有异化倾向性、技术不可无所不能以及技术风险必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16.
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借助于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和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知识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自主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流动的机制进行了透视和分析.基于对企业知识库的分析和对技术创新过程与知识联系的分析,文章探讨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在企业知识库和技术创新过程之间,知识在技术创新过程内部的横向、纵向和交叉的流动,并认为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促进企业内外部知识充分流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有着两方面的作用:其积极因素起着参与、建构、修复、导向和启示作用。其消极方面会产生阻碍和制约作用。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具有破坏断裂效应、诱导重建效应和平衡融合效应。要吸收优秀传统,摈弃消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论作为哲学范畴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创新是一种在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展开的由新技术构思到新技术物品生产的创新性社会活动价值系统。其性质是技术与社会的相互的创造性塑造,其内容是创新性实践、认知和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技术工具价值、人类社会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2):34-36,82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技术;技术本身也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第二,马克思在对社会和技术及其变迁的研究中,始终坚持辩证的方法。这与技术决定论的非辩证思维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