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用失重法研究了盐酸溶液中硫脲对铝的缓蚀作用,发现硫脲吸附在铝表面上,且基本上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作者认为,这种吸附可能是产生缓蚀作用的主要原因。在25℃和35℃的条件下,用电化学方法,对铝在含有不同浓度硫脲的盐酸溶液中进行腐蚀电位测试。结果表明,缓蚀率随着硫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些结果与用失重法所测试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失重法研究了在1M盐酸溶液中正丁胺对铝的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探讨了正丁胺在铝表面上的吸附行为以及吸附与缓蚀作用之间的关系,估算了正丁胺吸附的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3.
用失重法研究了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对铁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自盐酸溶液中在铁表面产生了吸附作用,且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求得了吸附热.认为这种吸附是产生缓蚀作用的主要原因,讨论了吸附与缓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失重法研究了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对铁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自盐酸溶液中在铁表面产生了吸附作用,且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求得了吸附热,认为这种吸附是产生缓蚀作用的主要原因,讨论了吸附与缓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笔者用量热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盐酸蚀铝的缓蚀作用,发现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根据实验数据,应用溶液吸附理论推导出反应数与缓蚀剂浓度之间,缓蚀率与缓蚀剂浓度之间的两个直线方程,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缓蚀作用是铝表面吸附氯代十六烷基吡啶的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缓蚀剂的缓蚀机理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笔者还研究了温度与缓蚀率的关系表明呈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6.
用量热法研究了氨基硫脲对铝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讨论了温度与缓蚀剂的浓度对缓蚀率的影响,发现氨基酸硫脲对铝的缓蚀作用类型属于置换型的吸附,求得平均吸附热为33.8kJ/mol,其吸附等温线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7.
新型铜酸洗缓蚀剂烷基苯并咪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失重法测定了两种烷基苯并咪唑在0.5 mol/L H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铜表面的腐蚀情况;通过吸附等温式和计算吸附自由能,分析了盐酸溶液中烷基苯并咪唑在铜表面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8.
新型铜酸洗缓蚀剂烷基苯并咪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失重法测定了两种烷基苯并咪唑在0.5 mol/L H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铜表面的腐蚀情况;通过吸附等温式和计算吸附自由能,分析了盐酸溶液中烷基苯并咪唑在铜表面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9.
用经典的失重法研究了硫脲对低碳钢表面在硫酸的溶液中的吸附缓蚀性能,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法处理实验数据,充脲自硫酸溶液中在铁片表面上产生吸附,一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并求出吸附热,再用热力学方程△G^0=△H^0-T△S^0讨论得△S^0〉0,故认为这种吸附是产生缓蚀作用的重要原因,讨论了吸附与吸附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交流阻抗法研究了溶菌酶在盐酸溶液中对Q235钢的缓蚀作用和吸附行为,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腐蚀表面的形貌.结果表明,溶菌酶是一种缓蚀效果显著的混合型缓蚀剂,缓蚀效率受温度影响较小,吸附行为属于自发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式.  相似文献   

11.
盐酸介质中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对钢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失重法研究了氯代十六烷基吡啶(RNCl)在盐酸介质中对钢的缓蚀作用,发现在盐酸介质中,RNCl对钢的缓蚀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RNCl体积分数达5×10-6,其对钢的缓蚀作用不再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吸附模型的讨论发现,在30,40℃时RNCl在钢表面的吸附满足Langmuir吸附方程,而在50,60℃时,RNCl在钢表面的吸附满足Frumkin非理想吸附方程,并求得相关的热力学参数.用吸附理论讨论了缓蚀作用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0.5-2.0mol/L硫酸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氯化钠对冷轧钢的腐蚀影响.研究表明:CTAB与NaCl的混合物表现为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混合物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都表明CTAB与NaCl对硫酸中钢的腐蚀存在缓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三氯化锑、乙二胺四乙酸等为原料合成了EDTA-锑配合物,采用静态挂片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考察了EDTA-锑与曼尼希碱的协同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复合缓蚀剂用量不变的情况下,N80钢片在工业盐酸中的腐蚀速率随EDTA-锑与曼尼希碱质量比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复合缓蚀剂的加量为1%,实验温度为90℃,在15%盐酸中,当EDTA-锑与曼尼希碱质量比为0.5%时,腐蚀速率最小;在20%盐酸中,当EDTA-锑与曼尼希碱质量比为1.0%时,腐蚀速率最小.电化学测试表明,EDTA-锑与曼尼希碱组成的复合缓蚀剂是以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4.
以稻草为原料,经酚化、交联和胺化后合成了季铵型木质素,并研究了其对AuCl-4的吸附性能.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差热-热重分析(TG-DSC)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AuCl-4初始浓度、盐酸浓度和吸附时间对AuCl-4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产物为热稳定性好且含有大量孔隙和表面粗糙的不规则块状季铵型木质素;在盐酸浓度为0.5 mol·L-1,AuCl-4初始浓度为6.0 mmol·L-1,吸附100 h时AuCl-4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27 mol·kg-1,在0.5 mol·L-1盐酸和1.0 mmol·L-1 AuCl-4的条件下吸附达到平衡时间为360 min.经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吸附后的AuCl-4被季铵型木质素中的酚羟基还原而以单质形态析出.  相似文献   

15.
Gemini表面活性剂与卤离子对钢在磷酸介质中缓蚀协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失重法与极化曲线法考察了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1,3-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丙烷(简写为12-3-12)及其与卤离子复合体系对冷轧钢在1 mol.L-1磷酸溶液中的缓蚀协同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氯离子或溴离子的存在下,浓度很低的Gemini表面活性剂12-3-12(1×10-4mol.L-1)就可以对冷轧钢在磷酸介质中起到很好的缓蚀效果;通过在Gemini表面活性剂12-3-12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Cl-或Br-构筑复合的缓蚀体系,利用表面活性剂与卤离子之间显著的缓蚀协同效应,大大降低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缓蚀体系中的用量,极大地降低了Gemini表面活性剂作为酸介质中钢的缓蚀剂的综合使用成本;对酸介质中Gemini表面活性剂复合缓蚀体系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通过Langmuir吸附理论和相关公式得到了相关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6.
 用失重法研究了冷轧钢在不同浓度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盐酸、草酸、硝酸介质中的腐蚀行为,所得结果表明在盐酸介质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是冷轧钢优异的缓蚀剂,其在冷轧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实验数据亦表明草酸溶液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冷轧钢的腐蚀影响甚微,并且发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硝酸介质中是冷轧钢腐蚀的增蚀剂.  相似文献   

17.
盐酸介质中油酸钠在钢表面的吸附及缓蚀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失重法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SO)对冷轧钢在1.0mol/LHCl介质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油酸钠对冷轧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缓蚀率随油酸钠的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油酸钠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校正的Langmuir吸附模型.通过吸附理论和动力学Arrhenius公式分别求出了相应的吸附热力学参数(吸附自由能ΔG0,吸附热ΔH0,吸附熵ΔS0)和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Ea,并根据这些参数详细讨论了缓蚀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采用动电位极化和交流阻抗法测定海水环境中L-半胱氨酸及赖氨酸对黄铜试样的缓蚀性能,然后将这两种氨基酸分别与葡萄糖酸钠复配,研究其缓蚀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单独使用L-半胱氨酸及赖氨酸,缓蚀效率最高分别为87.5%和89.93%;与葡萄糖酸钠复配后,两组复合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均显著提高,缓蚀效率分别达到97.35%和98.62%;两种氨基酸缓蚀剂在黄铜表面的吸附均遵从Langmuir吸附等温线。葡萄糖酸钠的加入弥补了单独使用氨基酸缓蚀剂吸附膜致密性差的缺陷,另外扫描电镜实验结果也显示缓蚀剂的加入明显抑制了金属的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