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是以镜头形式呈现、可以配有声音效果的双频活动影像,一种对表面现象进行制造(纪录或合成)的综合媒介.在这一全新的电影概念之上,电影媒介具有双重本性——“纪录”与“合成”.在这一前提下,传统的“纪录片”可以称作是“资料片”.以重新命名为契机,对电影合成的媒介功能、纪录与历史、纪录与合成的关系等问题可以作出新的理论剖析.  相似文献   

2.
<青春>独特的历史价值在于,从影片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文革"话语的延续,另一方面又能发现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尚的暗自滋长.它是两个时代、两种观念、两种政治与美学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叠加与博弈的产物,是一座连接历史裂缝的浮桥.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电影创作是如何一步一步摆脱"文革"禁锢,逐渐孕育、塑造了"新时期"电影美学新的品格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出现的“救亡-启蒙”论,以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在当时切合了投身中国革命又经历“文革”的一些人的反思,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救亡-启蒙”是追求“启蒙”的中国现代史叙事,作为新的历史解释模式,突破了传统“革命史”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我们带来了中国现代思想史新的研究角度,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认识.在“救亡-启蒙”论中,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原点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中救亡是否压倒了启蒙等成为当时重要的学术议题.这些观点上的争鸣,是思想界重现“百家争鸣”现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有些“文革”词语(也包括“文革”前一段极“左”时期产生的词语)随着“文革”的完结而进入语言博物馆,但也还有一部分“文革”词语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目前,“文革”词语大都在感情上、词义上或用法上产生了异化,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更新,但这一更新和异化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过程,以引起人们对“文革”词语更新和异化这一问题的关注。一“文革”词语的更新比其消亡要困难得多,一些“文革”词语的消亡往往取决于“文革”词语的更新情况。经过十几年的冲刷,更新了大量的“文革”词语,但也有许多“文  相似文献   

5.
谢晋于1957年靠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电影《女篮五号》而家喻户晓。此后,这位第三代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开始了他的电影叙述和电影模式化的创造,一部部令人深思和感人至深的力作,掀起了一场场的谢晋电影风。然而在他的电影作品里,尤其是早期维护女权所创作的女性三部曲(即1957年的《女篮五号》;1961年的《红色娘子军》;1965年的《舞台姐妹》)和文革后的反思三部曲(即1980年的《天云山传奇》;1981年的《牧马人》;1986年的《芙蓉镇》),却是在一种道德与政治体系的相互置换模式中完成的,这一模式体现在谢晋所关注的女权形象、男性形象和对电影所构制的“家”和“国”中。  相似文献   

6.
“文革”中两种力量的较量,从未在制约个人权威的层面上展开过,1959年“庐山会议”是个人权威与民主力量间的一次生死决战,前者胜利了,后者失败了,1962年“七千人大会”,历史为制约个人权威提供了唯一的一次机遇,对无限膨胀的个人权威失去制约是酿成“文革”劫难的直接原因,以“法治”取代“人治”,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对“文革”中的年轻知识分子沉痛荒诞命运的反省,不仅看到了懿翎的敏感与真诚、激情与忧伤,更看到了她面对“昨天的历史”时沉思与正视的勇气。在她的“记忆就是责任”的历史观照里,抒写出了一段历史与生命的寓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和面向经济主战场三个阶段。其中恢复与发展两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作的,所谓恢复,是对高等教育在“文革”中所遭受的严重破坏的创伤的医治:所谓发展,则是在恢复到“文革”前的高等教育状况基础上的发展。这对于解决当时人才断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急需,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第三个阶段则是在我国处于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发育阶段这一背景下,发生、发展和运作的。因此,为适应社会的变  相似文献   

9.
文革文学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是一个空白,但是文革叙事的影响却一直延伸到新时期以后的当代文学创作。本文从“文革叙事”入手,针对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浮躁与缺乏历史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本文从“文革情结”分析到“文革叙事”的发展过程,重点从“文革叙事”辐射到当代叙事文学特色,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之痛进行了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0.
申泮文院士的学术经历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困难的十年,但并不是荒废的十年.在“文革”中,申泮文殚精竭力、寻找机会进行科研,服务祖国.这个时期的工作为他迎来自己科学事业的春天奠定了基础.申泮文讲述了在“文革”中开展的彩色电视机荧光粉的制备、金属氢化物的合成、腐植酸的研究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综述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史记”就是这古代文化中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杰出的文学作品.它记录了史前期到汉武帝时代其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集中描写了汉初至太初年间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留下了当时各阶层人物鲜明的形象.以其高度的人民性,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技巧丰富了祖国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12.
要重视存量     
车耳 《世界知识》2008,(13):60-61
直到今天我还清楚记得“文革”期间人人引用的一句名言: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文革”对我们国家的巨大破坏是毋庸置疑的。但要命的是“文革”遗风仍在。  相似文献   

13.
“文革”期间,中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活动.作者根据有关原始资料,从政治和科学思想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一时期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情况,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性质及方法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文革”期间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是一种政治批判和哲学批判,所用的批判方法主要是故意歪曲事实,进行诡辩,将爱因斯坦的一般言论加以政治歪曲,以哲学标准评价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30多年了,有关这段历史的认知也好,反思也好,总结也好,已有过无数文字。但是它依然是今天文学创作的一个滔滔源泉。这是因为,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十年“文革”带给人们的灾难和伤痕是深刻、独特和刻骨铭心的。它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意蕴,比如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方面利益、观念与道德、价值的选择和取舍,都存留下了殊为难得的人生体验和痛切思考。传统社会形成的秩序和轨道在这期间被中断和打乱,人的本性在非正常的催导下无序运行,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文革题材小说创作中,绝大多数作家都热衷于从权威的政治视角出发,批判"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叙述范式较为单一.阎连科在他的近作<坚硬如水>中提供了另一种审美表现方式,作品摆脱了以往道德审判的惯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文革"那场动乱的原因,也为小说的文革叙述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作品消弭了早期文革题材作品的悲痛,消弭了小说叙述者过多的情绪,进入到一种智者的叙述、理性的思索和历史哲学式的观照中.  相似文献   

16.
小说《古炉》对1965年冬天至1967年春天那个历史时期古炉村触目惊心的贫困的展示引人思考:当年中国应当进行一场什么样的革命才能解决问题?是搞一场狠抓阶级斗争的“革命”还是搞一场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古炉村里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引人思考:在中国发生的那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它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革命。小说中的善人和狗尿苔这两个人物的意义是与“文革”的仇与斗的思想潮流相对立,是对“文革”的否定。《古炉》可以说是政治小说,但它不同于中国以前的革命政治小说的写法,它是把那一段政治历史当作乡村社会生活来写的,流水般的鲜活精到的乡村生活细节和民俗风情构成的生活画卷,使小说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7.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换过程中,乡愁就成为一个城市特色打造重要的历史发展背景与文化渊源.历史建筑延续着城乡的历史文脉,承载着城乡的地域文化,我们要重视其历史建筑价值的挖掘、元素的提炼,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留下城市和乡镇的历史记忆,让“新型”与“特色”并存.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我国电影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电影这一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在建设“两个文明”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历史作用,所以,电影制作的蓝本——电影文学,在整个当代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也不断升高。不过,我国当代电影文学创作频遭“左”来风雨的袭击,也受到其他错误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想的干扰。三十多年来她走过一条坎坷而曲折的道路。研究当代电影文学创作的经验与失误,探讨电影文学发展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美中两国大学电影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的论述对比,指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引进电影教学是对大学教学的一种“补偿”,同时从客观、主现两方面分别论述了电影教学是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需要。文章还指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应有自身的特点,将“电影学基础”的教学作为继续教育中电影教学的基本内容;是适合当今继续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的。  相似文献   

20.
<正>《流浪地球2》是一部精彩的科幻电影,在末日灾难的背景下诠释了中国式的英雄主义与牺牲精神,令中外观众都深受触动。伴随着这部电影热映,其中不少科幻概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数字生命。电影开场,面对生存危机,一些人提出“移山计划”(即后来的“流浪地球计划”),主张将地球带离太阳系并寻找新的恒星系;另一些人提出“数字生命计划”,主张将人类的记忆、感情、性格等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算法使人类的意识长期存在,那么人类就相当于拥有了数字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