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形成民族特色经济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16字保护工作方针十分明确.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为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特色发展并使其发展“反哺”非遗保护.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继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在2008年6月,又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计公布了1 028项.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共计有333项,占公布总数的32.4%,但其保存现状令人担忧.民族地区图书馆可以通过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调查、研究工作,收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建立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阅览室、数据库和网站,以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民族或群体的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是某个社会或者民族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彰显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在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困惑。笔者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出发,分析对其开展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几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著作权法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关心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历史变革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挑战.如何在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发展中,保护、传承、发展和传播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期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平台丰富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途径及形式,数字技术能够实现跨时间、空间的信息储存、共享和互动,这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北京郊区包括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平谷等八个区和密云、延庆两县,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北京历史发展的见证,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北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但是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的境地.而京郊现有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种植、采摘、收获等原有休闲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文化升级势在必行.京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北京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遗产、发挥遗产价值的需要,也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用方法与途径,以期为保护和传承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这一思路。首先分析了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必要性,然后着重研究了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在产业化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思路,以使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  相似文献   

7.
河南是文化大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本文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高校图书馆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优势,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可以拓展、延伸.结合实践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传递的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高校图书馆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优势,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可以拓展、延伸.结合实践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传递的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4,(4):51-5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对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主体、客体、内容、期限等进行必要的扩张和创新,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值得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整体观视野下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物质文化是针对物质文化而言的,往往把它作为与物质文化相对立的一个范畴。本文从人类学的整体观出发,认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在非物质文化的语境里物质文化才有意义,非物质文化只有通过物质文化的表现形态才能被认识。同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又分别各是一个整体,对某一具体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事项的认识,仍然需要一种整体观的视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同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也是一个整体。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只是保护非物质文化事项本身,而需要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一起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2.
重庆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庆三峡库区不仅具有璀璨悠久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存在着大量风采卓异、内涵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标准对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类整理,并充分把握其呈现出的民族性、区域性、草根性和脆弱性等特征,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加强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缺失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而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则是破解此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所谓生态场,即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产生和传承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立体空间。它们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奏。为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尚好的,使其得以恢复;已分散的,就将其整合梳理;已遭破坏的,就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 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 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 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保护"天地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例着手,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优势,从主动参与、准确切入、特色建设、着力推广四个层面探讨高校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和方法,强调实地考察、现场收集、原貌保存,全方位的建设"天地之中"特色馆藏。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意义、责任和建设问题,用个案的形式讨论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性问题,是国内外学界运用博物馆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三个重要方面。尼洋阁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贯彻了国家非遗保护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是首次将博物馆成功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取得圆满成功的范例,开拓出了一条文化援藏的新途径,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了全新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有关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保护方式等六个方面,对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010—2019年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献,发现近年虚拟现实在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器物、书画、雕塑和建筑遗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头故事与语言、传统技艺和传统习俗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的速度与准确性不断提高,且声音的加入增强了虚拟系统的沉浸感。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很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对我国对各类型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通过分析比较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职能、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差异,认为图书馆应当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与其他文化机构携手共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2010-2019年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献,发现近年虚拟现实在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器物、书画、雕塑和建筑遗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头故事与语言、传统技艺和传统习俗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的速度与准确性不断提高,且声音的加入增强了虚拟系统的沉浸感。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很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