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科技双刃剑效应产生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对于这样一个大问题,如果硬要在这里做出一个明确而简洁的回答,显然是困难的,但由此提醒人类应该正视科学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却是非常有益的.在对这个问题产生的成因探讨之前,我们想先提出三个前提性论点,以便下一步讨论的展开.一是虽然科学和技术确实是两个概念,但由于它们的紧密相联,故一般情况下不必严格区分,所以双刃剑效应的主体是科学技术;二是科技双刃剑效应确实存在,而且有的问题已很严重,这已由事实所证明,值得引起人类警觉;三是虽然科技的主体是人,它的负效应和人类的贪婪、非理性以及人类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有关,但不能就此得出这样的观点,即"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是人的问题,所以科技双刃剑效应是由人赋予的而不是科技本身的问题."诚然,人类采取的任何行为,包括科技在内,当然都和人有关,是属于人的问题,但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要讨论的重点却显然不是属于这个层面,否则就不要讨论"科技"的双刃剑问题了.  相似文献   

2.
让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两种文化究竟怎样融合?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则是问题之关键.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内在深层原因的现象学反思,来探寻两种文化在工程这一场域中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技术不能承受之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学不能承受裁定善恶之重 该用"天使"或者"魔鬼"这样的词汇去追问"科学"吗?换句话说,"科学"可以有对善恶的终审权吗?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科学似乎是一个全方位的、永恒的真理.好像不管是什么事物,只要是"科学"的,便像是吞了定风丹的孙悟空,任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弄起12级台风,也能岿然立于不败之地.如此地位,使科学无形中变成了人们终极的价值观.然而,科学能够独自地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吗?  相似文献   

4.
对"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一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对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的探讨.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价值问题,理论界提出了"科技负载价值"、"科技与价值无涉"、"科技价值中立"和"技术负载价值而科学与价值无涉"等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不想对这些观点进行具体的评价,而是想换一个角度即从劳动价值论视域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解读.从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来审视,科学不是"魔鬼"但却是"魔鬼般"地负载着人类科学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价值库",因此科学所形成的"价值库"即"科学价值库",是"魔鬼般的价值库".  相似文献   

5.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勾勒出了因科技迅速发展而被迫站在抉择"十字路口"的人类的踌躇:善用科技,将推动人类文明进入"快车道";恶用科技,则很可能为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6.
吃黑芝麻丸能"以黑养黑",是防脱"神器"?孩子闻柠檬能长高?2月科学流言榜2月28日发布,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科学文化异化的过程,也同时是人类对科学进行人文反思的过程和当代科技人文拓展的过程.后两个过程使当代科技呈现出日渐明显的人文化发展趋势,并对人类文化和文明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启示我们,诉诸科学,从科学走向人文,进而求得"两种文化"的统一和平衡,是我们克服当今人类社会种种重大危机,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根本性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古希腊科技与艺术展"在中国科技馆开幕,53件展品充分展示出古希腊在科学、技术与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机器人""自动门""键盘乐器"……谁能想到这是2000多年前的高科技?近日,由中国科技馆和希腊赫拉克莱冬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古希腊科技与艺术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53件展品分展示古希腊在科学、技术与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在希腊赫拉克莱冬博物馆创始人Pavlos Firos看来,每件展品绝非今人的凭空想象,而是特定学者  相似文献   

9.
政策范式往往决定了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目标的设计、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政策资源的利用。一定的科技政策范式既可以体现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政策内涵上,也可以体现在某个具体政策上。科技政策范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对科技活动起指导作用。如果科技政策范式不能提供解决科技活动所出现的新问题,科技政策作用就会变弱,从而出现科技政策范式的转变。二战后,科技政策经历了"为国防而科学"、"为工业而科学"和"为民生而科学"三大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1.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的必要性.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异化现象愈演愈烈.所谓科技异化,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塑造过和实践过的对象物,或者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而是"反我"的."人类已经被一种虚幻地、自满自足地考虑实践构造的科学遗弃了;这种科学所从属并为之服务的实践,就好像某种在科学界限之外的东西一样;这种科学满足于思想与行动的分离."([1],p.229)科学技术本来是"人为"的和"为人"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则成了压抑人的异己性力量.对此,西方许多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未来学家等都曾作过深刻的反省与追问,但他们大都把科技异化归源于科技自身,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原罪"、是"罪恶之源",而没有从人本身及人与科技关系对科技的制约来反思科技活动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是人类历史中明灯闪耀的"双子塔",公益慈善支持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而科学技术丰富公益慈善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方法。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经历了供养聚集、专业互涉和跨界交融的历史互动。科技慈善是二者重要的结合,主要表现在科学家人才项目的资助、科学组织机构的支持帮助、科技奖励和科技悬赏。科学技术解决人类问题的可靠性,公益慈善的科学性和技术化,以及发挥科技慈善家群体作用都将影响决定着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构筑人类未来的福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乎全体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不是应该像某些西方激进生态学家们所鼓吹的那样,人类要用放弃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来换取与自然生态万物的平等相处呢?本文在此分析评价了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启发性的深生态学,指出奈斯深生态学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中,实现了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有其积极、有价值的一面;但同时,奈斯深生态学也受到不少质疑,具有局限性。作为奈斯深生态学理论基础的"自我实现"论带有某种神秘主义和宗教主义的色彩,最终倒向生态伦理的乌托邦。奈斯深生态学从纯"自然主义"的立场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拒绝承认人是认识、改造自然的主体,以致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造成人类主体性的缺失。对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辩证地扬弃奈斯深生态学思想,以科学把握、妥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切不可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设生态文明,既不能追求一切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能追求一切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进步之帆     
正从一煤独大到绿色多元,我国能源发展已经走进了新时代,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出路是什么?易燃易爆的氢,使用起来安全性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上,中国科技人一直在思考中探索前行。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周程博士所著《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分析》一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剖析了7个中、日、美、德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试图引导人们思考: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是怎样取得的?影响科学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怎样更好地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作者恪守的写作原则是:所有案例都必须是国内学者没有深究过的,所有案例都必须按照实证的学术规范来进行整理,所有案例都必须能为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周程博士所著《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分析》一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剖析了7个中、日、美、德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试图引导人们思考: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是怎样取得的?影响科学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怎样更好地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作者恪守的写作原则是:所有案例都必须是国内学者没有深究过的,所有案例都必须按照实证的学术规范来进行整理,所有案例都必须能为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中,科学权威与民主理念都深入人心,然而公共领域中的新兴科技问题引发的各种争议造成了科学与民主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是由于人类长期认知实践所形成的公共知识系统在当代不能满足民主理想的要求所造成的。公共知识系统是一个社会的信息共享体,包括了社会和自然科学、艺术、文学、音乐等等,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成为其最突出的组成部分。公共知识系统中知识的公共存储包含了研究、提交、认证和传递四个阶段,一个促进民主理想的公共知识系统的理想形式应通过知识的分配正义为每个个体平等的提供他们追求个人"生活计划"所需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民间科学基金会是以推动科学发展为宗旨,利用捐赠及其他合法收入,支持非营利性科学活动的科技非政府组织,可分为科技奖励型、科学传播型、科学教育型、科研资助型、阿卡德米型和综合型等六种类型。它们能拓展科研经费来源、对科学进行"风险投资"、增加科学多样性、引领科研管理创新、丰富科技评价与激励手段、培育科学文化、开展科学外交和推动科技治理,有效提升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品质。我国应大力发展民间科学基金会,发挥其鲶鱼效应,激发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人类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在一定的现实阶段,这种能力总是有限的。在我们的认识能力暂时不能及的地方,这无限广阔且极其丰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过去和未来又是什么样子?于是,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就产生了幻想。在古代,这种幻想表现为神话。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诞生后,便有了科学幻想和科幻小说。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07,(7):34-35
据《生活科学》报道,科学具有驾驭能量的本领,它帮助人类实现了飞翔的梦想,攻克了很多疾病并且解释了很多现象。虽然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惊喜的好处,但是它并不可以对任何事情都能做出解释。科学家可能永远不会准确地知道宇宙是如何起源的,也不能帮助人们解决信仰这样的问题。同样,他们对超自然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也不能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20.
对“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一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对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的探讨。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价值问题,理论界提出了“科技负载价值”、“科技与价值无涉”、“科技价值中立”和“技术负载价值而科学与价值无涉”等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不想对这些观点进行具体的评价,而是想换一个角度即从劳动价值论视域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解读。从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来审视,科学不是“魔鬼”但却是“魔鬼般”地负载着人类科学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价值库”,因此科学所形成的“价值库”即“科学价值库”,是“魔鬼般的价值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