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顺利衔接是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采用文献法研究认为,实现二者的衔接必须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在体育实践和体育意识的互动中培养体育意识;通过体育俱乐部和家庭体育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实践上的交流和融合;强化个体体育能力和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转变学校体育资源专属的观念,建立服务大众的意识,学校体育场地所有权、使用分配权交给政府,管理上实行“学校、社会两扇门”制度,整合体育人力资源,实现体育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上海市试点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进行调查,探析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的效果.结果表明:学校领导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具有较高的理论认识水平和较积极的态度,但对进一步加大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力度的支持不够;对外开放主要是室外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和项目与群众需求有较大差别;群众活动的组织与体育场馆的管理问题仍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分担风险、社会参与管理的运作模式是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建议进一步加大公共体育资源政策措施的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城市体育场馆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在发展中逐步实现区域体育资源的均衡;大力扶持和培育公益或盈利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机构,承担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管理任务.  相似文献   

3.
从阳光体育的背景及家庭体育内涵入手,讨论了阳光体育视野下家庭体育发展路径的问题。认为应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锻炼机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家庭体育活动,享受体育的快乐,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在职责、义务、薪酬、工作条件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体育存在体育设施、专门人才、组织管理、城市社区体育资金等缺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对策和建议:合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有偿体育与免费体育相结合;体育运动时间分配与体育资源利用;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体育和大学生体质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出学校体育中有许多不合理因素应加以改革 .本文拟就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体育教学和管理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并谈几点改革设想 .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通过对学校体育产业现状的研究与分析,了解和掌握学校体育产业化内在的发展规律。学校体育产业应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信息、人力资源等优势,开展有偿体育服务活动,达到教学、创收双赢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魏强 《科技信息》2011,(36):207-207
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投入巨额资金建造,在体育教学以外,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大量闲置与浪费。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开发,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的丰富资源向社会开放,发挥高校体育场馆优势,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制约吉林省农村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诸多因素分析,提出发展对策,倡导由政府、学校、社会组成三方同抓共管的责任目标实施体系。政府主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宏观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督评价的职能;学校应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根据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动员体育社会工作者、师资培养机构及学生家长等广泛参与,更有效地加快农村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工作的进程,提高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为实现和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产业走向市场化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通过对学校体育产业现状的研究与分析,了解和掌握学校体育产业化内在的发展规律。学校体育产业应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信息、人力资源等优势,开展有偿体育服务活动,达到教学、创收双赢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双减”政策是对宏观社会经济进行的调控,课后服务作为重要的社会工程,对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公平、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机遇为:国家政策支持体育类培训开展,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法治保障;重塑健康成长教育生态,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发展空间;严禁学科类补课行为,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时间保障;学生体质发展切实需求,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需求保障。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挑战为:校内资源不足制约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普及性;绩效保障不足影响了学校落实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管理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性;校外培训资本化混淆了教育结果的公平性。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实现路径为: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新格局;健全绩效保障评价机制,探寻课后服务提效增质新举措;构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厘清各级管理职能新思路;明确学校育人主体地位,积极践行五育融合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在快速老龄化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对策研究,从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作为切入点,探寻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化快于老龄化、老年"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等现状以至于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场地器材、社会指导员不足、管理理念上存在问题和老龄产业尚未发展起来等因素。建议:树立代际公正理念实现"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基于健康管理理念完善老年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以体育院校和下岗职工为重点,扩展社会体育人力资源;以中央政府推动,加快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立法;政府放权于社会和个人,开发老龄产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岩 《科技信息》2008,(21):165-166
中学体育设施是社会体育的重要载体,要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解决广大群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就必须推动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在短时期内,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居民健身所需的体育设施并不现实,只有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体育设施,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挖掘其潜在的功能,才是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体育院校图书馆作为体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学生就业服务是图书馆的应有义务,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举措。体育院校图书馆在进行学生就业服务方面具有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培育的教学资源优势,就业应试性指导的文献资源优势,网络平台检索分析带来的就业信息优势。体育院校图书馆应从树立积极的服务观,完善体育特色教学资源,积极配合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解读与宣传就业政策,建立就业指导专题阅览室,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等方面进行学生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4.
吴强 《山西科技》2014,(5):97-98
餐饮部门作为高校后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食品质量,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探讨了高校餐饮部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人们把体育定位在社会的范围内,体育即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体育应涵盖社会中的所有体育.现把社会体育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确定在同一层面上值得商榷.本文从社会形态、体育概念、哲学、社会体育的对应关系等视角,对社会体育所涉及的范围进行审视和定位,为社会体育的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政府可以通过体育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制度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上海市杨浦区政府正是基于市场化制度安排创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形成了补贴与项目委托相契合的供给模式,取得了很好成效,即政府引导与资助、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与运作、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与学校共同生产与提供、社区居民参与和协助的"补贴——委托——合作参与式模式"。这种模式既是居民体育需求的需要,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变革公共治理方式,构建新型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体制与机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大伟 《长春大学学报》2008,18(10):104-106
体育运动对于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终身体育是体育运动的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体育包含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教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加强大学体育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供给不足与失衡、质量低下、效率不高是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激励、法律法规完善等手段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尤其需要非营利体育组织、企业以及个人参与到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体育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