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2011-2012 CBA赛季的开幕,国内职业篮球俱乐部从NBA引进了大量外援,这对CBA的发展及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何管理这些外援的生活、训练及比赛,是摆在各俱乐部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对国内俱乐部的管理模式与NBA俱乐部的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寻找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运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2013—2014赛季CBA总决赛的6场比赛外援在得分、篮板球、助攻、盖帽、抢断方面进行技术统计,并对外援技术运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北京队外援的技术水平高于对手,尤其是在得分、助攻以及抢断上的优势比较明显,在篮板球和盖帽上的优势较小,并得出外籍球员对国内球员、教练员、俱乐部以及联赛的影响,并为相关部门提供联赛建设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CBA联赛对于外籍球员的引进已有16年的历史了,外籍球员已成为联赛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联赛市场化之初,引进高水平的外籍球员,不但因为其高人一筹的技术能力为球队提供技战力和观赏性,赢得了中国篮球界和广大球迷的认可.同时使我们迅速了解世界篮球运动的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战术、运动水平、篮球理念、对抗形式及竞赛办法等.外援的使用加快了中国篮球与现代篮球先进理念和战术体系的接轨,外援对CBA联赛的影响也正在逐步加重.笔者就本赛季外援在各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对CBA联赛水平和影响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篮球在国际大赛中没有取得人们期望的成绩,整体水平下滑。其中,后卫能力的欠缺是不容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若要在以后的国际大赛中实现突破,培养优秀后卫队员已是"燃眉之急"。CBA作为当今国内篮坛最高水平的联赛,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篮球训练理念,汇集着全国最优秀的后卫球员,而且还聘请了国外优秀的篮球后卫外援参加比赛,很好地融合了世界各地的篮球后卫的风格,使其与国内的优秀后卫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该文在结合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2013~2014年度CBA总决赛后卫外援进攻特征分析,将两支强队优秀后卫外援进行研究比较,对北京金隅队后卫外援斯蒂芬·马布里和新疆广汇队后卫外援莱斯特·哈德森在比赛中进攻特征展开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了2007-2008赛季CBA篮球联赛进攻技战术的运用情况,并对这个赛季出现的新变化、新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如下:1)本届联赛取得优秀成绩的球队在比赛当中更加注重进攻技战术的综合运用及熟练配合;2)联赛中越来越多的球队运用掩护、挡拆、突分、策应配合后的三分球战术来提高投篮命中率;3)快攻战术意识越来越强,次数稳步上升,成功率越来越高;4)各个位置的球员技术更加全面,进攻技战术能够很好的综合运用;5)整个CBA联盟球队战术配合的移动速度和进攻速度加快;6)各球队更加重视对外援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对CBA联赛2011-2012赛季北京男篮与赛队的32场常规赛和13场季后赛的技术指标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决定比赛双方胜负的关键因素,分析北京男篮取得长足进步的因素和存在的不足,为今后CBA各球队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CBA甲A联赛三人裁判与两人裁判临场执法的情况作了调研分析,对2000-2001年赛季三人裁判制与1997-1998年赛季两人裁判制的各5场比赛的临场执法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CBA甲A联赛三人裁判与两人裁判执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CBA甲A联赛三人裁判与两人裁判临场执法的情况作了调研分析,对2000-2001年赛季三人裁判制与1997-1998年赛季两人裁判制的各5场比赛的临场执法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葛慧丰  徐丰 《科技信息》2007,(1):122-123
为了正确认识我国男子篮球队中锋运动员同外援中锋运动员在主要技术指标上的优势与不足,通过2005-2006赛季CBA联赛中外优秀中锋的技术统计数据,并结合录像观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整理,进而提出了迅速提高我国篮球中锋队员竞技实力的设想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临场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易建联在2004-2005赛季与2005-2006赛季CBA联赛各前25场比赛的技术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得知今年易建联在比赛中的技术水平发挥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在得分能力,篮下进攻攻击能力和篮下造对方犯规能力等方面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11.
2011-2012年CBA引进众多前NBA外援,CBA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CBA外援效应问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CBA引进众多前NBA球员迎来绝佳发展契机,外援对提升CBA品牌价值、整体竞技水平、对抗性、观赏性、均衡球队实力、群众体育发展、篮球文化建设产生正面效应;对CBA管理难度、经营风险、球队过分依赖外援、国内后备球员培养、竞技篮球发展、篮球文化创新发展有负面效应;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为CBA及中国篮球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匡桂阳 《科技信息》2008,(30):205-206
CBA联赛引进外籍球员、教练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作为中外球员、教练间赛场内外的联系的纽带,中方翻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翻译学理论中的语用学为理论基础,结合CBA联赛的这一特定的语用场景,对译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提出要求,认为中方翻译在CBA赛场内外扮演着文化构建者的角色,虽然,此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不了比赛的胜负,但是,作为俱乐部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应本着为俱乐部、为联赛负责的态度,以受众对象(中方球员及教练)的充分领会为翻译的最终目标,忠实地传达外籍球员、教练的思想,为CBA联赛及俱乐部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提高对外援助效果这一国际潮流的推动下,各捐赠国越来越关注援助的有效性问题,并积极完善本国的教育援助评价制度,以实现对援助项目的有效监测和评估。经过一元化改革后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扩大了评价对象和目的,导入了成果主义,完善了外部第三方评价,建立了一个全方位的内外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四川男篮作为新中国篮坛竞技史上的传统强队,2013斩获NBL冠军及加盟CBA,探究其荣辱兴衰的发展史与分析新赛季球队竞技表现及技战术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依据篮球及运动训练学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内容分析法,针对其在常规赛季的攻防指标数据、外援的使用及依赖性、场均四节比赛节间的得分变化、主客场球队的竞技表现等方面展开客观陈述与理性分析。研究表明:(1)四川男篮青年后备力量培养的缺失与长期依赖国内外外援的陋习,导致其在中国篮坛竞技表现及成绩跌宕起伏;(2)四川爱家男篮在CBA赛场竞技表现处于中下游水平,在得分能力,拼抢及保护篮板,个人抢断与团队助攻方面较差,投篮罚篮三分的命中率等方面表现中规中矩;(3)球队在队员年龄、身高、体重、克托莱克指数方面与国内球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主客场表现大相径庭,主场胜率高达74.13%;(5)替补队员能力不足及青年队员居多,导致外援得分篮板助攻盖帽等各项指标数据占到全队60%左右;(6)球队第三节得分与比赛最终比分相关性达0.55且显著性相关(P〈0.05),其次为第4、2、1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对外援助始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自身的生产力低下,物资十分匮乏。尽管如此,新中国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向那些寻求中国援助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受援国人民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受援国的军事水平。这一举措不仅帮助受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的对抗中生存下来,而且加强了中国与各受援国之间的友谊。但是,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超出了与中国自身的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援助水平。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渐提高,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日趋成熟、更加理性,从简单、单一,缺乏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转变为手段多样、内容丰富,能够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体现了援助的"互利性",更符合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政策经历了从拒绝到接受再到积极争取的演变过程,形成了较稳定的方针政策、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为我国新时期的救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相对于东盟拥有了更多的外资,东盟国家总是把中国引进外资的增加和他们的(绝对或相对)减少作比较,因而具有了和中国竞争外资的动因。东盟国家和中国引资博弈所采用的策略可以简单概括为:内部靠政策,外部靠联合。理论和事实都证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两个行为主体对外资的竞争反而导致了各自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损失。中国在制定吸引外商投资策略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东盟和自己进行的引资竞争。在政策对比方面,应由原来的注重地区性优惠向注重结构性优惠转化;在突出优势方面,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进一步开放和完善市场;最后,要积极推进东亚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8.
对中美篮球职业联赛现行的转会制度做了比较,找出了中美篮球联赛中有关转会制度的差异,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对CBA联赛发展的影响,指出我国的转会制度应给予俱乐部更大的自主权,加强联赛中球员的合理流动,使我国的联赛发展更符合市场规律,以促进我国CBA联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