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国维文学美学思想从德国哲学美学中汲取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他对德国哲学思想的接受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在阐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真”、“美”的内涵时,王国维的文学美学观念所表现出来的德国美学因素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美学史上,各路大师对美的认识都有智者仁者之见,但由于他们各自的认识体系大多失之偏颇,故而其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都有不足之处.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然的人化”理论,是打开美学迷宫的锁钥,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旗帜.正如马克思的其它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样,马克思的这一美学命题也在康德那里早有端倪,在黑格尔那里有所阐述,他们的学说虽摆不脱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性质,但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影响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文学美学思想从德国哲学美学中汲取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他对德国哲学思想的接受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在阐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真”、“美”的内涵时,王国维的文学美学观念所表现出来的德国美学因素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中国传统古典文论的概念,王国维的“古雅”以西方美学范畴为基础.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王国维区别了“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其“古雅”概念主要是指“第二形式”,是对美的对象的表现形式,是双重形式,也就是“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古雅”和“优美”、“崇高”的互补性.对“古雅”的判断是经验的、后天的,个人和时代的不同也同样制约着对“古雅”的判定,而这种判定同时又需要一种“修养力”.  相似文献   

5.
结合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在整体性、同一性和互动性方面的共性,通过对《奥兹国的稻草人》、《红色童话》、《橄榄色童话》、《伊索寓言》、《彼得.潘》等儿童文学中一些片段的翻译进行解析,分别从内容、形式及修辞手法等角度阐述翻译文本中儿童文学本身所蕴含的美,具体表现为译者不仅要通过词美、句美、意美来传达原文的含义,也使儿童本身成为构造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意义的一部分,表明重视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不可或缺,把握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之间的共性并合理利用、加以发展,将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进程。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不仅充满朴素的辩证法,而且也有许多审美心理描述,对我国古典美学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作为“天下根”的“道”的特征是“大美”;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的含蓄美;大美是“清静以为天下正”的阴柔美;大美是“复归于婴儿”的童贞美;大美是“见素抱朴”的自然美。老子的美学思想不是支光片羽,而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美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孔子关于《诗》的“兴”、“观”、“群”、“怨”的思想和“文质彬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五美”“里仁为美”、“为仁由已”思想对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深入理解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以及注重素质教育在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素质教育的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所言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四大”思想中,不仅有着积极的工夫论思想,而且预设了完备的体道路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道德经》所言的道之含义,老子层次递进的“四大”思想应该是自人始道终,至“法自然”最终兼摄的四个层次,其中蕴含的功夫论和境界论也是对现实的人的理想性规定与激励。整体言之,“四大”思想也集中体现了《道德经》所蕴含的宇宙论之意涵。  相似文献   

9.
《春秋》笔法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古代诗论和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迄清,虽然不乏审美体验、个性情感的追求,但“美刺”、“讽谏”一直都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诗》与《春秋》相表里”的观念.受“依经立义”意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汉赋的创作和评论也多围绕“颂扬”、“讽谏”入手,虽然他们褒贬殊异,入思理路却惊人一致:肯定者借助“讽谏”的理想功能来提高汉赋的地位,贬抑者则借助“讽谏”的既成实效采否定汉赋的价值,共同指向其“劝百讽一”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巴黎手稿》等马克思早期文本思想资源的深度发掘,实践关学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语境:它以实践观念构建本体论基础,又在本体论基础上逻辑必然地确立起主体的价值向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关学本质上就是人学美学,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关学的“突破”,其实都是在实践美学所设定的独特哲学语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早期的中篇小说《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人》、《官场》、《头人》等系列作品都渗透出一种有关权力的思考,作品刻画了一个个在权力重压下被扭曲的“官”或“民”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为获取权力或为权力所驱使,在权力的角斗场上疫于奔命,成为主体意识沦丧的灰色人群。通过对灰色人群生存状态的审视,刘的“新写实”叙事文本极大丰富了当代文学对人性内涵的表达,揭示了国人真实的文化心理和当前面临的精神困境。同时,这些作品蕴含的矛盾也表明作家思想的犹疑及其对传统现实主义写作观念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女性主义的先驱,更是出色的小说理论家。她阐述了大量的小说美学思想,同时也是西方现代小说美学思想的实践者。她给西方哲学、美学及艺术观念的再创造与再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与思想,其“诗化小说”、“非个人化”、“主观真实”等美学思想对西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其挑战性的文学实验使现代主义小说跨人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和”是《乐论》所论的核心美学范畴.以和为美不惟是阮籍论乐的核心,也是整个正始时期的理想美学原则.它具有特定的美学内涵与外延,及历史渊源.在正始审美风尚中,它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内涵演变及原因具有可追溯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苏轼诗歌来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理、神的审美问题,并结合苏轼诗歌中蕴含的绘画美,证实“诗画相同论”的中国“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历史典籍。它不仅形象地记载了战国时期许多重要的史实,而且还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类型形象,为后世所叹赏和传颂。据笔者统计,在这部历史巨著中,作者所描写的各阶级阶层的人物共有四百多人。其中有君王将相,也有谋臣说客;有高才俊杰,也有游侠义士,乃至“鸡鸣狗盗之徒”,“引车卖浆者流”。研究和欣赏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了解作者“腾褒裁贬”(《文心雕龙·史传》)历史人物的价值标准,探究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美学思想,都是很有意义的。1.在《战国策》中,作者着力描写的一类形象是那些政治开明,目光远大,而且能富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这一热词,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精当的美学表述,从美学的意义上阐发“美丽中国”,不仅有助于对“美丽中国”的准确把握,还有助于对“美丽中国”的深刻理解.“美丽中国”在以竹简书、绢帛书、纸质书、电子书等为载体的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不但是形体美和线条美及色彩美等自然美、社会斗争美和生产劳动美及日常生活美等社会美、画面美和意境美及神韵美等艺术美、对象奥妙美和过程严谨美及成果新奇美等科学美的相生相谐之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美、思想美、情操美、德性美、心灵美、精神美的大雅大俗之美.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是一部道家的哲学经典,出自于春秋末年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之手。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评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而有“褒贬不一”或“各取所需”。本文从审美心理入手,探讨了道德经的美学价值,认为其具有:思辨质朴的理智之美,迂回曲深的含蓄之美,扑朔幽远的朦胧之美,明快轻灵的韵律之美。  相似文献   

18.
从美学的视角反思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从观念层面、内容层面到形式层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美学缺失;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思想政治课本身蕴涵的美学因素,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美学渗透,寓教于美,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真、善、美相得益彰,切实提高其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崇高开始是指台榭的高大,后来逐渐向其他事物扩展,至春秋时,崇高已演变成了表示特定含义的美学观念.这一美学观念与西方的崇高不同,具有美善结合,善之崇高美重于物之崇高美,大美相连,大之崇高美高于一般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陈丽 《南昌高专学报》2005,20(4):88-89,98
朱熹的美学思想主要由“文道之辨”、“理象之辨”和“诗辨”构成。朱熹认为“文”与“道”是合一的;在“理”与“象”的关系问题上则认为理为象之根本,象为理之应用;关于“诗”。朱熹情有独钟,所论涉及诗学的方方面面,并特别推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古风古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