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葬花吟>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文学形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葬花吟>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呈现给译文读者的是两个不同的林黛玉.杨译版的林黛玉更贴近原文;而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霍译版的林黛玉在一定程度上被西化了.  相似文献   

2.
《葬花吟》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文学形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葬花吟》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呈现给译文读者的是两个不同的林黛玉。杨译版的林黛玉更贴近原文;而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霍译版的林黛玉在一定程度上被西化了。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的死亡本能是贯穿其一生的。这种死亡本能在前期表现出来的是消融自我、融于自然。来到贾府之后这种表现更加强烈,同时也产生了变异——施虐、受虐、自虐,拥抱死亡。林黛玉就是在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相辅相成之下,上演出了令人目眩的动荡人生,也就是《红楼梦》所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并且,林黛玉的真实心理会反映到她的梦里。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林黛玉进行解读,可以找到其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从而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林黛玉及其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美学认为:美需要审美主体的建构。从现象学美学视角看,林黛玉只是在贾宝玉眼中才是最美的。作者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是模棱两可的,他期待着读者主动建构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  相似文献   

5.
近日,一本名叫《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的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它揭示了西方《红楼梦》译本的诸多不当之处,比如把林黛玉这个名字译成"放荡的女人",刘姥姥信了基督……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饱醮心血之笔塑造了一个个悲剧人物典型,其中林黛玉更是典型中的典型.细品林黛玉,总觉得她的个性中暗含着某种扭曲.林黛玉的人生悲剧的形成不排除社会历史客观际遇的摧残,不排除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压抑,不排除生理病理等先后天缺陷对她们身心健康的损伤,此外还应该有某种主观自为的原因.这就是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才貌双佳的少女,其心灵上积着一种彻里彻外的自卑与自尊极度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便是林黛玉人生悲剧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饱醮心血之笔塑造了一个个悲剧人物典型,其中林黛玉更是典型中的典型。细品林黛玉,总觉得她的个性中暗含着某种扭曲。林黛玉的人生悲剧的形成不排除社会历史客观际遇的摧残,不排除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压抑,不排除生理病理等先后天缺陷对她们身心健康的损伤,此外还应该有某种主观自为的原因。这就是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才貌双佳的少女,其心灵上积着一种彻里彻外的自卑与自尊极度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便是林黛玉人生悲剧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红楼梦》众多女性中最为伤感的人物形象。《红楼梦》章章精彩,字字珠玑,红楼人物色彩斑滥、星光闪闪,林黛玉是其中最遥不可及、最让人追随、最亮最美的一颗明星。黛玉之悲,多少人为其特有的悲剧之美倾倒,多少人从她身上感受到最为伤至肺腑的痛。本文从美学的角度阐释从林黛玉身上感受到的魅力以及时代赋予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的出场为开端,在其视角的观照下,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贾府典型环境,运用不同的环境烘托了人物性格。本文抓住其中的几个"不同",通过比较突出特点,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林黛玉形象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林黛玉是整部《红楼梦》的核心,她的"三美"留给后人最深刻的思考,了解《红楼梦》理应从黛玉开始。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之一,是作者赋予情感,倾其心血塑造的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典型形象。林黛玉的语言不仅丰富真实,而且精练简洁,是丰富多样化与鲜明个性化的统一,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人物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飘零与孤独,使她喜散不喜聚,在日常生活中爱哭流泪,经常说“死”。林黛玉诗词抒写其内心的哀伤凄怆、抑郁不平、苦闷颓伤的情感,孤傲高洁的性情,对自己生离死别的命运有强烈的预感,蕴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死亡意识使林黛玉成为最富有诗意也最凄美的生命,使《红楼梦》成为一曲女性生命的挽歌,一出旷世未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是作者深切同情并极力讴歌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中具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有多种美德。她不仅真诚坦荡,而且率性自然,同时还谦虚逊让,林黛玉也应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论者多矣,然而雪芹“书未成”,“泪尽而逝”,论者无非依据脂砚,畸笏等人的批语,作一些合理的严谨的探佚工作。如所周知,以曲折深细的笔触写出撼人心魄的“林黛玉之死”,从而完成这一伟大悲剧的结局的,实乃“红楼外史商兰墅”。“高鹗笔下的林黛玉之死”,倒是值得人们着重加以研讨的。  相似文献   

16.
崔莺莺、林黛玉作为勇敢地追求幸福爱情的女性艺术形象,无疑以其真情、至诚,引起了人民强烈的共鸣。本文从出身显达,追求自主婚姻,向往真情挚爱,感情细腻,诗文俱佳,以及她们在恋人面前的自尊与矜持五个婚恋心态方面的相同点进行分析,从而最后得出了崔莺莺是喜剧型人物形象,林黛玉是悲剧型人物形象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几首主要诗词曲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指出它们对表现人物命运、刻划人物性格、诠释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角度选取了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内容,分析它们在塑造林黛玉形象中的作用,并试图用符号和指号的概念来给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定位。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贾雨村、林黛玉、薛宝钗投靠贾府,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是不同的。贾雨村是利用贾府的势力东山再起,升官发财,后来又出卖贾府,是一个十足的忘恩负义,卑鄙无耻的奸雄形象,最终被黑吃黑;林黛玉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用自己的弱小身躯去抵御侵害,是一个纯洁脱俗,不追求功名利禄,敢爱敢恨的具有封建叛逆的少女形象,最终"质本洁来还洁去;"薛宝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地在贾府上下周旋,事事按照封建主义的标准待人处事,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最终成为殉葬品。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借林黛玉教导香菱学诗,显示他的关于诗歌创作的见解:一是:先从几家著名的诗人作品里读上几百首,“细心揣摩透熟”,做个“底子”;然后,是广泛地“一看”古代优秀诗人的经验。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五言律读一二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王易)、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这番话,我们应该领会她的精神。意思是说:先对王维、杜甫、李白的诗细心揣摩透熟几百首,做个底子,以后旁及陶、应、谢诸家,融会而贯通之,这样就不愁不会咏诗。黛玉讲的是学诗的基本功,先对王维、杜甫、李白三个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