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降低轿车车内后部噪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应用现代试验和分析技术对轿车车内后部低频噪声源进行识别,并通过识别结果对轿车的原设计进行了改进,使轿车车内噪声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轿车车内空腔声学模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轿车车内空腔声学模态,为了获取车内空腔的声学共鸣频率,提出了一种空腔声学模态试验方法,并对实车的声学模态试验结果与该车车内声学模态的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为车内空腔的低频噪声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周小明  舒斌 《江西科学》2020,38(3):400-404,422
在某纯电动轿车NVH性能开发过程中,试验车在粗糙路面出现车内噪声过大并有明显的轰鸣感,主观驾评中该问题列为不可接受,严重影响客户乘车舒适性。为此通过试验识别车内轰鸣特性,在路径上对各零部件进行诊断,锁定了顶盖为轰鸣感主要贡献源。针对顶盖轰鸣现象,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顶盖局部结构进行增强优化设计,最终对车内轰鸣有所改善并提升乘车舒适性。该研究对纯电动轿车车内轰鸣识别排查及改进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有限元(FEM)和边界元(BEM)联合的方法对燃料电池轿车车内结构声进行预测和控制研究,提出了基于FEM/BEM的车内结构声分析方法和流程,建立了车身有限元模型和声学边界元模型,施加实测的激振力计算声学响应,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并进行误差分析.提出板件声学贡献分析的指导原则,介绍板件贡献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所关注频率的车身板件声学贡献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车身板件采取约束阻尼处理等控制措施,通过虚拟验证改进结果,车内低频噪声明显降低,其中后座椅和前地板改进最明显,证明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达到优化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噪声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ADAMS轿车天窗运动执行机构的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轿车天窗运动执行机构速度及运动复杂性不断提高,其研制过程的运动学分析、安全评价愈显重要,而其传统设计常采用类比法或经验取值法,限制了产品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应用MSC/ADAMAS虚拟样机软件建立了某轿车天窗运动执行机构的数字样机模型及其仿真分析,并基于ADAMS的参数化设计功能,建立了该机构优化设计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仿真和优化结果表明,该设计性能良好,满足设计要求,同时缩短了设计周期,节约了产品成本,对同类产品的开发设计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洁珊 《广东科技》2008,(3):196-196
汽车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车内空气污染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4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参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新车车内空气污染进行抽检,结果90%的轿车存在空气污染,其中约23.4%车辆甲醛超标,一些车辆甲醛超标达五六倍以上,车内空气质量状况令人堪忧。^[1]  相似文献   

7.
某轿车产品研发过挥中,出现了车内噪声偏高、发动机怠速方向盘抖动2个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的振动噪声问题,为了解决车内噪声偏高问题,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其中包括车身孔位的密封、旁路密封、车内钣金件的隔音、吸音处理.对于发动机怠速方向盘的抖动,一方面加强了发动机悬置软垫的装配质量一致性,另一方面调整了发动机悬置软垫的静刚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解决了车内噪声声压级偏高和发动机怠速时方向盘的抖动问题,从而提高了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8.
针对车内乘客面临交通空气污染暴露风险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以东风本田思域轿车为实验用车,选取福州市三环快速路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至浦上大桥路段,利用微型环境检测仪收集车辆行驶中车内PM2.5、PM1.0、黑碳(Black Carbon, BC)等空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不同车窗开关方式下车内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以及其受交通时段、车道等变化的影响,并揭示了车速、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车内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关窗能显著降低车内颗粒物浓度,特别是在07:00-09:00和17:00-19:00交通高峰时段,中间车道车内颗粒物浓度最低,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车内颗粒物浓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统计能量分析法的轿车内室噪声优化与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了一个统计能量分析(SEA)模型用于轿车的内室噪声的仿真计算,400-5000Hz频率范围内SEA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车内声压水平实测值的误差达到3dB以内,基于此模型进行了轿车内室噪声的优化与控制研究,获得一系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轿车理想的车内声品质主客观评价模型,采集某轿车在时速为60 km·h~(-1)时,车内播放不同音乐时的驾驶员双耳噪声样本.对声样本进行剪辑、等响及分频段等预处理,基于成对比较法进行车内声品质主观评价试验、客观参量计算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RBF)3种评价模型.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评价模型各个频段的误差较大,稳定性较差,车内声品质的评价为非线性过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整体频段的误差最小,频率为160~1 280 Hz时的误差较大,相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误差进一步缩小,但距理想的预测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基于径向基函数评价模型误差基本能控制在20%以内,且稳定性较高,能够较好地预测此试验工况下的声品质.  相似文献   

11.
车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和行车安全有很大的影响.以CO,CO2,TVOC作为研究汽车内污染和道路污染的检测物种.结果表明:车辆内外污染排放强度会较高,快速及外循环通风模式可以使汽车内CO2低于0.10%及其它污染物的控制;不同路段和时段选择合适的通风模式,可避免车外高CO污染对车内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某全塑汽车车身为模型,应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表面粗糙度对车身空气动力性能的影响。分别对相同外形不同粗糙度的各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各模型气动阻力、气动升力、速度场和压力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塑料车身表面粗糙度对气动阻力影响不明显,但是可以降低气动升力。此结论也将对金属车身的设计优化起到积极作用,对金属车身表面进行喷砂等处理,适当增大表面粗糙度会使其气动升力减小。  相似文献   

13.
当汽车直接曝晒在太阳下时.积热导致车厢温度迅速上升.车厢高温对于进入车内的人员将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亦让乘坐人员感到极为不适.基于此提出一种创新的研发装置,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作为自主能源.用以限制车厢的温度过高.该限温装置可方便的装设在车顶天窗的位置.运用热传递原理将车内积热迅速散选.文中提出之限温装置以改善汽车车厢闷热效应为最佳诉求,而且在太阳能自主供电的情况下达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限温装置的运作排除车厢积热.使得车内在第259s即可降温5.7℃,降温幅度可达12.5%,效果极为可观.  相似文献   

14.
为对车内温度水平进行预测,采用热网络法对车辆停车和行驶状态下的车内温度进行计算。太阳辐射是影响车内温度水平的主要因素,而热网络法通过建立和求解节点热平衡方程,获得各节点的温度,尤其适用于以辐射为主的换热问题。车内外的对流换热采用实验关联式进行计算。由热网络法建立的节点热平衡方程组为非线性方程组,采用牛顿迭代法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与实测温度值的比较显示,两者吻合较好,表明热网络法用于车内温度预测的有效性。另外,计算结果也显示车窗玻璃的透射率对车内温度有明显影响,在考虑安全的前提下,选取合适透射率的车窗玻璃材料可起到减少车辆能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梯轿厢随行电缆有碍美观且需要定期维护,为了摆脱对随行电缆的依赖,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电梯轿厢无随行电缆非接触供电系统,采用高频松耦合变压器实现电能的非接触传输.电梯轿厢升降运动时利用蓄电池的储能供电,非接触供电系统处于关闭状态;在每个楼层平层静止时,系统收到电梯平层信号,系统启动供电并对蓄电池充电.这种供电方式可以提高供电效率,减少高频电磁污染.分析了松耦合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工作气隙、工作频率、补偿电容等对供电效率的影响.根据系统要求设计了简单高效的大功率开关电源充电器,稳压效果好,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困境”的理论视角, 使用针对北京居民环境行为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 探究公众面临大气污染时选择减少驾车和购车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采用线性与定序两种回归方法分析问卷调查数据, 结果显示影响个体购车和驾车减排行为的主观因素有所不同。其中, 未购车人群的购车意愿受到个体知觉行为控制感的影响较明显, 而已购车人群减少驾车的意愿更容易受到个体对大气污染的道德规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当个体预期付出成本较大时, 即使他们具备高的知觉行为控制感, 也难以在行为上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进气预混甲醇柴油汽车的经济性性能和加速性能,并开发了控制甲醇喷射的电控装置。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进气管喷射甲醇与空气形成均匀的预混合气,在气缸内由柴油引燃的方法,能使甲醇对柴油的替代率达到35.1%,经济性有所改善,而汽车的加速性能有较显著地提高。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柴油汽车对石油资源的消耗。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种流动传热数值计算模型,利用SIMPLE算法求解二维椭圆型方程的程序,针对上海化机二厂HBG-700型横流塔进行了传热传质数值计算,考虑了流动的非均匀性和空气密度变化,以及流动、传热和传质的耦合。通过计算,得出冷却塔中,空气的速度、压力、温度和含湿量,以及水温的二维分布。出塔平均热力参数与实塔测试结果以及压差法的计算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9.
为快速准确地验证高速动车组空调系统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提出了一种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方案。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测量与模拟计算的结果,帮助设计人员评价车厢内的热舒适性,建立新的客车空调效果检验模式。系统由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空调性能分析软件及空调设计数据库组成。无线测量网络基于ZigBee协议,节点硬件应用JN5139模块设计,采用Cskip算法的树型网络地址分配策略,对温湿度传感器进行非线性补偿;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使用FLUENT软件;用ADPI(Air Diffusion Performance Index)指标评价热舒适性。小规模模拟试验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准确地实现了温湿度等参数的实时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