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之管键”,《吕氏春秋》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利民思想。民贵君轻、仁政德治、修齐治平作为《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的理论根基、关键方略和逻辑进路,道法自然、天下为公、尊贤上功和利民为本作为《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的理论遵循,饱含着丰富的价值底蕴。充分挖掘《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的内涵底蕴,能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治国智慧、坚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导向、推进德法兼济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除了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和吕不韦当政后发挥门人宾客作用所为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先秦"杂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吕氏春秋》出于战国诸子之手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格是无可非议的。由此处着眼分析,秦为富国强兵而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战国士人价值观的转变也为《吕氏春秋》的成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傅玄的思想是以儒学为根本而兼综各家;其主流和本质主要通过《傅子》内篇表达出来,即以儒为本,儒法兼济,属于荀儒一类的儒家。传统文献分类学的做法与现代思想研究的方法可以并存不废,《傅子》应归类于杂家。  相似文献   

4.
两汉学术中始终存在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这种学风直接促进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淮南子》以及严遵、扬雄、王充都追求《易》、《老》在义理上的契合,融汇贯通,成一家言。《周易参同契》则主要是运用《周易》和易学的思想来作为道教炼丹术的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之术。总之,两汉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不仅对魏晋玄学和道教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以儒道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儒法至汉晋方得以合流,而早在先秦,子夏子思之学已与法家有融通之处。子夏氏之儒的行事及思想或许正是法家任法与专制理论的源泉。子思"牧民以利"更与法家功利思想如出一辙,儒简"定纷止争"譬喻的记载即是儒家子思学派与法家思想融合的印证。  相似文献   

6.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据郭沫若的考证《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是孟轲的弟子“‘乐正氏之儒’的典籍”。而《大学》与《学记》都是从儒家的性善出发,思想体系很相似,在内容上则互为表里,各有侧重,从而推论出《学记》也是“乐正氏所作”。它成书于战国后期,即公元前四——三世纪。成书于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最完整最辉煌的一篇教育论著。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社会的教育经验,其中的精华部分,是我们应当继承的遗产。毛主席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  相似文献   

7.
儒墨显学给韩非带来巨大学术压力。为了证明儒墨之学的愚诬,韩非设定了两条检验标准。在这两条标准之下,韩非必须通过师事苟子才能论证法家思想的合理性,因此,韩非师事苟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韩非与荀子共同遏制墨家“兼爱说”,客观上实现了儒法的短暂学术结盟。韩非对孔子进行“法家化”处理,强化了法家存在的合理性,至此,韩非完成对儒墨的学术突围。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在解决人性本质与资源占有矛盾的问题上儒墨法各具特色。儒家倡导即凡入圣的生活,墨子提倡超凡入圣的生活,而韩非则主张按照丛林法则像动物一样地生活。韩非“去仁爱”。舍弃了“仁爱”的差等原则.导致其在“爱”与“恨”的权衡中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儒墨颉颃,百家争鸣。即使是在《墨子》兴盛一时的战国,《墨子》研究亦未完全脱离援墨注儒的藩篱。儒学为宗,《墨子》绝而不息,牢固的儒家正统观念更使得后世的《墨子》研究者很难跳出援墨注儒的窠臼。以致于后世学者立足儒家学说,看墨必提儒、说墨必比儒,赞墨必赞儒。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音初》篇云:“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这《候人歌》的作者涂山氏,就是中国第一位女诗人。其理由如次:一、据“(禹)娶于涂山(《尚书》)、“禹娶涂山氏之子”(《帝系》)、“予娶涂山”(《史记》)等记载,禹与涂山氏之间存在着爱情和婚姻关系是可以肯定的,那么禹“娶涂山,甫及四日即往治水”(《尚书注》),数年不归,涂山氏怎能不发出“候人兮猗”的感叹呢!二、早于大禹时代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后  相似文献   

10.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中较有特色的一部著作。关于《孝经》作者,大约有九种说法:孔子自撰说,曾子所录说,子思所作说,七十子之徒遗书说,齐鲁间儒者附会说,孟子门人所著说,汉儒所作说,折中说,曾子门人编录说。从先秦古书成书体例、思想内容、出土文献旁证等方面考察,我们认为,曾子门人编录说较为妥当。具体而言,《孝经》作者应当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  相似文献   

11.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中较有特色的一部著作。关于《孝经》作者,大约有九种说法:孔子自撰说,曾子所录说,子思所作说,七十子之徒遗书说,齐鲁间儒者附会说,孟子门人所著说,汉儒所作说,折中说,曾子门人编录说。从先秦古书成书体例、思想内容、出土文献旁证等方面考察,我们认为,曾子门人编录说较为妥当。具体而言,《孝经》作者应当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淮南子》的思想系统的阐述,以及《淮南子》前后的文化状况的分析,对《淮南子》的文化一统的自觉追求现象作了理性的分析和概括。认为〈淮南子》文学思想受制于其文化一统的自觉意识,在思想渊源上,具有立足黄老,兼容并取而以融汇儒、道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依据《左传》、《史记》、《尸子》等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发现,《论语·微子》所载"子路问津"处,在今河南省南阳方城县境内独树镇与杨楼乡交界处的杨武岗、上曹屯自然村一带砚水东流处.  相似文献   

14.
《论语集解》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它打破了两汉学界的师法门户之限,杂糅古今经学,吸收了汉魏以来八家学者的优秀成果,援道入儒,训释简洁精当,不但本身成果卓著,跻身于《十三经注疏》之列,亦能破除两汉注经的烦琐和阴阳五行之说,给经学注入一股清新简洁之风,也导致了魏晋经学“儒道兼综”思想格局的形成和经学的玄学化,可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邱忠堂 《西藏大学学报》2010,(Z1):162-165,178
南朝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从先秦圣人观发展而来,经过两汉及魏晋学术的熏陶涤荡,吸收融合佛道思想而成型。皇侃《论语义疏》中的圣人观从内涵、人性论基础和价值启示等个方面都凸显出儒为宗、融合佛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一部集先秦诸子精英之大成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开后世集体著书之先声的宏论力作。结合前人的诸多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从文学性研究的一个方面看,《吕氏春秋》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作用有三:一、承前启后,二、创立了体系性与完整性兼具的结构形式,三、开宽厚博大的文化胸襟之先。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的重农学说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是以《商君书》、《管子》为代表的法家重农学说,一是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传统重农思想。商鞅及商鞅学派的重农学说,集中见于《商君书》的有关论述,并被概括为“农战“理论。《吕氏春秋》的重农理论,是西周重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以先秦道家圣人思想为主体,兼收儒、法等家的圣人思想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圣人观。在《淮南子》中,圣人一般是指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等人,是体道者、载道者、践道者和治世者,具有无为、因循、虚静、无欲和察微知几等品格。《淮南子》的圣人观彰显了《庄子》所标示的传统道家孜孜追求的"内圣外王"之至高理想。  相似文献   

19.
巫、尸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表演构成了仪式的主要内容。《诗经》中除了祭祀诗之外,其他一些描写盛会、舞蹈场面的诗歌也间接反映了巫、尸表演的仪式过程。传统的巫的职能在《诗经》中呈现出隐形化特征,巫术仪式也民俗化为歌舞欢会的形式;祝作为巫的一类,其职能相较于传统意义的"巫",有所区别,其祝辞表达已呈现出礼制化特点。与之相比,尸在仪式中的职能得以较为充分地展现,祭祖敬尸显然已成为礼制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窥见《诗经》时代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向政教制度下礼制文化的递嬗。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融合兼采了多家思想,对《庄子》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接收态度,多处以不同形式援引化用《庄子》入文,包括以点明出处的方式引用《庄子》语句,对庄子寓言本义予以继承、发展、改造,或者直接吸收其思想观点.引用后的庄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其固有的偏激苛责,更符合《吕氏春秋》所持的抚民以静的政治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