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油外输泵是海上采油平台的关键设备,外输泵的稳定运行对油田稳定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的启动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不能通过现场和中控及时查看外输泵的电气参数,给启动过程的把控和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带来了不便。从深层次来看,平台中控不能有效、及时地监控关键重要设备的参数变化情况,也存在设备运行安全隐患和导致设备的故障率增加。通过选购多功能表对中压盘设备进行优化,实现了原油外输泵电气参数远传中控显示,解决了中控无法实时查看外输泵电气参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斌 《天津科技》2015,(2):38-41
外输泵合理选型对海上原油处理及外输系统至关重要。结合渤中34-1油田调整及油田总图,通过应用HYSYS软件及方程计算,并对外输泵的流量、扬程及汽蚀余量等参数进行优选,同时通过对外输泵结构形式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分式多级离心泵更适合海上应用。  相似文献   

3.
"蜜蜂式"开发模式是海上边际油田开发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移动式采油设施进行海上小油田的开发,移动式采油设施可以在多个油田重复利用,从而有效降低油田开发投资。原油外输是海上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介绍海上边际油田"蜜蜂式"开发模式及其原油外输方案现状,然后根据国内外常用的系泊及外输技术——多点系泊、单点系泊、动力定位等,探讨"蜜蜂式"开发模式原油外输方案优化思路,利用动力定位穿梭油轮进行移动式采油平台的原油外输,不需要固定的系泊设施,最能体现"蜜蜂式"的移动性。  相似文献   

4.
渤海南部A油田处于该区域外输枢纽位置,负责将该区域所有油田和部分渤海西部油田的原油汇集输送至终端处理厂。该油田共配备6台外输泵,由于新油田的投产和老油田的挖潜都使得原油外输压力不断增大,严重制约着整个区域的原油生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试验,将减阻剂注入A油田原油外输海管,并优化改进减阻剂的注入手段,有效提升了同海管压力下的原油外输量,缓解了外输压力,保障了外输稳定,对于海上油田的原油外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油田外输油系统进入产量不稳定或低输量阶段后,输油站内设备因处于不饱和工作状态导致运行成本过高,因此,利用离心泵相似理论对离心泵进行性能换算,在综合考虑调速、切削叶轮等改变泵性能曲线方式的条件下,建立了基于动态规划法的输油泵站泵机组运行组合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泵站内泵的调配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在满足不同输量下压力需求的同时,给出泵性能调整方式及开闭方案,并计算出相应的运行成本。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用能情况可知,在实际运行中采用该模型所提供的优化方案能够有效降低能耗、节约运行成本,研究成果为输油泵系统优化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中国南海莱海上油田的张力腿平台开发方案为背景,研究了依托l于张力腿平台,利用海底储草进行生产原油的储存和外输的流程方案,由于该方案相对经济简单,如能进行工程运用,对于海上边际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降低原油热输管道的运行费用为目的,分析了原油加热管道在在稳态运行过程中运行费用的主要构成.以原油热输过程中的单位热力费用与单位电力费用之和即单位能耗费用作为目标幽数,给出了原油热输管道最优运行的一个新经济模型.该模型全面考虑了原油温度沿管线的真实分布对原油热力特性和流体动力特性的影响以及输率对泵效的影响因素.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对影响因素反映比较全面,准确,收敛速度比较快,数值稳定性比较好并使计算的泵效值始终等于实际运行的泵效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上产能的不断增加,部分末端平台干压升高,致使油井油田压差低,整个集输管网负荷大大增加,限制了油井产能.如CB11G,CB26压力均在2.0MPa以上,接近集输海管极限压力.本文就埕岛油田在2010年实施加药模块技术,降低平台外输压力,提高油田压差,稳定原油生产阐述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小型边际油田开发的经济性,对于位置相对独立边际油田的开发,其原油外输方案多采用穿梭油轮进行外输。动力定位穿梭油轮因其操作简单、安全、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将动力定位穿梭油轮应用到边际油田开发的外输方案中,详细介绍了穿梭油轮动力定位等级的确定和外输方案的设计。经研究论证,为了满足海上边际小油田的开发需求,穿梭油轮设定为5,000吨级,动力定位等级为DP-2,动力定位系统推进器总功率为3,800,k W左右。  相似文献   

10.
张帆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4):8474-8476,8485
随着海上油田的大量开发,对海底输油管道停输过程传热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加热输送的原油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油田停电和管线维修等意外,造成停输。这时油管内原油的黏度随油温下降而升高。当油温降到一定值后,会给管道的再启动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造成凝管事故。为避免凝管事故发生,需要准确预测海底管道管内原油的温降情况及安全停输时间,分析影响停输时间的因素。利用Fluent软件对海底输油管道停输温降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保温层厚度和海水温度对停输时间影响非常明显。模拟结果可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1.
基于正交设计方法的混输泵叶轮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自主研发并取得外特性试验数据的第三代混输泵叶轮为基础,应用L_9(3~4)正交表,以混输泵增压和效率为考查指标,对混输泵叶轮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获得9组参数组合.采用雷诺平均数值模拟方法,对正交设计中每种组合进行性能预测,分析得到一组最佳的参数组合作为优化后的叶轮参数,然后设计出与优化后叶轮配套的导叶,即得到一套优化后的增压单元设计参数.分别建立优化前后混输泵增压单元的计算流场,并对二者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增压单元内流场特性相比优化前得到明显改善,增压提高约14.97%,效率增加约8.07%.  相似文献   

12.
含聚合物油泥对原油稳定性及油品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渤海油田某一区块为例,采用把油泥加入到脱水合格的外输原油中,通过海底管道输送回陆地的方法来解决海上油田含聚合物油泥处理问题,并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利用测定乳状液颗粒粒径、Zeta电位、电导率的方法以及自然沉降法确定含聚合物油泥在原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对加入油泥之后原油以及主要加工产品的性质进行分析,考察油泥的加入对原油基础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输原油中最大可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含聚合物油泥,不会产生油泥沉降堵塞海底管道的问题;加入0.5%油泥之后的原油黏度降低,流动性增强;减压渣油收率增加15%,15℃时延展度大于150 cm,渣油抗低温性能增强,有利于生产抗低温型重交通道路沥青。  相似文献   

13.
油田联合站主要承担采出原油的集中处理和外输工作。而要保证原油的集中处理即沉降脱水和外输,油温是关键。原油温度是靠锅炉的安全平稳运行来确保的。本文针对油田联合站目前热网系统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改造方案,并对热网系统改造进行可行性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4.
延长测试平台作为延长测试设备,为油田开发提供准确的参数,确保油田经济效益。为降低油田生产操作费用,需要增加原油处理系统对采出液进行处理,待达到合格原油要求后进入原油舱储存待输。鉴于延长测试平台的特性,针对试采油田油藏产能、原油基本性质等基础数据,确认延长测试平台原油处理系统要求及能力,并制定了工艺专业设计原则。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工艺方案分析比选,最终确定最优的高效原油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5.
海上平台电脱装置生产运行过程中,生产人员需实时关注电脱进料泵的频率、电流等运行参数,并根据生产运行情况对泵电机频率进行及时调整,以保证生产流程的稳定运行。目前海上平台中控室人员只能通过现场操作人员反馈电脱进料泵电机运行的各项参数,这种人工反馈方式延缓了调整处理时间,不利于生产流程稳定及设备正常运行。针对该问题实施改造,通过电脱泵变频器的二次显示仪表及安装电流变送器对各项参数进行远传,改造后电脱进料泵的各项参数均能远传至中控,便于中控操作人员快速直观地关注泵的各项运行数据,及时完成相关参数的调整,保证了平台生产流程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在海上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需要持续向地层注水保持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地层能量,其效果决定了海上油田开发生产的好坏。海上油田通过注水泵增压以达到设计注水压力要求实施注水,随着油田开采年限的增加,信息层含水量和注水量也逐年增加,因而,需要对注水系统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确保设备在最佳工况区运行,以此实现对海上油田设计注水压力的要求。通过中控系统组态对海上油田注水井远程控制优化,实现异常工况下注水井的远程控制,从而避免了海上油田因注水流程而导致的流程关断,提升了海上油田生产效率,保证了海上生产平台的平稳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7.
在原油的管道输送过程中,输油距离较大,在从井口到集输站的过程中,输油压差受井口油套压及管线承压能力的限制,对粘度较大的原油,容易造成外输堵塞,而原油中含有油、气、水三相,常规泵类无法实行中途补压。混输泵利用机械原理,能对油、气、水三相实现混输,达到增加外输压差,使外输容易的目的,而且降低了井口回压,利于油井生产。通过在KJ6高粘度原油生产流程中的应用,对今后长距离、高粘度原油外输起到了很好的先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切割方式对双吸离心泵性能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泵切割进行了理论阐述,并以1200S56型双吸泵为模型进行了切割,采用Fluent软件对各切割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相应的外特性的变化并对其内部流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工程应用中,当泵的性能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对叶轮进行切割时,若叶轮出口处为圆柱形叶片时,平切效果好于V切;若叶轮出口处为扭曲叶片时,V切效果更好;且对叶轮进行切割后,其性能均下降,所以不管是平切还是V切,切割量都不宜过大,要根据泵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割方式.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上勘探评价阶段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通过对大量渤海地区已取样稠油流体数据统计,应用数据矩阵分析探寻影响地层原油黏度的主控因素及不同参数与地层原油黏度的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建立地层原油黏度与其他参数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同时建立不同参数条件的地层原油黏度与地面密度的取值图版。新经验公式计算的地层原油黏度与实测地层原油黏度平均误差5.6%,同时应用经验公式和原油黏度确定综合图版对某海上稠油流体性质进行分析,两种方法研究结果相当,说明新方法的可靠性。基于数据驱动建立的地层原油黏度公式和图版成果可解决海上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开发方式选择、采收率预测、平台设施设计及原油输送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油气混输泵的内部流动规律,研究该泵的混输特性,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mixtere多相流模型,对该泵进行气液两相的定常模拟计算,获得其内部压力场、速度场以及气相体积率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从叶轮进口到叶轮出口气液两相分离情况越来越严重,压力增大,流动紊乱.从导叶进口到导叶出口气泡团逐渐从轮毂处向流道中间移动,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