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我国宪法和刑法都对侮辱、诽谤罪作了规定。最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又重申了这一规定。一、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它包括公民的品格、名誉、姓名、肖像、形象等内容。人格尊严不容侵犯,是公民作人的起码权利。它既是法制建设的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有着密切的  相似文献   

2.
宪法结构模式是各国确定宪法所原规定的内容及其安排形成的特点。宪法作为国家的政治法,它必须规定国家政治体制,即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国家机关的产生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各国在认识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形成了在选择宪法内容时的不同宪法结构模式、不同选择体现了不同的宪法权威意识。不同的宪法结构模式是各国宪法实施效果不同的宪法自身方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东高义 《科技信息》2010,(35):J0341-J0341
社会公德是把人类在长期的社会中逐步积累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社会公德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我国宪法确立公民劳动义务的过程及其理由,主张公民的劳动义务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义务而不是法定的义务,指出宪法确立劳动的义务能够对公民不从事劳动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但力度比较有限。公民劳动义务只能是一种道义义务,公民劳动权是一种“须经竞逐的权利”,同时不能强迫劳动。  相似文献   

5.
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授予每位公民有限的人身及居所隐私的权利。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保证这些宪法修正案能得以实施的具体法律规定。法庭采用证据排除规则有三个主要原因:制止警察违法取证的行为,维持法庭的廉洁性,鼓励国家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教导国民遵守法律。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比,内部制裁的方式会阻碍警察和检察官的工作能力,对警察提起损害赔偿之诉效果又不理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规范警察取证行为、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全世界192个主权国家中,有154个国家的宪法以各种方式规定了生命权。世界掣国宪法规定生命权的模式主要九种,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权的享有、国家对生命权的义务、死刑的废除或限制、合法使用武力剥夺生命的范围、胎儿的生命权、克隆人的禁止等。建议我国尽快将生命权明确写入宪法。并充分借鏊世界各国的有益立宪经验,采取综合性的生命权入宪模式,将更多的生命权内容裁入宪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物权法的制定将会加强对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保护,同时我们也就面临着在宪法现有规定未修改之前应如何协调物权法与它的关系问题,或者是如何实现二者的最佳契合的问题。实现二者的最佳契合,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维护宪法权威,充分尊重其国家根本法的地位和最高的法律效力,确保物权法的规定不违背宪法的有关原则和精神;其次,充分发掘宪法有关规定的内涵空间;再次,在不违背宪法的有关原则和精神的前提下,赋予宪法有关规定的内涵以时代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8.
郑毓枫 《科技信息》2010,(30):I0092-I0093
目前,我国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环境权只是我国公民的一项人权。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公民环境权入宪的立法实践,笔者建议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环境权既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基本义务。同时,要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宪法诉讼制度,使公民的环境权从纸上的权利成为现实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受教育权是公民宪法上的权利,表现为公民有享有各种受教育的机会和利益。国家有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义务。保护受教育权法律体系的多样性,决定公民受教育权受到侵害的救济有不同的形式。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有赖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对受教育权的具体保护。  相似文献   

10.
宪法是一国人权的实际享有和实现的基本法律依据,宪法发展反映该国在人权维护和保障方面的基本立场和主要成就。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在政治权、人身权、经济财产权、少数民族权等具体人权内容上有着不同的规定,从中可看出我国宪法保障的人权所具有的广泛性、平等性和真实性,以及我国政府在人权维护和保障方面的基本立场和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宪法权利,是公民相对于国家的一项的积极的公权利。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不是国家和社会的施舍或馈赠,而是国家的一种义务,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无救济即无权利,宪法对权利保障的最根本、最有力的方式就是为每一个可能受到侵害的权利主体设置宪法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12.
公民政治参与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或责任。正是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义务价值取向决定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时应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遵循公共利益理念。享受权利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社会与他人的责任、优先维护和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人正当权益是公民政治参与中公共利益理念的应有内涵。  相似文献   

13.
姚怀喜 《科技信息》2009,(11):112-113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生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具体包括:公民的人格意识、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公民的纳税意识、公民的自由意识、公民的法律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没有公民意识的基因.要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必须客观公正的审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借助于西方传统文化,才能塑造出建立法治中国所必需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一国人权的实际享有和实现的基本法律依据,宪法发展反映该国在人权维护和保障方面的基本立场和主要成就。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在政治权、人身权、经济财产权、少数民族权等具体人权内容上有着不同的规定,从中可看出我国宪法保障的人权所具有的广泛性、平等性和真实性,以及我国政府在人权维护和保障方面的基本立场和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15.
迁徙自由是公民人身自由和经济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人身自由的延伸和经济自由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公民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我国1954年宪法曾规定了公民的迁徙自由,然而此后的三部宪法皆未再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鉴于自由迁徙对于公民个人的发展,对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有必要将公民的迁徙自由重新写入宪法之中。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宗教仰自由是世界各国宪法普遍确认的基本人权,我国宪法对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也予以确认和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课题。当代公民意识的构成主要包括:自主、平等、爱国、公德、节俭、纳税、环保、科技、国上等意识。公民意识的确立,有助于反腐倡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公民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四有"公民是大学生成才的目标定位。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文章依据合格公民的目标定位规定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平台建设等角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知情权是公民有了解事实真相和获得全面、真实与客观信息的权利,即分享信息资源的权利。它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是公民行使一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些新闻媒体面对突发事件集体“失语”、新闻监督变成监督新闻、新闻倾向于只报喜不报忧、甚至个别不良记者直接炮制假新闻等,就会直接造成群众不能及时了解新闻真相,知情权被人为剥夺。新形势下如何维护和捍卫公众知情权应引起我们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民主法制的社会里,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要加强对公民知情权的确立和保障。我国在宪法上没有对其明确的规定,知情权在我国宪法中只是一项隐含权,随着形势的发展,应在我国宪法中把知情权当作一项基本人权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