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科 《今日科技》2011,(1):30-37
编者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历经十年光荣与梦想,共评选出100多位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这些年度人物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也已经成为了动力之源和活力之源。在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登陆亚太地区七大城市——上海、杭州、南京、天津、深圳、香港、新加坡,举办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系列论坛。杭州站汇集了往届年度人物、著名经济学家、当地官员和商界领袖,在浙江这片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土地上,以领军者的智慧解析中国经济,一同触碰中国经济的脉搏,一同对话科技新浙商,感受中国经济的活力。本期杂志摘选对话实录,生动展现论坛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中国将成为多法域的国家。在中国大陆涉港、涉澳的民事、商事关系中,必然会发生法律冲突,需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为此,就应当制定中国区际私法。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区际私法的迫切性、中国区际私法立法应遵循的原则、中国区际私法应包含的基本内容、中国区际私法立法的形式和步骤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4,31(4):F002-F002
黄有福,男,朝鲜族,1943年2月出生,吉林省永吉县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韩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代会长、中国朝鲜族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都市人类学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根据所搜集到的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和图件,应用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该数据库由5个子数据库组成,即:中国自然致灾因子数据库、中国省级报刊所载自然灾害(1949~1990)数据库、中国农村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库、中国历史自然灾害数据库和中国行政区划(县级单元)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异时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自然灾害在宏观上的东西分异高于南北分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释后,就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共鸣。科学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对内对外宣传中国梦并获得认同。中国梦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相对的而又具体的概念,实现中国梦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6.
刘金红  姜程甦 《科技信息》2009,(20):I0170-I017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一场令全世界震撼的伟大变革,30年中国社会经济的沧桑巨变让全世界刮目相看。而30年间,改变世界、改变中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传播技术当推互联网。  相似文献   

7.
《今日关注》是中央电视台惟一面向海外播出的深度时事访谈节目,承担着梳理国际关系、解读外交政策、引导民意的任务,在节目中常需要在关注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时,解读中国外交政策、传递中国声音。可以说,所有涉及中国利益的国际新闻事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中国外交政策,这就意味着,在操作所有涉我国际新闻事件选题时,都需要搞清中国利益、理解中国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一方面.实力增长势必推进中国权势的外溢,无论这种扩散的影响力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中国都必须以冷静、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另一方面.增长的实力不一定都能有效转化为维护中国利益的正能量。如何有效运用实力,并进一步让与中国缩小实力差距的美国、与中国拉开差距的周边国家相信中国,已远远超过外交转型的范畴。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今日中国塑造周边环境的实力已经大幅提高,在外交事务中的主动性日益凸显.因此,中国应该以更加自信的心态解读与处理外交事务,化解风险,改变被动。  相似文献   

9.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个科学命题,突出的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这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即中国独特的历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历史根据,中国独特的文化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根据,中国独特的国情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古文占有很大比重。中华古文源远流长,体式丰富,风格多样,显示出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均踞重要地位,至今仍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追溯中国古文的源流最早约是《商书·盘庚》、《周书·无逸》等篇。它们都保存在《尚书》(又称《书》、《书经》)中。《尚书》在春秋之前,是中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中国散文的发端之作。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产生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而以述志说理见长的诸子散文也应时而作,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文章从实践基础、原创性理论贡献、胸怀与世界意义等七个方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金荣华先生,江苏无锡人,1936年生,在上海读小学。1949年到中国台湾读中学、大学、研究生。中国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硕士,法国巴黎大学作研究。曾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导师,台北中国口传文学学会理事长。金先生受中国文化熏陶,游访世界各地,见深识广,凡所论著,往往涉及中外材料之比较研究,撰有《比较研究》一书。金先生关心民间文学民俗学几十年:1.组织考察队伍,在台湾各地进行民间文学与民俗事象考察。先生主张…  相似文献   

13.
十年之前,这个名NHStevenWheathers的美国人并没有想过自己会在中国的电视台做主持人,在红遍中国的电视剧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那时候,他只是像一个普通的美国游客一样,来过中国,走了一条惯常的旅游线路一一北京、上海、西安。不过,数日的中国行却给他种下了深深的中国情结,从此,他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广告公司,一边“策划”着重回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课程是历史与社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等主干课程,以及《中国历史籍选读》、《中国传统文化》等基础课程。围绕人类文明进程这一发展线索,系统地讲授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重大问题,要求课程内容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与现实紧密结合,突出历史的延续性,把握古为今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24(2):I0004-I0005
付建荣,男,1957年生于景德镇,江西临川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81年毕业于景德镇学院美术系,系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景德镇美协会会员,擅长青花、陶瓷新彩山水、人物、花鸟及釉下陶瓷综合装饰,其作品在全国、省、市级陶瓷展评中多次获奖,其名已载入《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中国陶瓷全集》、《中国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名人录》《景德镇陶瓷美术百家》、《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等诸书。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近代开始,中国人民就艰辛求索、前赴后继,不断探寻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最终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性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自晋代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嬗变,已成了技法完善,意境深邃、风格多样,并能承载中国人文精神的画种。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使得今天中国山水画的样式与流派丰富异常,多彩多姿。  相似文献   

18.
毛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在中国屏风上》是1919年他在中国旅游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他以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毛姆在《中国屏风上》描绘了三种美学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古老、辉煌和华美的中国;黯淡、破败和落后的中国;宁静、平和与恬淡的中国。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是他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认同与否定,体现了他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式,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撞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国外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考察——澳大利亚部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澳大利亚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20多年中发展较快,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专著,研究范围基本深入到中国革命史的各个时期,并尤为关注当代中国问题。有关中国革命史的研究较集中在晚清、辛亥革命、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战争等,特别是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宋宇曼 《科技信息》2009,(19):193-193
中国茶道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荼艺。而中国潮州地区的潮州工夫茶正是是中国茶道之集大成者。它与中国工夫茶、中国茶道实质是三位一体,所以可以称其为“中国(潮州)工夫茶”。潮州工夫茶艺,是《茶经》工夫茶艺的延伸,正是《茶经》工夫茶艺经历了千余年不断积累、不断扬弃、不断发展的珍稀荼事,是现代中国工夫茶道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