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岩芯资料对三肇凹陷向斜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来源、断裂特征和沉积微相分析表明:葡萄花油层油均来自下伏青二 三段源岩;葡萄花油层断层具有密集成带特征,且密集带边界断层多为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密井网沉积微相揭示葡萄花油层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及末端河控席状砂。结合油水分布和构造特征等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提出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受油源断层和河道砂体匹配控制油主要分布在断层密集带内及密集带之间的交叉断块圈闭中,最终建立了该区源内短距离垂向运移模式,为开发区外扩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大庆油田三个密集井网试验区的实验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薄砂层或孤立的小透镜体中;沉积韵律层渗透性的差异控制剩余油的纵向分布,厚油层顶部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段。另外,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分布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成因的砂体中,剩余油分布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分流间砂体及水下分流砂体因非均质性严重,故易形成剩余油。  相似文献   

3.
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D3)扇形断块为研究对象,以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曲线、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从精细油藏描述的角度,对沉积微相砂体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测井相与沉积相的关系.得到了不同沉积期各相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展布特征,并建立了本区的沉积模式,定量讨论了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为辫状河和扇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分为4种亚相,9种微相.分流河道、河道侧缘、心滩、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是主要沉积微相类型,砂体沿北东—南西向呈扇形展布,且各时期形态具一定的继承性.纵向上正韵律层序剩余油富集于中、上部,反韵律层序剩余油分布差异小;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两条大断层附近以及大型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4.
利用精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分析肇源南地区断裂发育特征,探讨不同期次断裂对扶余油层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结合油水分布特点研究肇源南地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由中期和长期发育断裂组成,受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呈8条密集带分布。在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期东部断裂密集带北北西向断层复活开启,而西部断裂密集带仅边界断层复活开启。受基底断裂和长期同生断裂共同控制,西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高角度相交、或河道砂体在边界断层上升盘长距离延伸2种关系;而东部断裂密集带与河道砂体呈低角度相交。肇源南地区扶余油层油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河道砂体沟通的断裂密集带长距离侧向运移至肇源南地区,在断裂密集带附近的断块、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断裂密集带上油输导方式及聚集部位受断层活动性质、及密集带与河道砂体组合关系控制:东部断裂密集带上开启性断层与河道砂体形成"输导断层-岩性"输导体系,密集带内断块、及两侧断层岩性圈闭均有油聚集;西部断裂密集带上边界断层上升盘一侧形成"边界断层-岩性"高效输导脊,由密集带2侧断层岩性圈闭向内部断块含油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5.
针对低电阻率油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给测井评价带来很大难度的问题,对沙埝油田沙19断块E1f13油层岩性、物性、粘土矿物、重矿物、地层水矿化度、油层厚度、测井及试油等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油田确实存在低电阻率油层,其成因主要包括:岩性细、高地层水矿化度和砂泥岩薄互层。利用BP神经网络,选取最能反映本区低电阻率油层特征的5条测井曲线作为解释的输入参数,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学习样本,对储层进行预测识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识别洛河区延长组长6与泥岩、凝灰质泥岩具有类似常规测井响应特征的高自然伽马砂岩,分析高自然伽马砂岩的成因与主控因素。综合分析高自然伽马砂岩的岩性、物性特征及对应测井响应特征,优选测井曲线敏感参数进行曲线重叠处理,快速识别高自然伽马砂岩,通过多敏感测井参数组合构建新指示参数进行交会,验证高自然伽马砂岩。结果表明:与常规砂岩相比高自然伽马砂岩中钍元素含量相对较高,铀和钾元素含量正常;高自然伽马砂岩纵向随机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旋回砂体的任何部位;高自然伽马砂岩平面展布整体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基本一致,受沉积微相控制。洛河区高自然伽马砂岩为同沉积期火山事件沉积的凝灰质叠加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中形成,高放射性主要来自高含量钍元素。  相似文献   

7.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原-泾川区块的一个重要勘探层位。通过岩芯观察、测井资料、薄片研究、粒度分析等,对该区块长8、长6两套厚层砂岩进行详细的层序地层和沉积学研究。研究表明:长8厚层砂岩由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混积体、坝顶席状砂与滑塌体叠置组成;而长6厚层砂岩是由薄层的河口坝砂体与厚层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而成。长8油层主要分布于高可容空间、高沉积物供给条件下,经过强的水动力淘洗的坝顶席状砂砂体中;而长6油层主要分布于低可容空间、高沉积物供给条件下,经过强的水动力淘洗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中江沙溪庙组深源浅聚型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应用岩芯分析、测井、试气、生产、核磁共振和地层水化学分析等资料,对地层水的微观赋存状态、宏观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江沙溪庙组地层水矿化度为III$\sim$V类CaCl$_2$型地层水,地层水以束缚水和毛细管水的形式赋存于储层中,宏观上气水分布受断砂配置、局部构造和河道内部非均质性控制。断层既是天然气充注的基础,又是散失的通道,控制着气、水的宏观分布特征;近断层处天然气易散失,以气水同层为主。河道内部非均质性和局部构造共同控制气、水的局部分布特征,其中,河道内部发育的岩性(物性)封堵能阻止天然气向高部位断层处的运移和散失,并使得气水呈“香肠式”分布,构造低部位也可见气层发育。无岩性封堵河道气水呈“上气下水”分布模式,局部构造高部位为气层,构造相对低部位为水层或气水同层。  相似文献   

9.
大庆长垣东部挟杨油层为多物漂体系控制的河流-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沉积骨架砂体主要为由流河.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平面上多为条带状分布。结合储层沉积特点,根据砂体的成因将其划分为大型河道砂体.小型河道砂体及薄层砂·大型河道砂是沉积的主体.对油层起主要控.4作用,小型河道砂次之。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捌余油分布研究已是油ltl持续生产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油气田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提高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评价的可靠性,本文选取大港油气田低电阻率油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储层沉积特征、泥质含量及类型、孔隙结构、泥浆侵入、油层厚度、测井系列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系统剖析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和机理,揭示低电阻率油层的地质及测井特征,为探索出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有效方法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原始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次致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则主要受泥浆侵入深,油层薄,测井系列及高地层水矿化度等外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喇萨杏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厚油层基本上层层见水,但是未水洗厚度比例仍占25%,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河道砂储层,占水驱剩余地质储量的70%。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典型的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大庆喇嘛甸至杏树岗的非主力油层。以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密闭取芯检查井、油水井分层测试、测井水淹层解释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密闭取芯检查井资料分析法、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物理模拟、综合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剩余油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剩余油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双河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南部,紧邻生油中心的双河鼻状构造上。含油层位主要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以核三段为主。通过岩心及测井曲线进行测井相精细研究分析,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水下溢岸砂体、重力流砂体5种砂体微相,它们具有不同的几何规模、物性和平面分布特征。这些特征控制了油层的平面油水运动、吸水和产液能力,进而控制了剩余油分布特征,从而指导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开采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油田中孔低渗型藻灰岩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地层岩性复杂,呈薄层状分布,属中孔隙低渗透储层,油水分异差,油水关系复杂.在测井响应中,相对低电阻率油层和相对高电阻率水层普遍存在,影响了对油、水层的识别.对测井响应特征与岩性、粒度、孔隙特征和地层水矿化度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性、粒度、孔隙结构、地层水矿化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复杂性.在常规分析基础上,应用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声波时差与电阻率比值编制交会图,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油、水层.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交会图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充分认识砂层厚度对苏北盆地低电阻率油层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砂层厚度与电阻率的交会图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方法.首先给出低电阻率油层的厚度和电阻率的范围,以此作厚度与电阻率的交会图,在交会图上可以确定出油层和水层的包络线,据此可以给出低电阻率油层的厚度及电阻率的上、下限值;再结合人工神经网络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方法,对油层、水层及干层进行进一步判别.应用此方法对苏北盆地沙7断块阜三段低电阻率油层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提高了对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能力,提高了测井解释的符合率.苏北盆地沙7断块阜三段经此方法判别,新增低电阻率油层12个,大大提高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街油田台7断块泰一段二砂层组厚油层内非均质性严重、产能不均匀等问题,对其进行了精细的地质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资料,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对比厚油层的砂体剖面和岩电特征,认为厚油层内主要为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建立了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标准,以夹层空间分布面积为标准找到1个稳定夹层,依据该稳定夹层将厚油层进一步细分为2个单层,将厚油层的非均质性降低到一个相对均质的单元,并总结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细分对比模式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综合应用密闭取心井的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岩心、测井等静态分析与实际生产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研究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精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层主要分布在油层中上部;各小层剩余可动油饱和度有明显差别,Ⅲ,Ⅳ砂组动用程度较高,剩余油饱和度较低,而Ⅰ,Ⅱ砂组动用程度较低,具有较高的剩余可动油;油井未控制油砂体部分的剩余油饱和度比较高。受沉积微相、岩性、物性等的影响,层间剩余油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7-2,9-2,11-1和13等小层。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发育区由于砂体厚度小、物性差,致使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而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水洗程度高且波及范围大,动用程度好,但因其油层厚、面积大、物性好,层内水洗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油层中上部仍具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济阳坳陷低阻油层微观成因机理的宏观地质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低阻油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给测井评价带来很大难度。根据济阳坳陷已发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低阻油层,在研究微观成因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微观成因下的地质特征,并研究了低阻微观成因机理与宏观地质因素的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低阻油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背景、沉积相带、成岩作用、成藏动力和地层水等地质因素的控制。高矿化度地层水成因的低阻油层主要受古咸水的沉积环境和断裂构造带的控制;高自由水饱和度成因的低阻油层受低幅度构造的控制;高束缚水饱和度成因的低阻油层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在火山运动活跃的地带,火山碎屑和凝灰岩的富集有利于蒙皂石的富集,从而形成泥质附加导电成因的低阻油层。研究发现,将微观成因机理与宏观地质控制因素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揭示低阻油层的成因规律。  相似文献   

18.
沉积微相分析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以东营凹陷东辛油田辛23断块区沙二段为对象,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从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粒度特征、电测曲线特征等方面入手,对沙二段沉积微相进行详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辛23断块区沙二段发育三角洲相、河流相、湖泊相3种沉积相,可划分出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曲流河亚相、滨浅湖亚相4种亚相,共识别出主河道砂坝、分流河道、河口坝、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等14种沉积微相。沙二段2砂组、3砂组、5砂组、6砂组主要发育主河道砂坝、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优质沉积微相,砂体发育厚度大、孔渗性好,是研究区目的层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层位,蕴含70%的剩余油量。  相似文献   

19.
陕北志丹油田长6_1~2油层共发育两套砂体:下部砂体发育常规高电阻率油层,长6_1~2上部砂体发育低电阻率油层。随着对长6_1~2低电阻率油层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勘探开发,极大拓展了樊川区油田可采储量。通过对比分析大量测井资料及探井岩心资料,结合近期对长6_1~2上部砂体低电阻率油层的射孔二次压裂试采试验,证实了樊川油田长6_1~2上部低电阻率油层,电阻率值介于3~30Ω·m,甚至小于2.5Ω·m。通过对该区域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的分析,认为储层岩石颗粒的相对变细和泥质含量的相对增高,束缚水饱和度增加是导致长6_1~2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地区资料,展开长6_1~2低电阻率油层在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互相联系的内在规律,建立四性关系解释图版,得出了该区的长6_1~2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识别标准,对该区域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解释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硕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4):8444-8446,8451
大情字井砂体发育、厚度大、岩心大,都有油斑,测井电性为中高电阻率,常规解释结论多为油层或油水层。但压裂改造后试油结果却大都产水,测井解释符合率极低。通过对高电阻水层进行微观地质特征研究和岩电实验研究,探讨了高电阻水层形成的机理及影响因素,认为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和泥质含量是形成高阻水层的主要成因。建立合理的地质和测井解释模型,从而形成一套符合研究区地质规律的高电阻水层的测井解释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