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双河油田 1 - 3层系储层河控扇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细分研究。研究区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远砂坝、前扇三角洲泥共五种沉积微相 ,不同的微相见于不同钻井中的不同流动单元中。研究区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远砂坝砂体。不同类型的砂体由于其形成环境不同 ,其物性和分布有较大差异。沉积微相明显地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平面展布。从整个层系看前缘席状砂微相始终控制着剩余油储量 ,应作为挖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沉积微相与水驱倍数及剩余油之间的关系,以双河油田V下油组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水驱倍数机理模型,得到研究区水驱倍数在平面上的量化表征及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通过分析水驱倍数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明确研究区水驱倍数的拐点值和极限值。研究结果表明:V下油组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中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河口坝、前缘席状砂次之,水下溢岸砂体物性最差;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物性,物性差异控制着注入水在平面上的运动方式,进而影响着水驱倍数的高低。结合沉积微相、水驱倍数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可定量说明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影响着油水的运动关系,控制着水驱倍数的大小,进而决定着剩余油的富集。阐明沉积微相与水驱倍数及剩余油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含水期油田找准剩余油富集区、后期开发调整、部署注采井网及高效挖潜剩余油具有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庆萨尔图油田北部萨尔图油层组是重要的含油层段。以前一直认为萨一油层组是三角洲外前缘亚相,发育大面积的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不发育。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和井网的加密,本文根据岩心、测井曲线等特征认为,萨一油层组具有明显水下分流河道特征,为三角洲内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席状砂间微相、席内缘微相、席外缘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区分三角洲内、外前缘亚相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区沉积特征,建立测井相模式,给出了萨一油层组平面微相中典型水下分流河道的特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外前缘席状砂在砂体形态、规模、分布面积、连续状况及储油物性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开发方案及开发效果上具有不同特征。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将为萨一油层组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为油田剩余油评价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D3)扇形断块为研究对象,以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曲线、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从精细油藏描述的角度,对沉积微相砂体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测井相与沉积相的关系.得到了不同沉积期各相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展布特征,并建立了本区的沉积模式,定量讨论了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为辫状河和扇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分为4种亚相,9种微相.分流河道、河道侧缘、心滩、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是主要沉积微相类型,砂体沿北东—南西向呈扇形展布,且各时期形态具一定的继承性.纵向上正韵律层序剩余油富集于中、上部,反韵律层序剩余油分布差异小;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两条大断层附近以及大型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5.
为了查明Velasquez油田剩余油分布,挖掘剩余油潜力,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根据岩芯观察,对构造特征、岩性特征、粒度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砂体厚度,并以此对沉积微相展布进行分析,讨论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8-45断块区Guaduas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并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2个亚相和辫状河道、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支流间湾6个微相;Guaduas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湖平面升一降一升的演化;研究区油层水淹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制约,辫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顶部、河口坝侧缘、席状砂砂体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胜坨油田二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为依据,对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发育典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其中7砂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微相,各小层及韵律层网状河道特征明显;8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河口砂坝、远砂坝微相,每个韵律层从岸向盆地依次出现坝顶部、坝主体和坝侧缘及远砂坝。在本区,沙河街组二段沉积微相控制了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在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分流河道的中上部、河间薄层砂体和河口砂坝中下部;平面上,剩余油富集在河道边缘、坝侧缘、坝顶部的砂层中。  相似文献   

7.
针对东濮凹陷卫城油田卫2块储层构造复杂且非均质性程度高的特点,利用岩心常规物性测试、薄片鉴定等技术,结合动态数据和测井参数解释资料,对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究有利的挖潜区块。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中等,平面非均质性较为复杂,其分布与沉积微相展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下分流河道主体部位非均质弱,向河道侧翼过渡非均质性有变强的趋势。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顶部剩余油富集,反韵律河口沙坝主体砂体的顶部及其侧缘砂体的中下部剩余油相对集中,为研究区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露头研究、岩心分析的基础上 ,在双河油田建立了不同于 Miall划分方案的 6级界面系列 ,总结了 7种基本结构要素 (水下分流道、河口坝、水下溢岸、前缘席状砂、重力流、水下决口扇、湖相泥 )的特征及测井响应 .通过储层精细对比 ,建立了双河油田核三段 I- IV油组的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 ,总结了建立地下储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模型表明扇三角洲平面模型具有分带性 ,剖面模型则可分为分流河道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型、席状砂型、递变型 .建筑结构模型可用于建立储层精细流动单元模型或结合开发动态 ,据此可直接进行剩余油分布分析  相似文献   

9.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露头研究、岩心分析的基础上,在双河油田建立了不同于Miall划分方案的6级界面系列,总结了7种基本结构要素(水下分流道、河口坝、水下溢岸、前缘席状砂、重力流、水下决口扇、湖相泥)的特征及测井响应,通过储层精细对比,建立了双河油田核三段I-IV油组的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总结了建立地下储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方法和基本步骤,模型表明扇三角洲平面模型具有分带性,剖面模型则可分为分流河道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型、席状砂型、递变型,建筑结构模型可用于建立储层精细流动单元模型或结合开发动态,据此可直接进行剩余油分布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为依据 ,对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发育典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 ,其中 7砂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 ,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微相 ,各小层及韵律层网状河道特征明显 ;8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发育河口砂坝、远砂坝微相 ,每个韵律层从岸向盆地依次出现坝顶部、坝主体和坝侧缘及远砂坝。在本区 ,沙河街组二段沉积微相控制了油藏的剩余油分布 :在纵向上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分流河道的中上部、河间薄层砂体和河口砂坝中下部 ;平面上 ,剩余油富集在河道边缘、坝侧缘、坝顶部的砂层中  相似文献   

11.
双河洞是世界上最长的白云岩洞系,它构成了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主体。随着探测长度的持续增长,现行园区边界已不能满足保护与管理的需求。笔者以双河洞空间分布为参考,运用ArcGIS水文与空间分析工具对池武溪流域及周边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进行数字河网提取、地表流域分割,并综合考虑自然与人文因素,得到如下认识:(1)认为园区1:5万DEM精度下设定1 000 m2的汇流累积量阈值模拟出的数字水系与真实水系一致性高;(2)双河洞系统跨越池武溪地表分水岭,直观反映了地表-地下分水岭不重合的现象;(3)双河洞系统自2018年就已超越现行地质公园边界以及县级行政区界线,核心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存在真空地带,园区边界优化调整迫在眉睫;(4)园区边界应结合双河洞系统发育界限预判为考量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并提出了初步的优化定界方案;(5)未来应加强双河洞区域的示踪试验,更加明确地下分水岭范围,以期更加科学、完整地划定园区边界。  相似文献   

12.
以白鹤滩库区巧家县双河左岸土质岸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详细调查、现场钻孔剪切试验以及SEEP&SLOPE模块耦合分析,针对该岸坡在未来蓄水后的稳定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双河左岸土质岸坡主要由残坡积角砾土组成,其对水敏感性较强,饱水后角砾土内聚力降低60.65%,内摩擦角降低40.0%,内聚力受影响程度大于内摩擦角.当水位由当前状态先升至765 m,再升至825 m时,渗流场反应明显,坡体稳定性系数由1.238降至1.098,再降至1.010,降幅先大后小,坡体由稳定状态过渡欠稳定状态后处于失稳临界状态.岸坡土体在库水作用下发生的结构损伤、强度衰减是岸坡稳定性恶化的主要原因,其变形趋势将由蠕滑变形向整体失稳破坏发展;在此过程中,库水的反压作用对于岸坡水下部分具有有利作用,促使岸坡受影响,高程段缩减.  相似文献   

13.
探讨川西拗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带演化与砂体展布特征,旨在为优质储层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钻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以新场地区须二段为例,通过对其沉积微相演化规律与砂体展布特征的系统研究,揭示砂体聚集规律,并阐明其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须二段发育4类重点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河口坝受海平面约束间接性发育,分流河道间存在于各个时期,仅在须二末期发育前三角洲泥微相。新场地区须二段主要由米仓山-大巴山供源,砂体展布受控于周缘构造活动差异,整体以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并经历了由早期"西厚"至晚期"东厚"的演化过程。须二段各时期水动力频繁变化,总体表现为中亚段时期沉积水体动力最强,上亚段时期次之,下亚段时期最弱。构造活动、海平面升降等因素控制着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横向变化特征以及有利储集砂体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4.
滨浅湖砂坝沉积是一种重要的陆相油气储集体,其空间展布多与湖岸线平行或低角度相交.大涝坝地区苏维依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的滨浅湖砂坝沉积特点,但其空间展布特征却与众不同.通过岩心观察、岩矿鉴定、岩相分析、测井相分析等,辅以波阻抗反演及地震相刻画,详细分析了滨浅湖砂坝的沉积特征,建立了理想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大涝坝地区苏维依组滨浅湖砂坝,垂向上可划分为两段,早期以水体较浅的滨湖砂坝为主,晚期以水体渐深的浅湖砂坝为主.研究区南侧始终发育滨岸砂坝,砂坝均可进一步划分为坝中、坝缘、坝滩微相;研究区中部发育的滨浅湖砂坝,与东部湖岸线近垂直状延伸,受水下隆起控制最为明显,湖泊水体循环和供源体系等发挥了辅助作用.储层成因的明确,对于该区勘探开发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延长组长6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内丰富的钻井取芯、测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长6段深水砂岩特征及不同砂体类型储层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砂体形成机制及其构造特征的不同,研究区砂体类型可划分为砂质碎屑流砂体、砂质滑塌砂体及浊流砂体3大类。其中,砂质碎屑流砂体的石英、长石含量及结构成熟度相对较高,储集空间以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也明显优于其他两类砂体。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结构成熟度和矿物含量的差异,砂质碎屑流砂体成岩早期抗压实压溶作用更强,中晚期易溶矿物溶蚀增孔、构造破裂增缝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也较为强烈,从而决定了砂质碎屑流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岩体。  相似文献   

16.
根据岩心、粒度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试油及矿化度分析等资料,分析研究Muglad盆地南部Aradeiba组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其形成受沉积、成岩、成藏等多种作用的综合影响。泥质沉积背景下,粘土矿物附加导电性、复杂的孔隙结构是形成Aradeiba组低阻油层的岩石物理成因。Aradeiba组主要砂体类型为三角洲前缘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横向相变快,油气规模小、高度低,而远砂坝、席状砂砂体厚度薄,砂泥互层沉积,整体泥质含量高,均易于形成低阻油层。Aradeiba组砂岩属于早成岩阶段B期,溶蚀作用、石英次生加大等,使得孔隙结构复杂,并且所含粘土矿物以蒙脱石等附加导电型的粘土矿物等为主,低阻油层发育。反向断块构造幅度低、成藏高度小,岩性或成岩圈闭范围局限,成藏复杂,多套油水层发育,形成低阻油层。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东部的F油田为疏松砂岩稠油油田,针对投产后出现的储层出砂堵塞筛管,油井产量递减快、见水后含水上升快等难题,在充分调研常规防砂控水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亲油疏水材料构成的封隔颗粒防砂控水技术。利用实验、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方法评价了封隔颗粒的防砂控水效果。结果表明:(1)封隔颗粒防砂控水技术具有无需找水、全井段控水、防砂、绿色环保等多种优势,配合自适应流量控水阀AICD(Autonomous Inflow Control Device),防砂控水效果进一步提升。(2)F油田部分单井矿场采用封隔颗粒防砂控水后,有明显的无水采油期,在相同采出程度的情况条件下,含水上升率明显更低,防砂控水增油效果显著。该技术为类似疏松砂岩油田的防砂控水开发提供了借鉴,推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作为曲流河沉积中主要结构单元,平移型点坝(Translational point bar)的研究还相对滞后。通过文献调研和现代沉积观察对平移型点坝的成因机理及沉积特征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低位时期的下切谷及同沉积断层限制条件是平移型点坝发育的基础。根据平面形态变化,平移型点坝可划分为点坝主体和点坝尾部两部分。点坝主体以粗粒沉积为主,且在顺水流方向上沉积物保存程度增大、粒度逐渐减小;当水流以不同角度冲击外岸时,会形成两种不同模式的点坝尾部沉积,即以细粒沉积为主的反向点坝沉积(Counter-point-bar deposits)和以粗粒沉积为主的涡流堆积(Eddy-accretion deposit)。最后,通过三维岩相模型,平移型点坝内泥质侧积层的分布范围和砂体厚度的差异性进一步明确,点坝主体部分的砂体具有连通性好、砂体厚度大的特征,而点坝尾部砂体连通性较差、砂体厚度较薄。  相似文献   

19.
泥水平衡盾构机在上软下硬的砂土-灰岩复合地层中掘进,掘进参数的确定难度较大。在均一地层中,砂土地层中掘进参数的计算包括泥水舱压力和总推力,灰岩层中由于岩体自稳性好,因此只需考虑总推力即可。基于太沙基松弛土压力理论推导均一地层中泥水舱压力和总推力的计算模型,以均一地层的计算模型为基础推导出砂土-灰岩复合地层泥水平衡盾构机泥水舱压力及总推力的计算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成果可为盾构机在复合地层的施工参数确定提供新思路,并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