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最近苏美围绕苏联在古巴的战斗旅问题的斗争,是两国在古巴的第四次较量。在前后四次较量中,双方的攻守态势和得分情况有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本文介绍的是前三次较量。一九六二年十月:“导弹危机”这是第一次较量。从一九六二年七月开始,赫鲁晓夫集团偷偷地把一批弹道导弹运进古巴。美国情报部门获悉后,于十月派高空侦察机摄影核实。十月二十二日,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声明,宣布因为苏联在古巴设有“进攻性”武器基地,所以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对苏联提出严重警告。二  相似文献   

2.
从南海问题说到中国外交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部队中有一句话特别火——"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很多人把孙子这句话误解为不使用武力.孙子这句话中的"不战"是说不进行攻城的热战,而不是说不进行使用武力的冷战.比如说,解放军在解放北平时的"围而不打"、柏林危机时苏联对西柏林进行交通封锁、古巴导弹危机时苏联准备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在伊拉克设立禁飞区等等,这些都属于"不战而屈人之兵".换句话说,界定是否属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采用军事手段,而在于是否开火打击.也就是说,采用军事威慑或封锁手段也属于"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似文献   

3.
<正>7月16日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周访问古巴期间,俄、古两国已经敲定协议"原则"同意重开2001年期封存的在"冷战"时期用于监听美国的洛尔德斯基地监听站。洛尔德斯基地是"古巴导弹危机"后在1964年建立的,位于哈瓦那以南,距美国海岸大约250公里,被视作苏联最大的海外  相似文献   

4.
在西恩富戈斯问题上的拙劣花招美国“时代”周刊编者按:基辛格写道:“在外交政策上耍拙劣花招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九七○年夏天,俄国人企图在古巴耍一次大的欺骗花招。一九七○年八月四日,苏联驻华盛顿的代办带着莫斯科的质询去拜望基辛格:一九六二年关于古巴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协议——紧接在导弹危机之后达成的协议——是否仍然有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机使基辛格大惑不解。他和尼克松核实了一下,回答说,规定在古巴土地上不准安放任何进攻性武器或进攻性发射系统的协议仍然有效。大约在三个星期之后,基辛格才发现俄国人为什么突然如此感兴趣。在古巴的南海岸,有一个名叫西恩富戈斯的海港。只有一条航道通往这个港口,而这条航道是通向一个由许多星罗棋布的小岛组成的海湾。在这些  相似文献   

5.
示人以诚?     
今年3月,位于苏联哈萨克草原的萨雷奥泽克迎来了一列列载有SS—12、SS—23战役战术导弹的列车。这批导弹约50枚,是苏联在中导条约生效之前作为“建设性的榜样”从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境内撤出的。众所周知,去年底美苏两家达成了销毁中导的协议,但协议须经两国政府最后批准方能生效。在条约签署后不久,苏联举行的最高苏维埃会议和一系列与此有关的听证会都一致赞成批准条约。与之相反,美国  相似文献   

6.
谁也不曾想到,由海湾危机并发的石油危机会把远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变成类似北京和河内一样的自行车王国。有人估计,自行车将成为占古巴全国客流量2/3的青年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过去古巴的石油主要依靠从苏联进口,苏联答应每年向古巴提供1340万吨石油,现在却减少了  相似文献   

7.
石油,在苏美对世界霸权的角逐中,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焦点问题。石油,又是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的一项重要工具。石油供求矛盾重重为了增强同美国争霸的经济军事实力,苏联不断加速发展石油生产。一九七四年,苏联的石油产量超过了美国,此后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开始了战后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经济援助中最重要的是欧洲复兴计划,它对战后欧洲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美国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的重要步骤。另一方面,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加剧,美国政府认识到仅仅依靠经济援助不足以抵制苏联的威胁,因而又将援助重点转向了军事援助,希望在军事实力上与苏联抗衡。由于援助重点的转移,双方的对抗也进一步升级。  相似文献   

9.
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走过了35年艰苦历程。在这段不算漫长的岁月中,古巴人民不畏强权,顶住了来自美国的种种压力。苏联解体后,美国没有改变它敌视古巴的政策,对古巴继续实行经济封锁,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古巴的经济困难。与此同时,古巴经济内部的薄弱之处也越来越突出。当居民“菜篮子”里的食品日渐匮乏、一名机修工一个月的工资只能在黑市买一条大鱼、素有“糖罐”之称的古巴连居民定量供应的食糖也在减少的时候,古巴领导人意识到了食品紧缺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苏联在古巴驻有一个战斗旅以及围绕这个问题在苏美之闯发生的争吵,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事件。这一事件是怎样引起的?它的来龙去脉如何? 苏联在古巴驻有军事人员,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但是,一直到最近,美国的情报机构才证实,苏联在古巴的驻军是一个二千人到三千人组成的战斗旅,配有坦克、大炮,并进行有组织的作战训练。八月三十日,美国参议院外委会主席丘奇首先将这一情况向公众透露,紧接着,国务院发言人霍丁·卡特于三十一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了这一严重事态。消息传出,舆论哗然,美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将经济遏制战略的首要目标指向前苏联,同时积极调整对中国的贸易管制政策,逐步实行对华技术转让政策。前苏联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挑战,是美国对华实行技术转让政策的根本原因;前苏联对美国亚洲安全的威胁,是美国实行对华技术转让政策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对美倾斜外交,是美国实行对华技术转让政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二战中,苏联主要的战略目标是与盟国合作打败法西斯集团,并利用战胜之势为苏联的安全构筑势力范围,但势力范围的确定只是苏联的一个低层次的目标,它的深层考虑是通过苏联控制的势力范围,建立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体系,从而确保苏联的国家安全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苏联目标与美国目标本质上的对立,使战后美苏不可能有真诚的合作,因而战后美苏冷战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二战中,苏联主要的战略目标是与盟国合作打败法西斯集团,并利用战胜之势为苏联的安全构筑势力范围,但势力范围的确定只是苏联的一个低层次的目标,它的深层考虑是通过苏联控制的势力范围,建立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体系,从而确保苏联的国家安全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苏联目标与美国目标本质上的对立,使战后美苏不可能有真诚的合作,因而战后美苏冷战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不久,世界格局就形成了以美、苏为两极的争霸态势。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形势,美国在此举棋不定,实行较为温柔的政策,等待"尘埃落定"。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调整其策略,从而形成了前后政策巨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15.
尼克松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出现了明显转化.其通过缓和,逐步建立起制约苏联的“联系型”网络,并误导了后者的扩张主义倾向;通过恢复对华关系,有效填补了美国全球战略的空白,完成了对美苏中三角战略均势的构建;通过改造美欧关系,实现了美国在欧权力形态的合理转型,并显著增强了活力.因而,尼克松政府在形式上收敛的外交政策背后,隐藏着美国凌厉的战略攻势,而这一战略攻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冷战历史的最终走向.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中,苏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联对沙俄远东政策的继承,成为其参与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计划的原始动力,后来在苏美的影响下,更多的国家卷入其中。其中,苏联在朝鲜战争升级中的作用最为显著,最后使朝鲜战争演变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局部战争。  相似文献   

17.
苏联在阿富汗历时9年零2个月的战争,其中约有6年时间是在联合国主导下的政治谈判中度过的。相关各方基于自己的利益在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上迟迟不愿做出让步达成和解。苏联态度的转变是最终达成日内瓦协议的关键。日内瓦协议的不完整性、模糊性为阿富汗的内战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苏美关系以缓和为主要特征,这种缓和实际上是双方互相限制的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以往的僵硬对抗,部分地改善了国际紧张局势。“苏攻美守”是这一时期苏美关系突出特点,国家利益是外交活动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与美国抗衡半个多世纪的世界强国,苏联几乎在一夜之间轰然倒下,红旗落地,应该说无论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还是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均有程度严重的背离。本文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于苏联败亡的原因的分析历来是我们研究和认识苏联兴衰的重要课题。回顾苏联解体的历程,不难发现苏联解体是伴随着苏共执政地位的逐步丧失而发生的必然结果,导致苏共败亡的内因主要为特权阶层的兴起及其腐败。而奥尔森对国家兴衰的原因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解释,即大量的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他认为大量分利集团的排他性、分利化倾向以及集团政治的非民主性等可能会成为一个国家衰落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可以从奥尔森利益集团理论出发来分析苏联在其特权阶层的影响下是如何由兴旺走向败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