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936—1945年国外曾饲养有14只大熊猫,1955—1982年我国又向9个国家提供了24只,1979—1988年墨西哥等4家动物园,共繁殖13胎,产仔17只,存活7只,在10年繁殖中共有10只组成繁殖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目前国外饲养有18只,根据年龄结构推测,将是一个人工繁殖的增长种群。  相似文献   

2.
1992年,我国动物园和保护区饲养站,共有10只雌性大熊猫产仔,共产13仔.到12月15日尚存活11仔,这是历年来最佳繁殖成绩.繁殖胎数及产仔总数虽然低于1986年的12胎17仔,但育活数量却高于1986年的9仔(国内8仔,国外1仔).幼仔成活率为83%以上,打破大熊猫繁殖史上的最高记录.1992年侨居国外各动物园的大熊猫,没有配种、繁殖的报告.重庆动物园育成1仔重庆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新星"3月8日发情求偶达到高潮,与上海动物园雄兽"川川"自然交配3次.经过近130天的妊娠期,于7月18日产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种群的研究 ,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繁殖场现圈养了大熊猫 4 2只 ,雄性 18只 ,雌性 2 4只 .0~ 1岁的 11只 ,2~ 4岁的 12只 ,5~ 10岁的 8只 ,11~ 15岁的 7只 ,16岁以上的 4只 .育龄雌性大熊猫 11只 ,有生育史的 9只 ,育龄雄性大熊猫 6只 ,4只能进行自然交配 ,2只可供采精 .从 1986~ 2 0 0 0年 ,共繁殖大熊猫 3 3胎 ,5 0仔 ,存活 1岁以上的3 6只 ,存活率为 72 %,其中单胎 17胎 ( 5 1 5 %) ,双胞胎 15胎 ( 4 5 5 %) ,三胞胎 1胎 ( 3 %) .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 ,每年春季 3~ 4月发情交配 ,8月 ( 3 0 49%)和 9月 ( 4 8 88%)产仔 ,每胎平均产仔 1 5只 ,圈养繁殖大熊猫的雌雄比为 1 1∶1.大熊猫的妊娠期和幼仔的初生体重变化很大 ,妊娠期平均是 13 7 4± 19 3d ,初生幼兽的体重平均为14 2 6± 3 9 4g(N =13 ) ,最轻的只有 5 3 5g ,最重的 2 16g .即使是同一双胞胎 ,两仔的体重也有很大差异 ,1999年 8月2日大熊猫白雪产一双胞胎 ,两仔的体重分别为 5 3 5g和 15 0g ,相差近 3倍 .性成熟的年龄 ,雌性是 5 7± 1 1岁 ,雄性是 5 8± 0 5 8岁 .  相似文献   

4.
1992年4月21日,北京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的一只雌性川金丝猴成功地产下一只幼仔,这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仔二代。产仔的金丝猴名叫“豆豆”,它本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仔一代猴,生于1988年5月,当豆豆刚满4岁的时候又做了母亲。豆豆对仔猴非常爱护,一刻不离地抱在怀中。可是8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发现仔猴没有吮住乳头吃奶,而是不停地叫,并转动着小脑袋找乳头。豆豆是个年青的初产母亲,不知道帮助仔猴找到乳头,只是抱着仔猴舔来舔去。仔猴的叫声越来越无力,我们不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世界朱鹮饲养繁殖的历史,并对人工种群发展过程中的保护管理措施和现状进行了总结.从1872年英国伦敦动物园饲养朱鹮开始,朱鹮的饲养已经历了130多年的时间.1981年中国朱鹮重新发现以来,经过科学家的努力,中国朱鹮的人工饲养繁殖,无论从饲养管理、人工繁殖, 还是疾病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4年底,包括日本佐渡、北京动物园、洋县朱鹮 救护饲养中心和陕西楼观台珍稀动物抢救饲养中心的4个种群,世界朱鹮人工种群的数量已达 422只.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是全世界注目的濒危动物,我们对其生物学的研究,可概括成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分布和栖息环境它们分布于我国的第二阶梯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受东南季风影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水平和垂直分布都有少——多——少的趋势。栖息地常在峡谷之上半封闭的削蚀面或坳沟,小气候较稳定,土层厚而地势平缓,乔木层郁被度和竹子复盖度均较适度。二、食性与营养大熊猫所食的食物99%都是竹子,包含40余种,但常食者仅10余种,而每座山又往往只有2—3种竹为其主食竹类。在营养上它们采取了择优觅食和多食的对策。它们从竹子中所获得的营养物质,除足够的氨基酸外,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另外尚有比较丰富的微量元素。三、活动、巢域与社群结构它们活动的方式是昼夜兼行。凌晨03—06时和黄昏16—20时为活动高峰期。日活动概率约为60%,主要用于采食,但采食时间又常随季节而有变化。它们的巢域较小,约4—7平方公里,年龄和性别均有差异。雌性约4—5平方公里,每月利用约1/10并多集中于核域内;雄性约6—7平方公里,每月要利用1/2,其巢域内除拥有生活资源外,尚有2—3只雌体。大熊猫虽营独栖,但仍有松散的社群结构,其成员约10余只,活动范围约15—20平方公里。每当发情交配季节,彼此通过嗅、听和视觉可交换信息,通报各自生理状况。当社群内一雌性发情,信息所及的2—3只或社群内全部雄体(4—5只)都参加争配,最后仅一序位最高的获得交配权。它们还有返归巢域和依恋固有的社群的行为,故迁移放养不易成功。四、饲养与繁殖自1963年北京动物园第一次繁殖成功以来,共约饲养过200只大猫熊,经过24年约死去了一半,其中饲养繁殖现还活着的不到30只。死亡大于出生率三倍以上。据国外38只饲养大猫熊统计,平均寿命仅8.5岁。在饲养状况下,50多年约100余只雄体,有交配能力的仅约10只;约100余只雌体,仅有29只受孕产仔。在野外由于它们栖息于无污染的环境,能最优选择食物,食物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又很丰富,故能正常发育生长,不存在繁殖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是世界驰名的濒危兽类,它每年的饲养及繁殖情况,为世界动物学家所重视.1990年全世界共有四头雌性大熊猫在人工饲养下孕育产仔,共生五仔,育成四仔.育仔成活率80%,是大熊猫饲养繁殖史上育仔成活率最高的一年.成都动物园雌兽"庆庆"一胎成活两仔,创世界记录.  相似文献   

8.
花鼠种群生态学研究(Ⅱ)——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山西省隰县地区花鼠(Eutamiassibiricus)种群的繁殖特征.对繁殖期、年繁殖次数、性成熟速率,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和繁殖指数等做了分析研究.花鼠种群的总性比(♀/♂)为1.07,雌性略多于雄性,但是也随季节和年龄的不同而变化.刚出生的仔鼠性比为1.00,而幼年组则升为1.41,到成年组Ⅰ、Ⅱ组则降为0.92和0.88,老年组则为1.33,说明雌性仔鼠的成活率较高,怀胎、产仔等行为会增加成年雌鼠的死亡率,但雌鼠比雄鼠寿命长.花鼠年繁殖一次,交配、妊娠时间在3月-6月上旬.当年鼠越冬后(从出生开始计算月龄10个月左右)参与繁殖.成年Ⅱ组繁殖力最强,繁殖指数(5.50)高于成年Ⅰ组(4.17)和老年组(4.16).花鼠胎仔数3~7只,平均为5.04±0.13只.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在饲养状况下,多数雄性不具交配能力,雌性能受孕产仔的也少。通过在野外进行繁殖生态学的研究,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抢救这一濒危物种和保护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工哺育新生大熊猫的难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特产动物大熊猫,野生的数量已很稀少,近年来产区又出现大片竹林开花枯死的灾情,对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有很大威胁,因此人工饲养下的繁殖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历年繁殖概况自1936年到现在,国内外已有三十余家动物园先后饲养展出大熊猫百只以上,但能够繁殖产仔的却寥寥无几,因此大熊猫被公认为动物园中最难繁殖的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0~8月龄甘肃仔马鹿为研究对象,对其体重和体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对其体重进行拟合.结果表明:0~1月龄仔马鹿体重变化最大,平均日增重达610 g,杂种仔马鹿体重从0~8月龄,一直高于纯种仔马鹿,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在体尺变化方面,仔马鹿在0~1月龄各项体尺指标变化最快,此后逐渐平缓,杂种仔马鹿除尾长生长强度弱于纯种仔马鹿外,其他体尺指标都强于纯种仔马鹿;生长模型拟合表明,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仔马鹿体重增长状况(R2>0.97),其中以Gompertz模型的拟合度较高(R2>0.98),为最优模型,可更好地描述甘肃仔马鹿体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采用人工代乳品对成都动物园繁殖的一只毛冠鹿进行全人工育幼获得成功的资料,根据幼毛冠鹿的体重,确定每日代乳品的饲喂量及饲喂次数,初期每日饲喂次数多,每次的饲喂量较少,后期每日饲喂次数减少,而每次饲喂量较多.每天对其体重进行监测,每5d进行一次体尺测定,从育幼开始到能够独立生活,历时72天,毛冠鹿体重从1385g增加到5150g,体重净增加3765g,平均每天增重52g,体长较出生时增加了40.6%,胸围较出生时增加了50.0%,尾长较出生时增加了14.28%。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西宁地区白唇鹿和梅花鹿血清中若干化学成分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与东北地区的梅花鹿血清中的化学成分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Population density affects sex ratio variation in red deer.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Many mammal populations show significant deviations from an equal sex ratio at birth, but these effects are notoriously inconsistent. This may be because more than one mechanism affects the sex ratio and the action of these mechanisms depends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Here we show that the adap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dominance and offspring sex ratio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in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where dominant females produced more males, disappeared at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The proportion of males born each year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population density and with winter rainfall, both of which ar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nutritional stress during pregnancy. These changes in the sex ratio corresponded to reductions in fecundity, suggesting that they were caused by differential fetal loss. In contrast, the earlier association with maternal dominance is presumed to have been generated pre-implantation. The effects of one source of variation superseded the other within about two generations. Comparison with other ungulate studies indicates that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nal qual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male offspring born have only been documented in populations below carrying capacity.  相似文献   

15.
毛冠鹿胚胎有限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毛冠鹿胚胎肺、肾有限细胞系,并对细胞形态、生长速度及核型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发现了毛冠鹿新核型,根据C-带分析结果,提出了毛冠鹿中存在B染色体,而核型多态的实质是B染色体的多态。  相似文献   

16.
阿勒泰马鹿是我国马鹿中的一个优良亚种。本研究对阿勒泰马鹿的栖息地及生境选择;相对数量及食性;阿勒泰马鹿亚种的特征及体足量衡度、产茸力、繁殖力、现状及提高繁殖力进行了调查分析。阿勒泰马鹿体尺量衡度都高于天山马鹿和东北马鹿,公鹿肩高平均141.19厘米;产茸量高于东北马鹿76.26%,高于天山马鹿63.94%,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利用阿勒泰马鹿优良种值改良我国马鹿的前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验证损伤盆腔植物性神经后会导致术后性机能障碍,以及进一步了解神经的走行和解剖关系,对雄性家兔进行了模拟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实验:即损伤其低前神经盆内脏神经及盆丛后再与雌性家兔配对,继续喂养6个月,看有无生育能力,以观察性机能。观察结果:生育者只占10%,而对照组全部有生育,这与临床上直肠癌振治性手术后所发生的排尿、性机能障碍基本一致。这项研究为实施保存植物性神经的直肠癌手术提供了可靠依据;对维持直肠癌术后的排尿和性机能,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文献[3]的基础上,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对概念“微”作了进一步的界定,把系统生成看作由生与成两个分过程构成的过程系统,又把系统之生划分为从无到微、从微到雏、从雏到婴三个二级分过程,分别论述系统之微、雏、婴、成。  相似文献   

19.
森林中鹿的数量是按它的繁殖期呈周期性变化的,成年鹿产下幼鹿,在幼虎成长过程中,幼鹿与成年鹿一部分被自然环境和种族竞争所淘汰,一部分成活.我们可按其周期变化进行适度的捕捉和管理以获得高产量和高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新西兰兔进行生物学净化 ,剔除其体内外所携致病微生物 ,提高新西兰兔的微生物学等级。采用隔离器剖腹产净化 ,以全子宫摘除法对 11只临产新西兰孕兔施行剖腹产 ,选择出生体重 5 0g以上仔兔进行人工哺乳净化。结果发现对 34只仔兔进行人工哺乳 ,42d断乳成活 2 7只 ,离乳率 74 9%。经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检测 ,达到清洁级标准。采用该方法对实验动物进行生物学净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