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侯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侯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集岩大部分为细粒长石砂岩,少数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孔隙度在10%~15%之间,渗透率在(0.1~1.0)×10-3μm2之间,以低孔、低渗、较强的非均质性为特点.长6沉积于三角洲前缘环境,水下分流河道中发育储集砂体.稳定的大地构造条件和沉积环境有利于大面积、较厚的砂体形成.方解石、浊沸石和绿泥石等自生矿物沉淀压实作用,大大降低了原始沉积物孔隙度,长石、中基性火山岩岩屑及浊沸石溶蚀作用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粒内溶蚀孔和胶结物溶蚀孔.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分析、扫描电镜及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广安气田须四气藏低渗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结果表明:储集岩为粗-中粒、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分选中等-好,磨圆较好,多呈孔隙-接触式胶结;孔隙度介于4%~8%之间,渗透率介于0.01×10-3μm2~0.16×10-3μm2之间,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正相关性;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粒内溶孔为主,发育有少量的胶结物溶孔、杂基孔、微裂缝等,喉道类型以孔隙缩小型为主,片状喉道次之,偶见缩颈型喉道,孔喉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均匀,分选性好,孔喉中值半径小。须四气藏发育少量的裂缝,裂缝普遍为低角度小缝,很少发育有高角度缝,且多为水平裂缝。物性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物性较好,砂体较厚,利于油气的富集。长石、石英次生加大以及自生矿物充填作用对储层起破坏作用,次生溶蚀作用虽对储层起建设性作用,但受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充填,整体上对储层发育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3.
综合薄片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分析、压汞等方法,系统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枣园安塞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以及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对储层的影响等。研究发现,其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分选较好—中等,胶结物含量较高,杂基较少,结构成熟度较高,成分成熟度较低,孔隙度平均值为7.94%,渗透率平均值为0.63×10~(-3)μm~2;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长石溶蚀孔、铸模孔等次之,组合类型为残余粒间孔长石、岩屑溶蚀孔微孔型,为微—细喉道,有少量的中喉道,为低孔、特超低渗储层;压实、胶结、溶蚀、交代等成岩作用是导致研究区长8储层孔隙结构等差异性的关键因素,压实、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结构破坏、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使孔隙减少率平均在16.61%,胶结作用使孔隙度损失平均在18.28%,溶蚀作用对储层具有改造作用,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6,(6):943-949
通过岩心描述、铸体薄片鉴定及实测物性分析,对卫城地区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阶段划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主要为中孔低渗储层,以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隙,原生孔隙较少,平均孔隙度为15.7%,平均渗透率为42.05×10-3μm2.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局部成岩裂缝发育.储层成岩阶段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5.
对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以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的主要成岩类型、成岩阶段、成岩序列及有利成岩相的分布规律。研究后认为,研究区长9储层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主要成岩作用。其中,对储层起破坏性成岩作用的有压溶压实作用和包括碳酸盐胶结、长英质胶结、自生黏土矿物胶结等的胶结作用,起建设性成岩作用的主要有绿泥石薄膜胶结作用、浊沸石和长石溶蚀作用。综合研究成岩作用的组合类型和演化序列,认为长9砂岩的成岩演化主体已进入中成岩阶段A期,成岩相可划分为5种:Ⅰ绿泥石膜-粒间孔+浊沸石溶蚀相;Ⅱ绿泥石膜-粒间孔+长石溶蚀+浊沸石胶结相;Ⅲ铁方解石胶结+绿泥石膜-粒间孔+长石溶蚀相;Ⅳ硅质胶结+铁方解石胶结+绿泥石膜-粒间孔+长石溶蚀相;Ⅴ铁方解石胶结+水云母胶结+硅质胶结相。Ⅰ类成岩相物性好,Ⅱ和Ⅲ两类次之,它们成为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Ⅳ和Ⅴ类物性较差,为不利成岩相。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白河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是重要的储集层,包括长4+51和长4+52等2个小层,弄清该区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及储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及非均质性。结果表明,该区砂岩由浅灰色含油细粒长石砂岩、细-中粒长石砂岩和中粒长石砂岩组成;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孔和微裂缝为主,储层整体上呈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造成储层特低孔、特低渗的主要原因,沉积作用控制了砂体的展布;成岩作用过程中压实与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大量减少,溶蚀作用对孔隙建造具有积极作用。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该区储集岩呈现空间上的非均质性,且长4+52储集性能明显好于长4+51。  相似文献   

7.
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恒速压汞等技术和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对安塞油田楼坪区长10致密储层成岩作用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10储层岩性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碎屑颗粒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长石溶孔和浊沸石溶孔为主;喉道以细小孔-微细喉为主;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长10储层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其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属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属建设性成岩作用,长10储层砂岩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依据研究区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将楼坪区成岩相划分为5种类型,其中绿泥石胶结相、绿泥石胶结-长石、浊沸石溶蚀相是主要的有利成岩相带。  相似文献   

8.
截止孔隙度可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曲线获取,是要获得某一特征渗透率所需要的孔隙度临界值,也是储集岩的岩石结构(杂基或灰泥的含量、碎屑的粒度和分选性)、自生矿物构成(如以孔隙衬里方式存在的自生矿物的数量)、白云石的含量和储层孔隙构成(粒间孔、晶间孔、粒内孔、铸模孔、大孔、中孔和微孔等)等各种沉积、成岩因素的表征。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不同油层组储层与0.1×10-3μm2渗透率对应的截止孔隙度大致变化在7%~12%之间,主要受印支期暴露时间间隔中大气水作用与次生孔隙形成的控制,如果以0.1×10-3μm2渗透率作为渗砂岩下限,相应孔隙度的下限也大致变化在7%~12%之间,这显然会影响不同油层组烃类的储量计算;以孔隙衬里方式存在的自生矿物对埋藏条件下储集空间具有保护作用,但这些胶结物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储层截止孔隙度增加,储层质量比具有类似孔隙度但缺乏孔隙衬里胶结物的储层差;由不同类型孔隙构成的碳酸盐岩储层1×10-3μm2渗透率对应的截止孔隙度变化在5.4%~31.3%之间,粒间孔、晶间孔为主的碳酸盐岩截止孔隙度较小,储层质量较好,灰泥岩微孔为主的碳酸盐岩的截止孔隙度最大,储层质量最差,粒内孔和铸模孔为主的碳酸盐岩具有中等的截止孔隙度、中等的储层质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岩心观测,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王庄地区延长组长2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其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王庄地区延长组长2储集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颗粒间以点-线接触或线接触为主,胶结类型主要有薄膜-孔隙式胶结、孔隙-薄膜式胶结;砂岩的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较高,分选较好,磨圆以次棱角状为主;储层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溶孔为主;长2砂岩孔隙结构属大孔中-细喉型。长6油层组所经历的成岩作用较复杂,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研究区长2储层物性受控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微裂缝。  相似文献   

10.
研究川东北元坝地区中侏罗统千佛崖组储层特征,探讨其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模式. 通过薄片观察、物性分析、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测试手段对钻井岩心和露头剖面的147块岩石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元坝地区千佛崖组的储层岩石类型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细粒岩屑砂岩为主,其次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类型按成因可分为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孔隙和裂缝,次生孔隙可分为粒间溶孔和铸模孔.野外样品和岩心样品皆表现为孔隙度与渗透率较低,但孔渗关系较好.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和自生矿物的沉淀,根据对储层的影响可分为破坏性成岩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和保持性成岩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保持性成岩作用则为自生矿物的沉淀和破裂作用.成岩作用被划分为早成岩阶段A期、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期和中成岩阶段B期2个阶段4个期次.  相似文献   

11.
特低渗透储层提高水驱油效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峰油田长 8储层渗透率低 ,物性差 ,属特低渗储层 ,常规注水驱油效率低 .在注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 ,最终驱油效率比水驱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 2 6.6% ) ;水驱压力同样对特低渗透储层岩心驱油效率有显著影响 ,对于空气渗透率大于 1× 1 0 -3 μm2 的岩心 ,水驱压力的提高使水相相对渗透率大幅上升 ,即储层容易发生水窜 ,导致驱油效率上升不多或下降 ;对于空气渗透率小于 1×1 0 -3 μm2的岩心则相反 ,水驱压力的提高不会导致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 ,驱油效率提高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寒武系和奥陶系是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的重要勘探目的层系。以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测井、录井资料为基础,对寒武系、奥陶系储层的岩石学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及组合形式、物性分布、储层类型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白云岩是奥陶系和寒武系的主要储集岩类,灰岩和砂岩类储层在奥陶系中、下统也有少量分布;储集空间类型多,孔、洞、缝发育,识别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及非组构选择性溶孔等七种次生孔隙类型,它们在各组、段中的组合形式和分布特征不同;根据孔、洞、缝的组合方式,认为孔洞裂缝型、孔隙型、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是四种主要的储层类型;物性分析显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以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主,间夹部分中孔低渗、低孔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13.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6段砂岩储层特征,探讨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通过钻井岩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资料,对长8、长6段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展孔隙演化定量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成岩作用对孔隙的改造。结果表明:长8、长6段属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低;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溶孔、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少见溶(裂)缝;压实(压溶)、溶蚀、胶结作用为最主要的成岩作用。定量计算表明,砂岩原始孔隙度平均为35.96%,砂岩储层主要经历了早期强压实减孔阶段(-17.38%)、中晚期胶结作用减孔阶段(-16%)和晚期溶蚀作用增孔阶段(+6.82%)。早期强压实作用是长8、长6段砂岩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则进一步强化了低孔低渗特征。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对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储层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储集物性、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颗粒较细,分选、磨圆较好,结构成熟度较高。储集空间为粒间孔、扩大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溶缝,其中粒间孔占主导地位。岩心样品的孔隙度主要为5%~30%,渗透率为(0.01~1 100)×10-3μm2,大多数属于中低孔、中低渗—特低渗储层。研究区白垩系埋藏较浅,地温低,成岩作用较弱,主要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处于成岩作用早期,且油气早期充注对吐谷鲁群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具有较大影响。车排子地区吐谷鲁群储层勘探目标应以孔隙度18%的优质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15.
运用铸体薄片镜下观察、物性分析、扫描电镜及X-衍射分析等,对川西北九龙山-剑阁地区珍珠冲段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珍珠冲段储层孔隙类型以粒内孔、粒(砾)间孔、晶间(溶)孔、晶洞以及裂缝为主。九龙山地区211个样品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珍珠冲段孔隙度最大值5.69%,最小值0.08%,均值1.63%,渗透率最大值517.98×10-3μm2,均值14.49×10-3μm2;剑阁地区38个测井解释数据显示,珍珠冲段孔隙度最大值7.8%,最小值0.1%,均值3.63%。研究区为裂缝-孔隙型储层,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损失的主要因素,胶结作用是降低储层渗透率的重要因素,溶蚀作用是对储层发育贡献最大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阿尔及利亚D区块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泥盆Siegenian组砂岩储层是阿尔及利亚D区块的主要勘探目的层。研究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勘探潜力的评价及后期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研究,块内砂岩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和少量的裂缝,原生粒间孔不发育,多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隙。孔隙结构主要为中小孔微细喉,储层物性较差,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到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成岩作用中以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次是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由于固相颗粒堵塞造成的地层孔隙度随时间和位置变化的微分方程及其数值解.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注入不同孔隙体积倍数的浓度和直径不同的固相颗粒注入水时对不同渗透率油层所造成的渗透率伤害.在室内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评价注入水中固相颗粒悬浮物对油层造成的伤害程度.给出了一个实例,其室内模拟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特征,以及不同的成岩作用类型与储集性能的关系。通过分析取芯井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数据,发现储集砂岩中发育有粒内溶孔、粒间孔、粒间溶孔、晶间孔、溶缝等多种孔缝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碳酸盐矿物、硅质矿物和黏土矿物的形成作用。结合不同砂岩组分与孔隙面孔率的相关性,得到如下结论:(1)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度较差的重要原因;(2)增加砂岩整体孔隙度最重要的是溶蚀作用;(3)碳酸盐矿物的形成会导致砂岩孔隙度减小;(4)硅质矿物会一定程度减少砂岩粒间孔;(5)高岭石的形成对增加岩石整体孔隙作用有限,水云母和绿泥石对溶孔和晶间孔的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