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西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与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玛拉雅地区也有较广泛的分布,并带有一定的本地化特征。文章通过对宗堡建筑起源和建筑特征研究,说明西藏宗堡建筑为多起源,该建筑类型对藏传佛教文化圈建筑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藏宗堡建筑和庄园建筑的军事防御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宗堡建筑和庄园建筑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风格,文章对江孜宗、桑珠孜宗等宗堡建筑和囊赛林庄园、甲马赤康等庄园的防护墙、碉楼、望楼及护城濠(河)等防御设施进行分析,扼要地论述了西藏宗堡和庄园建筑的军事防御特色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亚莎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2):38-45,53
元代西藏建筑艺术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元代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它所带来的新样式,尤其是经堂建筑模式,对后来的西藏经院式建筑艺术模式有着直接的奠基作用;二是一种新型的“喇让”建筑类型的出现,作为萨迦地方政府的官衙或法王的府邸,它显然体现了西藏早期政教合一制度在建筑上的物化,因而这种建筑样式在西藏的建筑史中也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满州文化对京师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牧猎型的满州文化与农耕型的汉族京师文化,有冲撞,有吸纳,也有融合。基于对汉文化的仰慕,入关后的满足族对北京的明代宫殿加以保护和利用,在清代北京及京地区的建设中,满族的建筑文化对北京的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和民用建筑,以及苑囿行宫的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遗亦至今可见,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满族文化,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造成民人的巨大苦难,在空间上形成了既有交叉,又各成体统的满,汉两个文化圈。  相似文献   

5.
在西藏阿翁错盆地古近系牛堡组实测剖面的基础上,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牛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偏低,泥页岩和泥晶灰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6%和O.15%,泥页岩表现出较差烃源岩特征,泥晶灰岩则表现为中等烃源岩特征.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泥晶灰岩有机...  相似文献   

6.
西藏的政教分离是民主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20世纪中叶西藏社会发生的一次历史性进步。西藏的社会生产力由此得到解放,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的实行也由此具备了条件。民主改革以来,藏传佛教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僧人不能与达赖集团在政治上划清界限、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等等。正确认识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坚持政教分离,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满洲文化对京师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猎型的满洲文化与农耕型的汉族京师文化,有冲撞,有吸纳,也有融合。基于对汉文化的仰慕,入关后的满族对北京的明代宫殿加以保护和利用。在清代北京及京畿地区的建设中,满族的建筑文化对北京的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和民用建筑,以及苑囿行宫的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遗迹至今可见。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满族文化,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造成民人的巨大苦难,在空间上形成了既有交叉,又各成体统的满、汉两个文化圈。满洲的民俗文化对北京的语言、文艺、民风、民俗和饮食,产生很大影响。满族文化在与汉族文化自然交融的过程中,逐渐被融化,从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而统一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8.
"台"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和特殊的组成部分,"台"的起源很早,发展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是深入研究传统建筑技术与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篇论文主要立足于历史文献、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历代诗词艺文对台的类型及演变做出一个初步的梳理和分析。依据"台"的功能和设计思想将之分为五各类型,并分别对这五个类型的起源、发展、定型及文化内涵做出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宋代(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期)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创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活动,因恰逢佛教在雪域复兴的黄金时期,从而得到了很大的推动,也因此迎来了西藏艺术史上最为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瑰丽时期。而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艺术范式、艺术理念、艺术精神,更对后来的藏传佛教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西藏美术的许多特点对后来的西藏艺术有直接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元朝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很多学者对此大都从藏传佛教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这一角度作出了很有见地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藏传佛教发展史的角度,通过阐述藏传佛教传入汉蒙之地及其历史特点,欲以阐明这一时期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伏牛山文化圈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有三种:八卦造字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现证明,伏牛山文化圈与汉字起源相关的早期刻符非常丰富.伏牛山文化圈远古刻符演进的脉络完整清晰:符号性质由人类最早的刻符开始,逐渐演进为特定记事性质的刻符,类似甲骨文字风格的刻符,部分进入商代甲骨文字系统的刻符,并与成系统的成熟的殷商甲骨文字相衔接.伏牛山文化圈是汉字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吴葱  程静微 《甘肃科技》2005,21(11):171-178
安多藏区包括今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四川西北部及青海大部分地区,地处中原与西藏联系的交通枢纽,又称“前藏”,具有多民族共处,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为强化对安多的控制,明初除建“西蕃诸卫”、“土流参设”、茶马互市外,尊崇藏传佛教成为重要国策。为此,皇帝曾在该地区敕建大批藏传佛教寺院,尤其是从兰州经永登、乐都至西宁一线更是寺院林立,现为全国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乐都瞿昙寺及永登妙因寺、显教寺、大佛寺等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14、15世纪藏传佛教寺院形制和甘青地区古建筑做法的的重要例证。例如瞿昙寺瞿昙殿(1392年)妙因寺万岁殿(1427年)、显教寺大殿(1482年),均以下檐副阶周匝成暗廊,作为右旋礼拜道,形制与西藏日喀则夏鲁寺门楼上所建重檐歇山周绕礼拜道的布敦堂类似,共同反映了元末明初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本文以大规模测绘为基础,结合文献考证,初步揭示了安多藏区明初汉式藏传佛教建筑的特征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藏传佛教并不是西藏固有的本土宗教,而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碰撞、吸收和融合的产物,本文仅就佛教传入西藏,并与政治相结合,促成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之体制形成,最终成为西藏最高信仰之宗教的历史发展过程,论述西藏同祖国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普陀宗乘庙     
《科技潮》2002,(8)
河北省承德是著名的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所在地,在它周围的“外八庙”中有一座名叫“小布达拉宫”的藏式建筑即普陀宗乘庙。从远处望去气势雄伟,是西藏以外的最具藏式建筑风格的寺庙。  相似文献   

15.
知识链接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域文化与建筑的地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科技史等领域对中国区域文化圈的划分和确定,提出区域文化是形成中国建筑地方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几个主要地区的建筑特征和风格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以昌都地区丰富的佛教建筑及文化为依托,构建一个藏传佛教建筑地域文化体系,通过对其佛教的建筑发展史、选址要素、空间形态布局、建筑色彩运用等方面比较性研究,并以昌都噶玛寺、孜珠寺为例,归纳出藏传佛教寺院布局受地理因素和多元文化因素等方面影响,为昌都现代藏传寺院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以宗教为标准,分为伊斯兰教文化类型、藏传佛教文化类型和其他文化类型,各类型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科技潮》2000,(2):41-43
踏遍雪域大地,最吸引人的建筑是布达拉宫。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是拉萨市,也是整个西藏中最宏大的建筑群,它已成为西藏的标志。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古城之西,占地41公顷,几乎占据了整座布达拉山。由于布达拉山山石赭红,民间称之为红山,喇嘛教徒称之为普陀山。这座占地10万平方米的宫殿,是世界十大土木建筑之一,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在拉萨有这样一句话:到拉萨不参观布达拉宫不算到过拉萨,甚至不算到过西藏。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红山上修了999间房,连山顶红楼共1000间。这就是《西藏王统记》中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藏传佛教建筑使用的陶质饰件的分类出发,探讨了这些陶质饰件的起源、特点和发展。指出由原先的陶质饰件装饰的寺院屋顶以及土石结构灵塔过渡到金银灵塔,既是由于民间陶质陶艺绝技,也是藏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标准和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到顶峰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