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论和谐文化建构的三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的建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原则,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克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必须坚持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问题为背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脱离实际问题的理论建构态度;必须坚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优秀文化三大资源的整合创新原则。厘清文化建构的原则才能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
羊守森 《科技信息》2009,(20):21-21
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繁荣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创造高品质思想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高校在实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方针。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仅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更需要从原来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维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内在体现。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问题的再思考,应考虑以下几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应借鉴文化综合创新的思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性下,强化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要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工作发展,以文化阵地为壁垒引领文化方向,以提升全民族素质为文化建设着力点;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文化建设,提升全党政治理论水平,完善党员思想道德情操,培育党内科学文化素养,积极探索党的自身文化建设与党建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传播主流文化是大学最基本的任务,在文化传播中,引领作用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大学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崇高的自觉精神、永恒的先进追求和坚强的主导能力。大学实现文化传播引领作用必须选择的有效途径是催生培养"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团队,提升大学的文化协调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的社会文化服务水平。社会主义的大学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发挥引领作用,是由大学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要求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促进我国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引领全社会成员思想与道德的进步;实现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在国际社会的民族政策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在"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下,各民族的政治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民族文化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呈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实用价值.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族文化纳入"中华文化"概念框架中,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新中国7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民族文化实现了从"实用"到"理念"的观念上的转变和升华,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治国理政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之后,就不断地进行着她的中国化进程,并产生了一些重要理论成果。当前,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需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华传统文化共存,以寻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为重点,而不是强调二者的差异;需要培养兼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才;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精神文明论、先进文化论、文化国力论、文化产业论、和谐文化论和以人为本论,这一理论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它在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传统文化转型、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起直接的统领作用,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紧密相连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定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向,贯穿于文化软实力建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重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有关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渊源看,新时代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谱系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从内涵意蕴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性是其价值导向,坚持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其持久动力,坚持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其重要要求;从实践方法看,新时代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可从加强党的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融媒体平台、提升国际传播力等途径加强巩固。全面系统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有助于坚持党对文化领导权的牢固把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持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转化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源泉。井冈山精神不只体现在狭义的精神层面,面具有更广义的文化意蕴,体现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层面。在当代中国,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坚定信念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要义。其结合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两者在理论品格、文化共性和文化精神上的相似相通是实现结合何以可能的文化根基。其结合产生了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并开始中国化,除了它能够满足近代中国的政治需要以外,还有重要的文化原因。近代中国主导性文化的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前提,救亡图存的文化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众多西方文化中脱颖而出,文化性格的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获得了广泛的文化认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最终提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这一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是其实践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是其文化契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思想发展历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的和谐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毛泽东的和谐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借鉴吸收苏俄革命建设的经验基础上,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的思想理念,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而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理论创新。毛泽东的和谐思想涉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这些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仍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共同奋斗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础,蕴藏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其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形式,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成果。探讨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途径、必然性、经验、规律、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化的贡献作了深入研究,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要性、意义、本质和核心、原则和要求、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贯彻落实等问题,也作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但对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问题的研究还是零星的,远不够系统、全面、深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