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否认译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赞助人等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主体间性则主要从理论上解决了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各自主体性的表现,它不仅体现在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关系上.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至隋唐的佛经翻译作者主要为印度佛经编纂者,译者包括两部分: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及西行求法求经的中国僧侣,读者则不仅包括当时以皇室为首的统治阶级,也包括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劳苦大众.本文将从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出发,着重分析当时各翻译主体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主要关注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师生主体间性是学界把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交互式平等民主融合的师生关系之描述契合和谐德育的本质应然。因此,基于师生主体间性所提供的话语体系和哲学思维,学校德育工作需转换视角、重构德育师生观,创新思维、营造和谐大德育,优化实践、创造德育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阿诺德·贝奈特的《五镇的安娜》在人物关系上互为主体,其小说人物"特尔赖特——安娜""安娜——迈诺斯/威利"之间突显出一种主体间性。"特尔赖特——安娜"的关系表明主体间性的失衡,"安娜——迈诺斯/威利"的关系代表了主体间性的延伸,而贯穿主体间性始终的则是以安娜父亲为代表的父权意志。《五镇的安娜》对父权话语的反抗和对女性自由问题的探求,其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女性个体的自由,实现主体间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沟通、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不仅现代西方美学包括生态美学是主体间性的,而且中国古代美学也是主体间性的,因而也具有生态美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重新理解编辑活动及其实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编辑活动实际上是作者、编辑、读者各主体相互理解、对话、交往、协商的过程.编辑活动在本质上是"三位一体"的"视界融合",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而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辅导员工作应用主体间性理论,是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时代需要,是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施途径有树立民主管理理念、教育要面向大学生现实生活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下分析司法公信力研究从主体间性理论角度探讨司法公信力现状的背后成因及其生成路径,司法公信力之中的司法者与公众的互动基础在于明确司法者与公众的主体间关系,而不再是过往的主客体关系。而司法公信力的开放性也正是发展了的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所要求的开放性。主体间性下的司法公信力研究是对司法公信力研究的有益拓展,但国内学者涉猎这一研究者尚不多见,系统地整理这方面的资源对推动司法公信力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着重塑造了塞丝和宠儿两个人物形象.作品的情节和涉及的其他人物形象大都是围绕这两个人物间的关系展开的.塞丝和宠儿互为主体,共同建构并结构着对方的主体性.因此,二者的主体闯性是贯穿小说<宠儿>的一条主线.丹芙和宠儿、保罗·D和宠儿二组主体间性是小说的一条辅线.  相似文献   

9.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研究出现了间性思维,主体间性从哲学层面引入翻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主体间性的早期萌芽,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译论,也明显带有主体间性思想的印记。主体间性的现代性,给中国译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中国译者在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精髓的同时,应适当结合主体间性的现代意义,为中国译学找出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是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品质,是主体性的三大品质之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主—客"二分单子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走进教育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在教育主体的社会交往中开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的三峡库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本文从制约三峡库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构建三峡库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状况的理论思考,也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通过分析人的解放的哲学内涵、人的存在的矛盾性以及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解放的问题,进而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呈现出优劣.正是有了社会,人性才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正视人性弱点,善待人性,给予人性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是超载型水利枢纽工程,集防洪、发电、航运及流域开发为一体,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人地关系协调出发,论证三峡工程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三峡库区协调人地关系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文生态环境”是一种高潜质的资源,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社会保障。在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人文生态环境”十个方面相关要素的支撑作用与影响,提出了优化的渠道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列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列子》哲学形下个体生存重当生之乐,尤重身体之乐;而要得当生之乐,必依人之本性,重生贵己,虚静处世;个体惟顺命安时,虚己顺物,非名去智,方可虚静处世。《列子》哲学这种另类的个体生存方式予现时代个体生存以重要启示。个体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旨归,现时代要实现个体的和谐快乐,个体既要合理享受,又须旷达处世,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18.
中国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为我国民主宪政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立法,治会的前提是公民社会的形成和政府的依法行政,只有当“人权”原则提升为宪法精神时,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才会得到真正的保护,我国的政治明才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农村社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分析了我国农村社区青年人力资源文化素质低、科学素养差、人力资源闲置、性别结构不合理、身体素质水平偏低等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构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做好农村社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文章着重讨论马克思与米尔恩关于人权主体的分歧.米尔恩质疑以<世界人权宣言>为代表的主流人权理论.他认为,人权不是政治权利,而是最低限度的普遍道德权利.这种权利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权.它们是人仅凭其为人就可以享有的.而马克思则质疑各种各样的人权理想.他认为,各种人权理想都无非是适应自由竞争社会要求的产物.在这样的社会里,主体的利己性、物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物实现了对人的完全统治,货币已经成了世俗社会的上帝,人们根本上不可能仅凭其为人就享有人权,人权从实质上说是资本的特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