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目标,基层治理法治化是这个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注重法治建设,法治能力不断提升,但同时基层法治一直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为此,笔者以三明市为例,从当前基层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入手,从基层党委政府层面、自治层面、社会层面、执法层面等深入剖析实质原因,以期对之后的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探讨、实现基层法治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政府生态治理能力主要包括生态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生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生态监管执法的落实能力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等。当前,"经济中心主义"的片面发展观、现行生态部门的权责不明确、生态法治不健全和政-社互动不足等是县级政府生态治理能力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生态环境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生态治理的保障机制,加快生态治理公众参与平台的建设,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是县级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治理理论中的治理术范畴。治理术包括政府理性、"如何"执政和政府的"艺术"三个方面,其核心是法治理性和善治理性。因此,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治理主体以法治思维和善治思维运用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实现治理目标的能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点,在于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时,慎用专断性权力并善用建制性权力。这是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树立民主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效率政府等全新政府理念。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既要注重简政放权,又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职能。  相似文献   

5.
基层领导干部既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又是法治的客体,只有具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维护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结合“法治曲靖”创建活动,从实践的维度分析当前基层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现状,剖析制约法治思维的原因,探索了确立基层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依法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特别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困难多、难度大、问题复杂,政策性、系统性和法治性比较强等特点。取得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治理与服务效果,民族地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法治建设工作,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战略思维能力,重点抓住关键性的问题,集中力量提升依法治理社会的综合能力。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积极健全法治保障,坚持创新社会治理的法治体制,完善政府行政法治机制。始终坚持依靠群众,走好群众路线,依法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稳步全面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依法有效解决好社会治理中的主要矛盾,努力取得各族群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层应急治理能力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系统建设,对于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系统是由若干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应急能力构成的能力有机系统,包括基层应急预防能力、基层应急响应能力、基层应急动员能力、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基层应急沟通能力、基层应急服务能力和基层应急保障能力等.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被制约性、功能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特征.从更深层次来说,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系统的每一种能力内部也包含了四个要素:理论思维、技能、经验和物质条件.加强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系统建设,主要应从这四个能力要素入手,采取相应举措以促进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系统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发展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方式。包容性发展理念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包容”的基础之上,更注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共生”。实现包容性发展需要着力完善基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关怀。其中,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是政策关怀的前提,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制度倾斜是政策关怀的关键,“适中”与“适度”相结合的政府责任是政策关怀的根本。社会只有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关怀,才能有计划地推动社会各阶层尊严的不断提升,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和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其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于此,应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重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途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0.
西藏的县级政府是西藏自治区地方政权的基础,它肩负着治理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基层社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地方政权、密切基层社会与自治区的联系、实现基层社会与政府良性互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加快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强力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就成为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楚廷认为大学的内部治理权是大学自我生成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大学师生的权利,保障学术自由,因而它是以权利为本位的。以人为本,即以人的权利为本。法治是公民权利至上的一种治理模式,大学要处理好与政府、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权利关系的协调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时今日,弱势群体问题已变的异常严峻。尽管弱势群体的出现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其规模过大或速度过快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支持和保护,特别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供给,以促使他们由弱变强,有话语权。本文立足于中国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以及缺乏充分而有效的法律保障的现实,分析了中国现行法律关于保障弱势群体的成就与缺失,提出了完善弱势群体保障法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以来在社会生活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介于政府与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不仅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法治进程的现代化。在结社自由制度保障之下大量涌现的社会中介组织,是支撑法治运行的社会基础,形成了有效制约国家权力的社会公共力量,改变了弱势群体的力量对比关系,为实现社会实质正义、促进人权保障提供了现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数字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政府治理数字化变革,是治理理念、流程管控与运行机制的全程性革新,其本质是以数字化改革来支撑治理体系的改革,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共服务的便民化”“社会治理的精准化”“经济决策的科学化”。数字政府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要注意其技术、管理、服务、安全、法治等五个向度。当前急需从提升数字领导力、建立多元共治的协同治理格局、提升数据安全治理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升政府数字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苗倩 《菏泽学院学报》2012,(6):10-13,46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再次突显,弱势群体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政府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社会支持政策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缺乏基础的公正性和彻底的实施力度,缺少法律支撑,因此政府应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从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方面,完善与落实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社会保障政策、住房政策、受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以及加强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湘西地区为例,立足多元利益主体,探索了协同治理视角下营商环境优化的路径.首先构建了协同治理视角下区域营商环境优化的理论机制,提出要整合多元主体目标、保障多元主体参与权益和建立协同治理运行制度,关注法律制度质量、政务服务/监管执法能力和外部支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然后,通过调研得知,湘西地区营商环境优化面临企业综合要素成本偏高、政务服务协同能力不足、法治保障协同性不足和市场监管执法协调联动不畅等困境;最后,建议湘西地区营商环境优化中的协同治理要以激发区域市场主体活力和提升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为目标,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构建多元主体间的协作运行机制,提升法制保障的协同水平,提升执法监管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17.
法治乡村建设是深化农村社会改革的基本保障,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的传统因素影响了法治乡村的建设速度,乡村治理水平的不均衡阻碍了法治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法治国迫切需要解决农村依法治村这一社会性矛盾,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涉农领域立法,规范涉农行政执法;强化乡村司法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法律文化品质;积极推进城乡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数字法治”网络智慧型司法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个公正的、法治的社会,应该对所有公民的基本人权予以普遍的尊重和保障,这更为突出地体现在对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制度保障方面,它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从个人功利及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给弱势群体以安全感。各民族文化中都蕴涵着人道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使人类几千年来虽灾祸不断,但仍繁衍至今,生生不息。事实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需要理由,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类终极性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话语权是公民一项不可让渡与剥夺的权利。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社会权利表达不畅,由此导致占有主导地位的话语体系中少有弱势群体的声音。因此,促进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有序表达,是化解一些相关社会矛盾的关键。我们通过对弱势群体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展开分析与研究.试图为我国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缺失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之公器",理应成为社会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和话语权的便捷渠道,然而,由于社会弱势群体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在新闻媒体中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本文分析了弱势群体的内涵及其在新闻媒体中的角色地位,从政治和经济因素分析了弱势群体在新闻媒体中的话语权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