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建 《科技信息》2008,(20):216-2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发展,关税、进出口数量配额、许可证等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弱化,相反以技术壁垒为主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且愈演愈烈。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特点,来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如何应对TBT障碍的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阐述了国际贸易保护的合理性并对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的存在性给予科学的解释,但传统贸易保护理论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要素的不可跨国流动性。在投资贸易一体化条件下,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国流动,这对传统贸易保护理论提出严峻挑战,也需要对新形势的贸易保护政策走势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本文回顾了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分析了其存在的合理笥,并指出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与新形势下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区域内水果贸易步入零关税时代后,如何利用现行愈演愈烈的贸易便利化来维护水果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采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便利化对区域水果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运输设施和电子商务水平的提升对中国—东盟水果贸易总额影响最为突出。进一步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既可以调整双方水果贸易结构,又可以拓宽水果贸易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4.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中国与日本之间没有正式的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民间交往自然成为两国交往的核心。中日间经济活动主要有50年代的中日四次民间贸易协议,以及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LT贸易”。其中从1962年到1973年延续了11年的LT贸易被誉为“半官方”和“准政府”间的贸易,对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杉杉 《科技信息》2010,(33):123-123,111
二战后,中国和日本在正式外交关系断绝的情况下,艰难地发展起了民间贸易。LT贸易就是这一时期民间贸易的高潮:被认为“不仅使日中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是恢复中日邦交的巨大纽带”。  相似文献   

6.
张海霞 《科技信息》2010,(25):I0415-I0415,I0333
2004年5月,欧盟进行了第五次东扩,此次东扩所接纳的新成员国此前多为转型国家,这些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生产率较之欧盟比较低。东扩之后,由于欧盟内部取消关税,因此,极易造成区域内贸易创造效应和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转移效应。本文分析了欧盟东扩后的成员国内部的贸易创造效应和欧盟与中国的贸易转移效应,认为欧盟东扩不会因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从根本上改变中欧贸易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基础上,本文并给出了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看中美贸易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2—2010年上半年的最新中美贸易数据,运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方法,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入世后近几年的中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为理性看待中美贸易巨额差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中国与日本之间没有正式的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民间交往自然成为两国交往的核心.中日间经济活动主要有50年代的中日四次民间贸易协议,以及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LT贸易".其中从1962年到1973年延续了11年的LT贸易被誉为"半官方"和"准政府"间的贸易,对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现有贸易开放度测度方法进行了分析,在结构相对指标的基础上,从贸易开放的多维性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贸易开放度测度方法.对中国、日本贸易开放度多角度的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方法可操作性强,测度结论明确、客观.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中日贸易开始起步,进入70年代后,中日开始建交,贸易关系稳定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后,中日贸易步入全面合作阶段,日本开始对中国发放政府贷款和进行直接投资,90年代后,中日贸易迅猛发展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美贸易的实际,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的贸易增长是否影响了他国的利益。同时引用国际经济学的模型进一步论证了中美贸易并不是美国贸易赤字和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任海平  林靖 《科技潮》1999,(3):61-62
多少年来,军火贸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是因为军火贸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和平生活,同时也因为军火贸易往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润。再加上军火贸易的运作大多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更加激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心。军火贸易的历史与人类战争的历史一样久远。有了战争,就有了武器,也就有了武器的交易。世界范围的武器交易大约起始于本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兴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白热化于战后的冷战时期。近些年来,虽然国际形势总的说来趋于缓和,但由于局部战争和冲突仍然接连不断,新的军备竞赛相继出现,以及  相似文献   

13.
LT贸易之前,中日间的贸易往来由于受到美国对华全面贸易禁运政策的影响,贸易关系陷入僵局。为打破僵局,新中国采取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半官半民"的外交思路,加强中日民间交往,并在50年代形成了中日间的4次民间贸易协定,为最终形成具有半民半官性质的LT贸易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贸易保护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却贯穿整个国际贸易历史。从博弈理论角度,构建两国同时选择的静态博弈模型、重复博弈模型和两国有先后选择顺序的动态博弈模型,对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政策的选择进行分析,进而解释贸易保护政策之所以盛行的内在原因,并从中得到一些政策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揭示2001—2015年以来中国松香产业内贸易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和变动趋势得出,中国松香产业内贸易存在的类型。【方法】采用各类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贸易理论模型,以及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残差等方法,运用MatLab软件,结合研究时段的产业内贸易,对进出口数据进行指标测算。【结果】经拟合,中国松香进口价和进口量之间不满足线性关系,也不满足反比例关系; 产品种类与出口额、进口额之间有一定的回归关系,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残差方差分别为0.001 0和2.769 5,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分析GL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得出2001—2015年中国松香产业内贸易类型为混合型产业内贸易,并且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结论】应抓住资源禀赋的竞争优势发展可持续的产业内贸易; 要创造非资源禀赋的竞争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加速发展松香产业内贸易,促进高质量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晓璐 《科技信息》2012,(5):83-84,133
本文以欧盟贸易为研究对象,对欧盟区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作了具体分析。本文对欧盟区内贸易情况以及对欧盟外贸易中的主要贸易伙伴和主要产品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通过对各个成员国对于欧盟区内和区外贸易贡献率的分析来探讨欧盟的贸易格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进出口不平衡,降低与贸易伙伴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对于我国农产品贸易促进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农产品进口远远大于出口,有其合理的一面,仍需不断降低双边贸易成本,增加农产品出口。2004-2009年期间,我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绝对值较高,并且与双边农产品贸易水平负相关。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呈现不同变化特征,需要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贸易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中美稀土贸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稀土化合物、稀土金属、稀土永磁材料的贸易网络模型,识别了2007—2021年中美稀土贸易的直接与间接路径,测算了中美贸易路径稳定性与中美贸易路径最低成本,分析了中美稀土贸易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中美稀土贸易模式呈现差异化发展趋势,中美国际分工角色持续深化;(2)随着中美稀土贸易路径的不断发展,中国实施稀土贸易限制的有效性和可能性进一步降低;(3)中美在稀土贸易中的依赖呈现互补趋势,为两国的稀土产业和贸易合作提供契机。从国内产业升级、保障原材料供给、强化国际合作的角度提出了促进中国稀土产业稳定有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彭健 《科技信息》2012,(2):98-99
西南地区边境贸易在中国边境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广西与越南表现最为突出。云南虽然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却没有充分发挥,然而在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框架下,滇越贸易又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广西与云南对越贸易的比较研究为基础,从滇越贸易与桂越贸易的贸易规模、商品结构、开放口岸、边贸企业及国家政府政策扶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滇越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摸索适用于云南对越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夏宋贸易对北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宋贸易的影响是双方面的、相互的,不仅西夏需要与北宋开展贸易,北宋同样存在着与西夏进行贸易的必要性。通过对不同形式的宋夏贸易对北宋产生的影响以及北宋对西夏实行青白盐禁的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夏宋贸易对北宋有着重要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